1. 首頁
  2. 讀後感

有感中小學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發展與教學的死論文

有感中小學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發展與教學的死論文

【摘要】結合目前中小學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發展、學科教學及其檢測教學效果等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或現象,透過實踐,加以系統的分析,探究並提出一些合情又合理的觀點或做法,並最終提示: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小學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發展與教學的“死結”實際並非“死結”。

【關鍵詞】學科教學 程式教學 工具教學 新課程標準 “死結”

針對目前中小學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發展、學科教學及其檢測教學效果等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指導自己教學,筆者作如下幾方面的觀察與思考。

一、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前蘇聯“程式設計”教學學習模式,也稱程式教學

計算機硬體投資價位過高,有的地方根本沒條件配備,應用軟體也不多、不普遍、軟體技術也不成熟,雖然win3.1/3.2等視窗操作、滑鼠操作有所涉及,但大多數軟體操作介面還是主要以DOS命令方式為主,一般要求正統、系統的學習一個軟體,才能駕馭,所以使用面不廣,但利用僅有的一點硬軟體資源,結合當時用好電腦就要結合程式設計的思想,在學習命令或學習程式碼前題下,學電腦,又用電腦,同時還能開發一些程式程式碼軟體為學習、為工作所用,形成為用好電腦又在學命令、學程式設計的機制,在當時少有電腦的前題下,曾起到了不可小視的積極意義。

所以,那時中國大學培養的計算機人才主要是面向正統而系統的計算機軟體程式設計或相關的。

而到了後期,隨著電腦逐步推向大眾,特別是電腦應用軟體(不要求掌握電腦原理,瞭解軟體內在的執行機制,就能使用),就自然出現了教學或培訓過於注重程式設計,有了電腦、有了應用軟體,最基本的還是不會使用、電腦不能“派用場”的現象,這似乎是一個“死結”,這也是“使用軟體”教學學習模式醞醞而生的理由。

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所謂大眾化“應用軟體如何使用”教學學習模式,也稱工具教學

主要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計算機技術、軟體技術也逐步走向成熟,應用軟體越來越多,導致計算機微機、家用機等價位也下來了,逐步走向普通學校、普通百姓家庭,此時“沒有電腦、沒有可用的應用軟體”已不再是主要問題,恰恰相反突出的問題主要是“有了電腦或應用軟體,不會使用”,所以那時到處出現“什麼電腦使用傻瓜書、某某軟體應用傻瓜書”等滿天飛。

而學校、中小學當然脫離不了這個大環境、離不開大形勢,所以教材改版為,目標主要瞄準“應用軟體如何使用”。

當然,這一期間,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21世紀初,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應用的普及與推廣,它的優勢、吸引度、資源共享度,相比單純的計算機技術,是毋庸置疑。

這一階段的“使用軟體”教學模式、學習電腦模式,確實為能簡單駕馭電腦,用好應用軟體,服務於學習,服務於工作,起到了更現實的積極意義。而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推廣應用,無疑更為不學程式設計(或不設定)提供了藉口,大大消弱了計算機正統程式設計學習的力度。

所以,那時中國大學培養的計算機資訊人才錯綜複雜,甚至不學程式設計的也有。他們且不知,要真正用好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等,要做到最佳化配置,不知程式設計是萬萬不行的。例如隨之流行且又實質使用的例子:多媒體中影片採編程式設計、Flash動畫內在的指令碼程式碼、網頁網站動態服務頁面、網路硬體原始碼配置等。

既然計算機應用軟體的學習就普及大眾化,那麼對於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本身而言,理應走在時代的前沿,如果還是一味的教學生如何使用,那與社會成員、一般教師、學習使用應用軟體的電腦愛好者就沒有本質區別,這樣的課程,這樣的教學或學習也必將淘汰,這似乎又是個“死結”。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的、一般教師、一般電腦愛好者,網路愛好者等,是不是真的駕馭了電腦、真的駕馭了軟體、真的駕馭了網路,電腦出些問題、軟體出些問題、網路出些問題、或者要增加些功能,他們又能如何應對?相比他們,筆者認為,作為一門課程,作為資訊科技(計算機)教學,要教給學生,我們應該想的,要做的,更應該恰恰是這些,更應該是把資訊科技作為一門系統的學科(科學)來教來學,而不在是單純的“使用軟體”教學,因為時情已經改變,學生需要的遠不止這些。

三、20XX年開始醞釀並實施的又一輪新課程標準,必修+選修教學學習模式

工具型教學,過於偏重古板的機械操作與訓練,太側重實用,太過於表面,教學的形式似乎成了完成外國軟體的中文使用說明,教學似乎要把學生培養成業餘的電腦愛好者,課的知識不成體系。所以,這就需要改革與發展,目前“必修+選修”的模式也就推出了。

筆者經過二輪的新課程親身經營與實踐,可以客觀的說,新課程新課本粗看,好像變成了純理論的內容,其實不然,好多操作、過程的展開、方法的實踐、探究與應用、甚至道德價值等的學習都隱身其中。本次課改,雖說課程體系還不夠合理、完善,但在知識、內容上等都基本形成了體系,不但講究操作實踐、實用,更強調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特別是其中的資訊意識),強調技術的思想、強調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強調情感道德價值觀的培養,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資訊能力。

當然,目前新課程的實施,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出現了(可能還會增加)諸多如“初高中學生的‘零起點問題’”、正因為存在“零起點”“目前的課程內容與課時設定相矛盾問題”、課程要真正落實“資訊科技學科師資隊伍還有待提升”等新情況,甚至還出現了諸多不合理的現象或問題。這似乎是新的“死結”。

諸如,雖說形式上,每個學校、每個教師都說,照大綱、照課程標準在實施資訊科技課程,但目前小學初中的現狀是:有開設、有不開設,有教全部、有教部分、有到最後教一點應付的,我們口頭上雖然總是不願承認,但現實就是這樣在不斷髮生。

諸如,關於“資訊科技學業考試要不要考”,有人說不應當考,各學校按照標準自己把握。筆者甚有同感,考試達不到預期結果還不如不考,因為考好與其說是為了真正做好這門課程,還不如是為了學生髮展,在實施考之前,還必須“先後”考慮三個度:學生目前的學業壓力(有沒有人真正核量過)再加上資訊科技考試他能負擔到什麼度(即理應的接受度),資訊科技教師才能有教到什麼程度,學業考試也才能考到怎麼樣的程度。倘若三個度顛倒了,那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這也是我們目前活生生所面臨的:學校、老師僅僅考慮要考什麼,出現高一減課,高二加課,突擊考完,高二的資訊科技反而沒課等怪現象、怪圈。

諸如,有學校、有考點、有老師提出的“新課程教學內容比以往多的多,但考試過於簡單,只需考前應付一陣子就能過關。要考就要考出水平。這樣才是對資訊科技課程的認可,才是對資訊科技老師的認可,才是對全體學生負責。”筆者認為:考出水平應是資訊科技學科本身最基本的素質要求,但鑑於學生高考的壓力、學生負擔的壓力,資訊科技考試應緊扣新課程要求,即資訊科技最基本的知識素養與操作素養,對照目前考試的方法、形式、內容,重要應考慮是“全”,而不應是“難”,而目前似乎有點“偏”、或“缺”,過於注重“合格過關”。有提出的“讓那些課時安排不足的學校,不重視資訊科技教學的學校考不好,讓那些平日裡不學習的學生考不過。”筆者認為:應該是平時學校或學生本身努力不夠導致考不好,而不是有意設定他們考不好。倘若只知道考前應付,平時的課怎麼上,怎麼上好,學生又能學到什麼……不敢想象……倒不如平時學習嚴格要求一點,基本內容學的紮實一點,有實際聯絡、有實際應用,這樣的課,師生也感覺融洽,也都教得(或學得)有意義好多……要不然,對不起資訊科技這門課程、對不起資訊科技教師這一稱號,更對不起學生。 諸如(筆者也持同樣觀點),資訊科技學科教學應理性迴歸本原——絕不能少“程式設計(思想)”。資訊科技教學,既不能一味過份地開展“程式教學”,因為我們所要的:並不所有的學生都要成為未來的程式設計員,畢竟現成的應用軟體越來越到位、越來越友好(有的甚至能提供二次開發的支援)。但作為一門課程,也不能一味“使用軟體”教學,絕不能只做微軟等公司的培訓部門,因為資訊科技(計算機)是其他學科的工具,他同樣是資訊科技學科的工具。“程式設計(思想)”是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的核心。小學初中在立足資訊、資訊科技、計算機、應用軟體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小學不妨滲透“遊戲程式設計思想”,如學習LOGO語言,初中不妨滲透“圖形視窗設計介面與面向物件的程式設計思想”,如學習VB程式設計的流程、演算法、初識視窗介面後的程式碼。在小學、初中正規化基本解決“零起點”的`情況下,在把握(或有所拓展)必修的基礎上,高中重點應放在選修,選修網路不妨明瞭計算機網路內在的運作機制,並能初步分析(甚至初步構建)簡單方案,而選修程式設計不妨帶學生“由前臺走到後臺”,分析程式三種基本結構,並能初步嘗試程式程式碼的分析與撰寫。但真要是這麼做,就會出現我們目前層次不全、魚目混雜的資訊科技師資隊伍還不堪重負的局面,因為普通中小學資訊科技以往沒有專門正規的考試(其實可以檢驗教師是否勝任),而高二的學業水平測試也只是近幾年開始,況且只是高二,考試還存在上面提到的“過於簡單”等不合理情況,造成目前我們的資訊科技教師不少來自於其他學科,或憑著對計算機、或網路技術的愛好而改行的,等等。

總之,在沒有更好的資訊科技學生檢測方法(甚至不用檢測方法的方法)之前,筆者認為,資訊科技學業考試還是要抓,要考而且要考好。因為“不應當考,各學校按照標準自己把握”,有的能做到,有的未必能做到。雖然就目前學業考試本身而言,由於學科的特殊性,限於考試形式、考試系統、考試內容等的客觀性條件問題,單憑考試還遠遠達不到真正系統檢測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或能力,但是,作為新課程新考試,本身就是要實踐、越完善的事情。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就現在的高考模式而言,不管是語數外,還是理化生,還是史地政等,難道他們的考試,一卷就能涵蓋學生一門學科的十年苦讀嗎?不也在尋求突破嗎?

縱觀上述,我們所謂的中小學資訊科技(計算機)學科發展與教學的“死結”,其實不然,不管是學科發展,還是學科教學(包括考試),各個階段的教學模式至少都符合了當時的實情,都起到了當時應有的作用,而且都各有特點,只不過目前的教學模式碰到的問題更早一些,更多一點,隨著問題的一一化解,小學、初中、高中教學的更加配套、衍接,我們有理由相信,學科發展與教學將趨向“正常、規範、適時”的良性運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