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完全平方公式的課後反思

完全平方公式的課後反思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跟課文打過交道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課後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開課前,在3班先試講了一次,主要為了看看時間是否足夠。課後感覺時間很緊,而且感覺很亂。主要疑惑在於:1、新知的規律探索。學生能夠得到規律,並且已經考慮到了項的符號問題對結果的影響。但是教材上是要先套公式來解題的。2、例題1的處理。讓學生自主閱讀是我課堂嘗試的一環,但學生自主閱讀的效果如何掌控?老師經常覺得不放心,所以都要把例題進行板演、講解。我是透過同類型與同難度的練習來檢測閱讀效果的。例題1還有另一種解法,也要講解勢必花很多時間。3、教材的處理。書上關注的是對公式的理解與套用。而例題1所要求的思維能力其實是很高的。看似要學生套用公式,但如何選擇兩個公式之一,如何處理運算子號和性質符號,學生很容易思維混亂。書上並沒有把兩個公式統一起來,也沒有對確定中間項符號的規律性實質性的總結。其實只要口訣一背“首平方,尾平方,首尾2倍中間放”,竅門一講“把所有的+-看成項的性質符號,中間項的符號按照首尾兩項積的符號來判斷”,學生很容易就能做對題目。而套用公式,要求則高得多,操作難得多。這也就是我覺得課堂亂的原因。

於是我靜下心來考慮這個關鍵的問題:教材編排的意圖何在?如何用好例題?教材的編排一定是有意義的,也一定是正確的。只是教師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就不單使得例題變得無效,還會讓課堂混亂。所以我決定要用例題,注重學生對公式的理解,注重過程,理清思路。數學學習是一種思維體操,在不斷的操作與整理中讓思維變得越來越活躍。也許我對教材還不夠理解,但還是尊重教材,力圖用好教材。

開課後,聽取了三位老師的意見建議。我再次反思,得到以下啟發:

1、要注意語言的規範性,正確性。這個問題我早已發覺。有時在表述時用詞比較隨意。因為備課都是備主要內容,而不會備每句要說的話。但是在主要語句的表達上,比如:定義的描述、提問的設計,都應該斟酌用詞。

2、教學目標的取捨。一節課要探索,要練習,要反饋,要拓展。如果每個環節都要關注,甚至都要做好,四十分鐘肯定是不夠用的,只會蜻蜓點水,看個熱鬧。新知探究課,就應該以探究的過程與對知識點(公式)的理解與簡單運用為教學內容。因為探索的過程不能形式化,花了時間就要讓時間花得值得。

3、課堂練習要多種形式結合。口頭練習適用於較簡單的題,對於考察個體、時間緊湊很有利。但對於有步驟的題,需要書面練習,並且可以瞭解全體學生的情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

4、要更深刻的去挖掘教材編排的意義。對於每一個環節,都要盡力去體現它的意義。讓學生知道例題或練習題想要告訴他們的是什麼。

5、要有反饋。教學目標的實施的有效性還是要透過反饋練習來檢測。課堂時間太緊張,但還是需要安排課後的反饋。對於學生易錯的細節,在下一節課中再進一步學習。

6、注重體驗。在例題的閱讀、公式的理解等一系列活動後,我給學生總結了公式的口訣,提供了簡單易操作的解題方式。但是這恰恰剝奪了學生透過練習,自己去體會、尋找規律的過程。使得學習的意義大打折扣。學習就是不斷探索、總結、反思、改善的過程。正是因為教師總是自以為是的'把所謂的“規律”、“口訣”、“竅門”灌輸給學生,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學習的樂趣與意義無法獲得。學習是一個必須允許失敗和走彎路的過程,在失敗中不斷調整,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老師過多的引導,恰恰是使得學生成為路盲的重要因素。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打算做一個嘗試:對於三項式乘以三項式這一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綜合應用的內容,我讓學生去練習,在大量的練習中自己去找規律。每天做5題,幾天後統計能夠找到規律和解題方法的學生。

探索總是好的。課堂上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不斷嘗試,不斷改變,這就是教學的樂趣。當然對於探索,可能意見分歧較多。探索的過程中也難免失敗與彎路,教師的課堂教學探究和學生的學習是一樣的。但我相信,每一次學習與探索都是有益的,及時失敗也是經驗的積累。只要你善於反思,善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