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文化

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創新的必要性論文

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創新的必要性論文

一、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目前存在著不足之處,迫切需要創新

(一)教學總體安排整體性不強。眾多課程沒有一個總的指導和分工意見,各門課程和各位老師按自己的理解去講,傳統文化教育看起來比較零散和隨意,對學生來說缺乏體系。

(二)重知識輕內涵。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校的教學方向還是以考試為導向,關注對傳統文化具體知識點的講授,而對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民族情懷,思想道德等最重要的內涵的講解和引導不足。

(三)實際教學環節中教學方法方式有待提高。傳統文化的教學師資不足,現有老師的相關知識儲備不夠,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材和教案沒有規範的要求等等。

(四)總體各方面的力量配合有待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道德和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學來自校老師單方面的力量,還需要來自家庭、媒體、輿論、網路、周圍的人群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綜合。目前,主要還是學校教育和校園文化影響為主,其他綜合因素還需要加強。在這種背景下,高校傳統教育文化需要創新。

二、移動互聯時代高校學生的心態特點已發生改變,教育需要進行創新

目前,中國與世界同步已經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所有的行業時刻都在發生著劇變,改變已然發生,改變還在繼續。移動網際網路的大潮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席捲眾多傳統行業。到2014年年底,全球接入網際網路的使用者將達到總人口的40%,全球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接近30億。移動網際網路普及率在發達國家為78%,在發展中國家僅僅為32%,尚未使用移動網際網路的人90%以上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將成為移動網際網路化的主力地區。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總數快速膨脹,接入裝置迅速增加,移動網際網路滲透進度加速,網路影片成為年輕人的首選,網購增速遠超線下零售。到2020年,預計全球互聯裝置將產生500億的連線。具體到中國,GSMA資料顯示,中國M2M(機對機)連線數已超越了美國和日本的總和。無論在全球還是中國範圍內,人手一機的場景將會馬上到來,每個人和每部手機,都會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產業不可忽視的渠道力量。2013年至2019年7年間,手機產生的流量將超過膝上型電腦、臺式電腦、平板電腦所產生的流量總和。智慧手機將不再被獨寵,新熱點迭代頻出。作為高等院校傳統文化教育,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時代的特點,以及這個時代大學生的特點。教育學者熊丙奇說:所謂的95後大學生,身上確實具有時代特點。他們是在網路時代成長的,他們的人際交往、溝通、消費方式都與以前不一樣,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網上社交賬戶,喜歡在網上釋出意見。這個群體在消費觀上,由於家庭條件改善,獨生子女在物質配備上也比之前的學生豐富。很多學生都有手機、電腦、平板。不管哪個時代,每個大學都要在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由思想上去花工夫。而這些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獨立性較為欠缺。《麥可思2013中國大學新生心態表———你所不知道的“95後”》中提出了“95後”的三十個特徵,幾乎每個特徵都和移動互聯時代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如在電子產品的陪伴下長大,對電子資訊科技的敏感程度奇高;受網路快餐文化的影響,文化和精神方面“吃快餐”;比較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和自我,喜歡發表意見以顯得與眾不同;生活與網路的高度融合,等等。不同的生活環境帶來和“60後”、“70後”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但是,目前的高校傳統文化進行教育教材編寫與主導教育方式的,都是“60後”和“70後”,都是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去處理的,如果要對“95後”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了解和根據“95後”心態進行創新,採用他們能夠接受和認可的形式和內容,真正影響他們,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移動網際網路學習與教育方式已經改變,必須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創新

傳統網際網路學習方式出現瓶頸,伴隨著4G技術的發展和無線網路的極速覆蓋,人們的學習、生活和溝通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學校教育中也在潛滋暗長,學生使用網際網路習慣的改變,推動了全體師生的應用變化,學生們越來越希望有一個真正的掌上校園,可以隨時觀看優質教學課程,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知識點學習,可以隨時與老師、同學交流心得……在這種環境下,傳統的學校網際網路學習的平臺的缺陷慢慢凸顯出來:學習資源不豐富、學習模式單一、缺乏互動性,獨享、被動的教學內容傳遞模式導致了傳統的網路教學與學生需求的脫節。移動網際網路正在塑造第五代資訊科技週期,手機、平板等手持移動終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作模式,它把人們學習、交際的距離收窄到手掌之間,“自主、分享”成為移動互聯時代下的學習趨勢,開放、互動、多終端共享的教學平臺已經出現。另外,將大資料和教育資源相結合,是網際網路時代科技帶給教育的新思路。隨著雲時代的來臨,“大資料”的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某著名投資公司的整理了一份名為“數字宇宙”的報告,預計到2020年全球資料使用量將會達到35.2ZB。根據如此海量的資料,處理和提純資料的效率將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業內人士曾評價說,大資料是資料分析的前沿技術,在當今的資訊社會中,三分技術,七分資料,得資料者得天下。資訊時代的教育思路,整合教育資源,把優秀的資料和資料,透過網際網路讓大家共享,並且讓這種共享成為一種常態,不斷地增加新的內容,不斷開放新的渠道,同時讓更多的人參與,帶來更多的資源加入。方式可以多樣化,不僅是文字資料,還有影片、圖片、聲音、資料應用工具、多媒體教學等等。這個平臺,除了共享資料,還有參與者共同探討和溝通的空間,有思想的碰撞,產生新的思路和方向,為教育者和育者,乃至整個教育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動力和契機。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對網路時代碎片時間的應用。採用便捷的方式,如手機簡訊、微信、APP等,方便讓學習者隨時隨地運用的工具,在零散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學習。教育行業需要針對網時代需要做出的各個方面的調整。

四、傳統文化中學習過程的七個階段,在移動互聯時代需要注入新的內容,需要創新

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指導自己的道德修養,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不能沉迷於資訊表象,而是要把嚴謹思考和判斷得出的結論運用到生活中的判斷中,不能迷失在海量資料中。知易行難,移動互聯時代,創新才能夠使學習過程七個階段在今天仍然適用。第五,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受騙或犯罪增加,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是“教和育”,還需要“關照心靈”。移動互聯時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學生個人行為的糾偏模式受到衝擊,因為大學生掌握通訊終端,無法經過家庭和學校過濾後傳達,大學生在資訊收集、判斷、決策行為和過去有很大差別,很多是在學校和家庭不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而孩子本身的社會閱歷與鑑別能力有限、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還無法對大量的.資訊做出理智與客觀的判斷,由此產生了許多因為網路受騙或犯罪的行為。所以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素質和修養教育,特別是教師和輔導員等對大學生心理的關心,用傳統文化和道德標準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指引,才能真正提高大學生識別和過濾不良資訊的能力。如針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和新聞事件,透過課堂、學校論壇、講座、班會等形式聽取學生的意見,展開討論,讓學生先從各個角度的觀點進行分析,教師給予恰當的引導,一方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德和道理,學生的一些片面和不正確的思想得以暴露和及時糾正。還可以透過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地溝通,和學生們進行交換意見,交流思想,使他們逐步搭建起自己的道德觀,人生觀,開始認真思考身邊的人和事,加強對資訊的判斷能力,對網路上的海量資訊能夠主動選擇和辨別,而不是僅僅被動地接受。此外,學校的輔導員,心理諮詢老師,班主任等學生思想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與學生建立融洽的關係,真正關心學生的成長,深入學生生活中,與學生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才能良好地建立與學生間的信任關係,給學生提供的建議和引導,他們才會接受,才能真正成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時政新聞,經常性和學生交流,及時發現學生普遍關心的一些社會熱點,和學生傾向性的態度,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工作。

綜上所述,中國已進入移動互聯時代,網路已經和現實生活高度融合,網路已經成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以“95後”為主的大學生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在保持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時代特點進行創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網路時代的文化思維》的作者庹祖海說的:“要以人為本,講求引導藝術,研究和尊重網民心理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