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運用學情分析提高教學有效性

運用學情分析提高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髮展為本”對學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學情分析,更要在行為上為提高學情分析的質量而付出應有的努力。我們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分析學生的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新內容之前原有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準備水平是學生學習新知識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條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的成效。例如瞭解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知識與技能以推匯出還沒有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識是透過努力自己能學會的;哪些知識是需要在教師點撥和引導下才能學會;怎樣的引導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等等。

二、分析學生的心裡需求。試想,一個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怎麼可能主動參與學習?一個不能主動參與的學生,又如何去體驗和感受?所以學情分析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這對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認為,教師應儘可能深入地瞭解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學生的心裡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學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分析學生的“可能”進行預測。新課程倡導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增加了教學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這不僅為課堂教學的精彩生動提高了廣闊的空間,而且對課堂教學的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儘可能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可能”進行準確全面的預測,同時精心做好應對相關“可能”的預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做出合理的處置和有效的'引導。

四、分析課堂效果。真正的學情源自於課堂,最有效的學情分析應是對課堂教學的高度關注。一方面,透過認真的觀察和傾聽,及時瞭解學生所思、所想、所為,並以此為依據合理地調整教學問題和適時地調控教學程序;另一方面,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準確瞭解學生的體會和感受,從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課堂教學的物件是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完整、鮮活的個體,教學中學生的行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

五、分析課後效果。對學生課後的聯絡也是進行學情分析的重要依據,從學生對待練習的熱情,可以感知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從學生完成練習的質量,可以看出學生對課堂的接受能力和學習態度,這對確定學生再學習的起點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真實狀態是決定教學活動的出發點。教師只有全面瞭解學生,充分關注學生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教師的教更有效地服務於學生的學,才能使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