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聽《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聽《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範文

前段時間有幸去桐鄉聆聽了多位特級教師上的展示課,收穫頗多,特別是對湖州吳興區教研室,特級教師盛新鳳執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觸甚深。盛老師那深厚的教學功底,那機智的調控能力,那無痕的課堂引領,都讓我感嘆不已,自慚形愧。

一、不緊不慢,勝券在握

一上課,教師就讓學生回憶昨天的預習情況,反饋對課文的朗讀。盛老師先讓學生自由挑選1或2自然段讀讀,然後要指名讀第3自然段。在學生讀之前,有了以下的師生對話。

師:“哦”字有兩種讀音,第2聲表示“懷疑”,第4聲表示“明白”,你們認為該讀第幾聲?

生1:我覺得應該讀第4聲,作者明白了這是一株柳樹。

(這個答案是錯誤的,作者當時恰恰表示的是懷疑,懷疑青海高原上怎麼會有一株柳樹。但教師現場沒做任何反應。)

生2:我認為應該讀第2聲,表示疑問。

(教師仍沒有做任何評價,繼續提問。)

師:我想先請一個同學來讀讀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寫了作者看到這株柳樹後發出的疑問和感慨。)

(指名讀第4自然段,讀完後,追問。)

師:現在你們認為該讀第幾聲?(生齊聲說該讀第2聲)

師:從哪裡看出作者特別懷疑?(生讀了幾個詞語和句子)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齊讀)

感悟:課文開始的幾個段落都在描寫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樹時的驚訝和感嘆。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話,在第3自然段出現的“哦”字讀音學生一下子是不明確該讀什麼的。教師緊緊抓住這個字音大做文章,從字的意思入手,讓學生據義定音,這也很符合現在的字詞教學,而且本課正好是第一教時。況且從前面幾段的課文內容看,這也恰恰是一個詞眼,可以引領學生學習前面這幾段課文。盛老師在學生迷惘時沒有馬上給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導學生去讀第4自然段,讀後學生自然而然就發現了所要的答案,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學生聯絡上下文學習的方法。老師上課時節奏不緊不慢,我在下面聽課開始還替她著急,學生說不上來怎麼還不告訴他們,不是浪費時間嗎?可聽到後來,才知道老師的“勝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聲色,循循善誘

在學完作者的疑問後,老師要帶著學生去認識那棵柳樹了。課文第5自然段詳細描寫了柳樹的.樣子。盛老師是這樣引導的,又給我開了一個眼界。

開始教師出示了一連串片語:廣袤無垠、青草覆蓋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藍天 凝滯的雲團 異常蒼茫

教師讓學生讀,告訴學生每一個詞語就是一副圖,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青海高原的樣子。

師:這些詞語有個共同點,都想我們描繪了(青海高原)。那這株柳樹就生長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滿懷期待地)

師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當時我也很失望,我滿心以為教師會出示圖片,讓學生譁然,因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師:這就是那棵大柳樹,是不是有很多同學納悶了?這明明是段文字,哪來什麼柳樹啊?別急,柳樹就躲在語言文字的背後,讀著讀著你們眼前就會浮現了。

(自由讀——指名讀一句最拿手的)

接下去教師就帶著學生學習第5自然段。在聲情並茂地學完了第5自然段後,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就躍然眼前了。

感悟:對於六年級,即將踏入初中大門的學生,我認為盛老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是那麼巧妙。她用自己機智的教學方法告訴學生,語言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語言文字的作用有多大?我們能從文字中讀懂太多的東西,從文字中領略到太多的內涵……在上課後來,盛老師也出示了那株柳的圖片,再一次從感性上認識了那株頑強、有毅力的柳樹。從教學設計上,老師先帶領學生從文字上初步感受那株柳的形象,再透過仔細研讀去體味那株柳的精神,又藉助圖片去生動感悟那株柳的高大,最後又迴歸文字理性地全面地評價那株柳,盛老師不露聲色,循循善誘,堪稱無痕引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