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感

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感

聆聽了蔣增裕老師的一節研討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給我在教育教學觀念上的衝擊又是巨大的。一節好課,傳來了一股課改新理念、新氣息,讓我不時告訴自己,引領學生真正走進語文,是語文老師最美的收穫。在此,我談談自己在課後感悟到的語文閱讀教學的新思維。

一、重視匯入,創設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絡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這裡真實的環境指學生學習的情境。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創設出一個成功的教學情境,才能在教學效果上達到動人以情,曉之以理的教學目的。課文所寫內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蔣老師在本節課中,在教學的`每個環節都精心設計了導語,披文以入情,做到以情感人,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情感氛圍。一開始,以租界“那是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那是一個惹出麻煩,沒處說理的地方”引入,產生對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疑惑。接著透過他在租界裡親眼看到一位中國婦女受到洋人的欺侮,“婦女 哭訴;洋人 得意揚揚;巡警 訓斥;圍觀的中國人 敢怒不敢言”的深入理解,再解租界,從中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然後透過拓展補充《華人與狗不準入內》,深刻體會“中華不振”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教學過程環環相扣,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會水到渠成的解決學生“為什麼而讀書”這一古老而又嶄新的問題

二、讀悟結合,自由動情表達

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充分去感知、學習語言藝術的魅力,促進內化,增強語感。同時還要給學生的心靈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隨著文章的情感自由馳騁,並且,鼓勵學生善於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在學習中學到的知識、感受到的情感創造性地表達出來,凸現語文閱讀表達能力的外化。在整體上做到以內養外、讀悟結合。在指導學生讀懂沉思,傾吐情感這一板塊時,透過“從租界回來以後,周恩來常常一個人,獨自在沉思,他在想什麼?”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練筆:周恩來可能在想,可能在想,還可能在想。為在修身課上,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好鋪墊。接著馬上反覆引領學生讀課題,讓學生對文字的心理體驗透過有感情地朗讀,把領悟到的情感自由地展現出來,在教學上又形成了一個“品讀──深悟──誦讀”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對課題,對本文的中心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無定法,用語文的情感去教語文,真正幫助學生入境入情,感悟文字才是我們語文教師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