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森林裡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森林裡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認識》的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學第五單元《森林裡的故事》的內容,它是除法學習的起始部分,是以分東西作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課的特點之一就是充分讓學生動手分東西,體會什麼是平均分,感受分東西帶來的快樂。

一、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

在學習第一個紅點時,我出示了書中的那幅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思考:兩隻大熊貓分10個竹筍,應該分幾份?怎樣分?然後讓學生動手分竹筍。本來想學生會有多種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個和6個,分成3個和7個等,沒有想到全班同學竟全都分成了每隻大熊貓分5個竹筍,讓我感到很被動。然後我又透過把10個竹筍公平地分給5個大熊貓,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動手操作,體會平均分的含義,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明白了什麼是平均分以後,在後面的這幾個環節中,讓學生透過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樣的。同時,運用小組合作等學習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既是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學生運用知識的提高與昇華。

二、情境串的教學

將數學問題像串冰糖葫蘆一樣圍繞著森林聚會串成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動,有熊貓分竹筍、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蘿蔔、松鼠分松果。這些活動全都是在森林聚會上發生的,給學生一種整體感和親切感,另外,將情境串成串,更便於學生系統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加活躍,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每次活動時,我都會設計幾個像導火索一樣的問題,如:請你仔細觀察,動腦想一想,大熊貓會遇到什麼問題?分成幾份?你想怎樣分?你發現了什麼?又如:從這幅圖中,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你想怎樣解決?透過一環一環的問題,使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從而確實感到數學很有意思,樂於產生更多的數學問題。

四、樂於助人的思想

本堂課從一開始就創設了幫助的伏筆,如請你的小棒來幫忙代替竹筍,小猴子會遇到什麼問題?你來幫幫他,小兔子和小松鼠著急了,說:我們餓了,趕快幫助我們分一分吧等等,學生們會感到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在潛移默化中教育了學生,要樂於幫助別人,因為你會感到快樂,對學生進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練習設計

我分了兩次進行自主練習。第一次是在學生幫助熊貓和小猴解決問題後,學生對平均分的含義有了初步的體會的時候進行的,主要是透過判斷哪是平均分,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幫助小白兔、小松鼠解決問題後進行的,難度加深,使學生較容易接受。這個練習是讓每名同學動手平均畫石榴,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