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寒衣節

寒衣節的新過節散文

寒衣節的新過節散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起散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短小精悍,表現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寒衣節的新過節散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寒衣節的新過節散文 篇1

農曆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又稱祭祖節。長城內外不僅流傳著“十月立冬十月一,家家戶戶縫寒衣,人家丈夫把寒衣換,他鄉親人衣褲單,孟姜女尋夫千萬裡,哭倒長城送寒衣”的民歌和故事;而且還有思夫肝腸欲斷的《寒衣調》“月光稀,是誰搗寒衣,望天涯,想君思故里;一夜雪未滿,北風急,千里迢迢,一心相繫……生若求不得,死如愛別離,終有日,你懂這命題;黃泉路碧落去,從今分兩地,千山雪,月下長相憶。”臨縣過去也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冬燒去化塵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無論流傳至今的民歌、故事也好,還是曲調、詩詞也罷,反映的人物事件情節雖不盡相同,但都是緊緊圍繞著“寒衣”,相關著“寒衣”而潤筆塗墨;所以,人們把所渉及到“寒衣”二字的東西,就都籠統地都和祭祖概念的“寒衣節”扯在一塊兒。有意思的是有關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在與時俱進,人們自覺不自覺的改革,夾裹著許多現代元素,新的創意,新的過法是今年“寒衣節”祭祖思先的一個特色和亮點。

每年十月初一送寒衣,原來有的地方是凌晨,我們這裡的風俗是在傍黒。我發現今年祭祖送寒衣時間上有了突破,從凌晨開始陸陸續續一直到傍晚,我開玩笑的跟老趙說:“陰曹地府下午六點才辦公,你家送的寒衣太早了,祖先們收不住。”老趙也打著哈哈說:“人家現在也改革了,是全天候服務,可直到、能轉交,還有紙錢、元寶代辦業務。”其實,人們都主要是根據自己的上班或下班時間,當天空閒方便幾不耽誤,心香一柱、寒衣一摞祭祖思先。再一個是形式上重大突破,無論是上墳或路邊都很注重環保與防火,路上的拿個鐵桶、墳上的用磚壘個池、水泥砌個圈,紙屑不亂飛,香火不亂刮。改變了過去“墳前燒紙火漫延,濃煙遮天樹燒死;紙屑卷火隨風落,引著西窪燒南坡。”的不良現象。另外,較前的突破是祭祖思先的語言與從前有了本質區別。比如:從前口中默唸著“各位祖先給你們送的寒衣不好,沒錢買棉花呀,對湊著過冬吧,明年一定給你們絮厚點,別計怪不孝子孫。收下吧。”今年我仔細觀察了好幾家,一家比一家能炫,一家比一家話大。這一家邊燒邊說:“祖先在上請收寒衣,鋪的厚褥,蓋的棉被,裡邊套的保暖衣,外邊穿的大棉衣,新裡新表新棉花;現在咱家也富了,生活比從前好多了,把這些錢收好,缺啥就買啥,別太節約了,明年清明就又給你們送來了;這蛋糕、香蕉你們都沒吃過,蛋糕軟和又有營養,吃香蕉可要扒了皮呵。。”那一家擺好跪下拉開話匣:“尊位列祖列宗,爺爺、奶奶,咱家的人都來給你們送寒衣了,不管是貼身的,還是露面的,裡裡外外的衣褲全都是名牌貨,數九天要是冷就把那品牌空調開大點,不要圖節儉添煤火,煤火既不衛生又危險,空調功率不夠大,明年冬天咱換了它;這些錢和元寶要存放好了,明年開春你們也能買個賓士或者寶馬來個自駕遊,把花不完的錢換成卡,遊山玩水可方便啦。”我聽著聽著——,禁不住笑了,因為——?所以——!

也許,這就是中華歷史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其實,所有這些雖在情理,卻分外誇張的事例,無一不跟現實的狀況密切聯絡。總之,我認為“寒衣節”新過法也好,老過法也罷;都是萬變不離其宗,祭祖思先的意義目的,概括起來大致有三個:其一、是後輩子孫對先人的一種寄託哀思和敬重;其二、要後人不忘祖先前輩為宗族家庭所付出的艱辛,為他們在陰曹地府不再挨冷受凍,作為後人應當獻上一點關愛孝心;其三、可以教化子女後代要孝老敬老,延續中華美德。至於,香燭墳前燒,紙灰空中飄,子孫敬送之孝心,祖宗先人能否收到;誰也不知曉?

寒衣節的新過節散文 篇2

農曆十月初一,不知在這天會有什麼特別的說道。

從過午開始,就有“登天雷”在旁邊炸起,剛開始還以為是影響施工佔遷起墳人家的講究,後來竟陸續不斷。我們施工的場地在一片墳塋邊,就見有好多人在那裡點起了鞭炮亦或炸雷之類。

晚上吃飯時我特地問起了本地的老鄉,老鄉如此解說:閨女嫁出門,只有今天才能回到祖上的墳頭一祭,早晚皆可,無論遠近!

嗯!怪不得乒乒乓乓,一直響到天黑。

我想起了在我的家鄉,女人平日是忌諱踏入祖墳之地的。若是家裡已沒了男丁,倒也有破解之法,女人可以戴一篷斗笠墓祭。總之,祖墳上總是需要冒些青煙的。女人一生有兩次被允許走進那片土地。一是出嫁時的辭祖,二是嫁進人家的第一天。都得由本族年長者陪同去祖墳上舉行莊重的墓祭儀式。

從此,女兒長大了,會有新的天地。

從此,去為人妻為人媳,為人母,直到成為佝僂老嫗。

雖然去婆家的路只是翻過一座山樑或是幾道小河,也不是太遠,三日或者在稍長的日子裡就能回門,但去祖墳辭祖的這個過場是必須要走的。

我記得那時我把愛人娶回家,過門後,下午就有長者安排去祖墳上墓祭。那是一年的五月,風吹麥浪……那天好熱,而愛人卻穿了家裡給棉的衣裳。新的棉花襖,新的棉花褲,走在沒膝蓋的麥壠裡。據說出嫁時穿得厚墩,後來的日子才會過得厚實。

後來,我工作走的離家遠了,見到了城裡人都穿婚紗,我在心裡嘀咕,怎麼不看老黃曆書也不請位算命的先生!再後來又見到了有人在大冷的冬天出嫁也要穿著薄如蟬翼的婚紗,甚奇——所有的事情都與老黃曆無關緊要了麼?

每逢節日,我若能回到老家,就挎了祭禮去祖林上墳。平時是新包的水餃,可在過年講究就多一些,有油炸的食品,還要帶上一點酒。雖然小時候也同大人一起多次去上墳,但都和成家後的講究不一樣。現在是告訴逝者先知,從此我自己另立門戶了。

有一件事情至今難忘。

我的小學時代是在大隊廢棄的一個副業院子裡度過的。院子稍加修繕便當成了學校教室,磨損了的機器鋼頭在老槐樹枝上掛著作鈴,木柵稜格的窗子糊了牛皮紙,一關門軸就吱吱叫的實板木頭門……

在我們老家有一套風俗,年邁的人要在有生之年置辦下“走”時的衣物還有棺槨。

於是,在那時的大戶人家裡,常常在家院門後的地方就有一副棺槨放置著。那時人口多,房子小,棺槨沒地方放置,於是就有不知誰的'一副棺槨靠著東牆放在了學校的三年級的教室裡,於是我有時就隨了班裡大膽的同學過去看。因為光線問題整個冬天教室的門總是開著的,但還是很黑,可我真的就看到了黑暗裡的那副棺槨,一頭大一頭小,還沒上彩。我看了一眼心裡一驚就趕忙跑著躲了,誰知從此在夢裡竟常常夢見那東西,滿心裡的恐怖慌張,然後在驚愕中醒來,一身的冷汗!也是奇了怪,爺爺的棺槨在老家的房子裡放了那麼多年不怕,卻在學校裡看了一眼竟心慌了半生。

後來知道,這副棺槨是村裡一位老書記的。直到我初中畢業好幾年,那位老書記還很硬朗。我不知道每一天坐在那個棺槨旁邊朗誦著“b、p、m、f”的同學會怎麼個思想。又過了幾年我自己一個人敢過去看那副棺槨時,看見那個班級的幾個調皮男生騎在棺槨上面握了拳頭猛敲它的頂蓋板,擂得咚咚咚直響。

上一年級時的那個冬天真冷。

旋風把雪吹進教室裡來直到後牆的根。母親在每個冬天無論如何也會從集市上揹回幾雙草的或是蒲草的鞋。那時沒有錢,母親大多是把家裡的花生油提一小壇去集市換回家常必用的物件。母親把鞋子一串著搭在身後從家西邊的那條小路上大大小小地揹回來。日子就是在“頭冷顧頭腳冷顧腳”窘境裡一天一天的度過。而我大多是穿著別人替換下來的鞋子,總比腳大好多。於是,常常把曬暖了的玉米窩子塞進裡面,看上去鞋子比人都大。整個的冬天誰如果有一雙草鞋或是一雙蒲草鞋,這個冬天就是很享受的了。聽人說冬天放牛娃沒鞋子穿,為了暖腳赤腳踩進剛排洩的牛糞坨里。那時我的光腳上套著一雙大草鞋子,走過沒膝蓋的雪嶺,雪常常灌進鞋裡,一個冬天下來,腳是總要凍爛幾回,於是就盼望著在上學的路上也會有一坨冒著熱氣的牛糞坨子,插進去暖暖凍得麻木的腳。

我家的對面山坡上有一條必經之路,那時村裡人趕鄉集的人買回了東西背了往回走,早晨去,日落西山才回。我們放學早了,就一起猜測來往的人在集市上吃的是牛肉盤還是羊肉盤。在他們的籃子裡或者搭袋裡裝了什麼東西,其實只是猜猜,再怎麼餓或者饞也從來沒有產生過盼望那些趕集的過客能施捨一點的想法。長大後才明白是那時因為父母教管的結果,隨便要別人的東西是無恥的,違犯了的人死後是不能埋入祖墳的,到時候會成為野魂孤鬼,來世也要四處遊蕩。於是走在上學的路上時,好希望那一句“敲敲金箍牌,酒飯一起來”的咒語能在自己的身上應驗。

父母還說,因為今世貧苦,所以今世必須有志,待到兒女墓祭,才會臉上有光;人要有一個好的名節,忠厚才能傳承後世!

不知從何時起,村裡長者一個一個離世。雖然那位把棺槨放進教室裡的人仍讓我在夢裡產生恐慌,但回憶起他來也是“走了”好多年的人了!驀的,在心裡竟產生了莫名的孤單,村落的映像和那些老人一道在記憶裡漸行漸遠……

百度“寒衣節”,亦稱冥陰節,竟然是很有來歷的,其是一年中三大鬼節之一。

每年十月初一,也是冬季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缺衣少穿,除了一般供物,還要送寒衣以示對先祖們的孝敬。

假如果真能使亡者溫暖,何止一個節日要鳴禮祭奠。

如此。

寒衣節的新過節散文 篇3

最初瞭解寒衣節還得感謝夜風網友的一篇日記《寒衣節的隨想》。從那篇日記裡我才真正知道每年的哪一天是並且究竟是什麼節日。只是當時萬萬沒有想到這個節日對我來說來的這麼急這麼快!所謂的寒衣節就是每年的陰曆十月初一,據說這是西方的萬聖節,是祭奠鬼的節日,每到這一節日,生者要為逝者送去棉衣,以寄託對亡者的哀思和牽掛。

媽媽已離開四個多月了,四個多月讓我第一次感到歲月的漫長。這期間,不知道多少個晝夜淚水相伴,不知道多少個夢裡千呼萬喚。只知道,不管是在哪兒,只要一靜下來,閒下來,就會想起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想起她的言談舉止,想起她的一切一切……特別是每到中午快下班時,辦公室電話只要一響,我的心便會為之一顫,第一反應就是是不是媽媽又打電話讓我回家吃飯或者媽媽又有什麼事了?那個時間幾乎是最盼電話響又最怕電話響的矛盾時刻,這種期待和失望沒有經歷過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其中的苦楚和心酸的!

有時甚至還會傻傻的想,媽媽是真的不在了嗎?她是不是出去遛彎兒沒有回來?是不是還在某個地方聽課、鍛鍊?亦或還在哪幹什麼什麼?

媽媽是在南方過世的。南方的風俗是逝者不穿棉,既使我們想按東北的風俗給老人著裝也無法辦到,因為那裡根本沒有經營棉衣的商家,所以只能隨風就俗。這也是我做女兒的一塊心病,每每想起媽媽,我都會倍感愧疚。給媽媽做一套既保暖又舒服的棉衣,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寒衣節”!這個傷心,追憶的“節日”,讓我深刻體會到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無助。

想著,念著,不知不覺眼眶溢滿了淚水,對媽媽的思念再次湧上心頭。歷歷往事,痛心不已!媽媽走了,我還是覺得媽媽並沒有離去,想說的話女兒如寒風陣陣從口中溢位,無需構思,一篇自然行成的祭文在鍵盤上任由手指跳躍,從指縫中一字字的蹦出,便成了今年寒衣節我帶給媽媽的思念和寒衣。把思念訴諸筆端,寄出那一份淡淡的情思,再添上一筆:媽媽,我們很好,您老別掛念!

媽媽!天堂的路有多長,我對您的思念就有多遠!我好想好想您!

我曾千百次的問媽媽您在天國那邊好嗎?您也曾數次從天國趕來與我夢中相見,卻從不說話,我知道那是在無聲的叮囑我,就象您在世時一樣,不時在教導我如何做人,女兒從不敢忘記。您的教悔始終在耳邊迴響。

媽媽,寒衣節就快到了,女兒給您做好了棉衣,女兒多想把您的雙手握在胸前,再把這厚厚的棉衣給您穿上!穿上吧,媽媽,穿上了您就不再寒冷,因為女兒,永遠都是您貼著心窩的小棉襖啊!

媽媽,您在天國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