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數學教學實踐樣態分析的論文

數學教學實踐樣態分析的論文

[摘要]數學教學的價值旨在育人,是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應該是一種全新的“無界教學”。“個性化延展”教學就是無界教學的一種嶄新實踐樣態。它不僅指知識的延展,還指思維的延展、文化的延展、精神的延展。延展教學讓數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學習變得有聲有色,讓數學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關鍵詞]個性化延展;數學教學;實踐;樣態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是學得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思維品質和數學思想方法等,即數學核心素養。因此,向活動領域延伸、向思想方法領域拓展是數學教學的應然走向。數學教學是一種全新的“無界教學”,其主旨是育人,是培育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無論是數學教學目標、學習角色、學習時空、學習策略,還是課堂教學結構都應實現積極的轉型。“個性化延展教學”就是一種嶄新的數學教學實踐樣態。

一、知識延展,夯實數學教學之“本”

在延展教學中,知識目標不再設“天花板”,知識學習不再設“流程圖”,知識研究不再囿於“一節課”,而是向著學生可接受的內心區域延伸、拓展。知識延展,能夠夯實數學教學之“本”。它既包括橫向拓展,如探尋知識間的聯絡、賦予知識的內涵、形成知識的生活化思考等,也包括縱向深化,如展示知識背景、探尋知識走向、展現知識形成過程等。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教師通常都是按照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意義進行教學,即先找出幾個數的因數(一一列舉全部的情況)、倍數(列舉前幾個),再從中找出相同的因數和倍數,即公因數和公倍數,最後鎖定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或者按照教材中建議的方法,即最大公因數用“較小數縮倍法”、最小公倍數用“較大數翻倍法”。這樣的教學對於解決一般問題無可厚非,但如果出現兩個大數,就有點捉襟見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求“真”務“實”、尋“根”探“源”的過程,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我在教學中對“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知識進行延展,從對一個數進行“分解質因數”開始,到用“短除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再到用“短除法”求幾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幫助學生完成知識、技能的.系統建構。作為求一個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通則通法,“短除法”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武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認識了幾個數的公有因數、獨有因數等,而且從短除法的結構特點認識了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如倍數關係、互質關係、一般關係等。知識延展教學有效地蓄積起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在核能”,夯實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根基。

二、思維延展,挖掘數學教學之“源”

思維延展能夠開掘數學教學之“源”,讓數學思維真正像體操一樣“舞動”起來。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起點,掌握學生數學思維的方向,洞察學生的數學思維方法。找準學生的數學思維特點,最大限度地啟用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舒展學生思維,引領學生思維觸角多向延伸,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開闊、更靈動、更有深度。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例題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可以引導學生“從條件思考”——“題目中22根1米長的木條的長度是指什麼?”可以引導學生“從問題思考”——“圍成長方形需要確定什麼?”可以引導學生“一一列舉”——“長和寬的和是多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容易將“長與寬的總和看成22米”。為此,我引導學生畫圖,藉助圖讓學生的思維穩固化、有序化。為了進一步延展學生思維,我創造性地將例題變形為“王大叔用24米長的木條圍一個長方形花圃,怎樣圍面積最大?”引導學生再比較、再質疑、再反思,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將學生的有序思維向縱深推進發展。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如“長方形周長不變,長和寬長度越接近,面積越大嗎?”“圍成正方形面積最大嗎?”“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哪個周長更長些?”等等。周長和麵積知識在思維的碰撞中根深蒂固。個性化的思維延展,打開了學生的思維通道,打破了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提升學生的主動思維、逆向思維、擴散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對具體問題展開數學思維時不再盲目的經驗照搬,而是從實際問題出發,積極主動地加以辨別,加以對比,加以建構。

三、文化延展,留住數學教學之“根”

“個性化延展”教學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知識體驗、思維體驗,而且能給學生帶來鮮活的文化體驗。文化滲透、文化延展,能夠留住數學教學之“根”。數學課程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學生的數學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鑑於此,教師有必要結合數學文化的特徵,把握自由性、滲透性、融合性原則,在教學中拓寬學生數學文化視野,內化文化素養。例如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比的意義》,我立足於數學文化高度,出示了幾幅長方形圖,其中有幾幅圖特別“瘦”,有幾幅圖特別“胖”,還有兩幅長方形圖長與長寬之和的比值接近“黃金分割比”。對數學知識的文化延展讓數學教學充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學生依憑著各自的數學直覺,紛紛認為接近黃金分割比的長方形美,但又處於“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的憤悱之境。由此,引領學生認識“比的意義”也就水到渠成。這樣的數學教學,不再僅僅是數學知識的傳遞,而是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數學文化、數學精神、數學審美的交流。學生在學習中領略到數學知識無盡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知識所蘊含的人文價值。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數學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透過數學文化,領略人類的“生命實踐”智慧,感受數學的博大與精深。數學教學中的“文化延展”要求教師要善於發現、捕捉、開啟文化資源,拓寬學生的數學文化視野。

四、精神延展,追尋數學教學之“魂”

數學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透過數學學習,“愛數學、好數學”。教師的根本任務在於透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追尋數學學習的精神引領。像樹木紮根一樣,讓數學之“魂”在學生心中留下火種,留下根基。要達成這樣美好的願望,教者要努力尋找數學學習中能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好的因素,課內外結合,真正讓學生體驗數學的魅力,心中升騰起對數學的敬畏之心、崇敬之情。如果有一天數學這門學科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那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將無限膨脹,學數學也會成為他們的追求,而學好數學也將成為他們的嚮往。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周率》教學。教師要在課內或者課外向學生介紹祖沖之的故事,讓學生在祖沖之的精神感召下定會在內心種下數學學習之“魂”,立志以前輩為榜樣,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數學,為數學研究添彩,為國爭光,實現“中國夢”。當然,小學數學教材中還有很多這樣能促動學生靈魂深處的資源。數學知識博大精深,“靈魂”教育事半功倍,只要我們教育者善於挖掘資源,探尋數學的“瑰寶”,學生的“魂”定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肯定能有大的提高。個性化的延展教學是數學教學的一種嶄新實踐樣態,它不僅指知識延展,也指對學生的思維延展,還包括數學文化、數學精神的延展。個性化的延展教學是富有成效的,它讓數學知識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有聲有色,讓數學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魏佳.感受數學文化,貫穿類比思想[J].江西教育(B),2016(11).

[2]楊雲春.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雲南教育(小學教師),2017(1).

[3]潘霞.讓“數學文化”潤澤學生生命[J].江蘇教育(小學教學),2014(5).

[4](日)山中康裕,穆旭明譯.孩子的心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