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雕塑

環境雕塑對公共藝術發展的影響論文

環境雕塑對公共藝術發展的影響論文

摘要:現代社會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加,藝術家也需要更先進的途徑、更豐富的材料來製作藝術作品。隨著新手段的出現,很多傳統的創作方式與形式得到昇華並結合了現代技術,互動與傳統相結合。如互動性的雕塑被視為一種拉近人與環境的公共藝術,強調與人和周圍環境的互動。

一、雕塑與環境融合的創作理念

互動性的公共雕塑讓人們在體驗公共雕塑的同時也可以欣賞雕塑,並從中感知受眾與公共雕塑和環境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受眾參與並且與公共雕塑、環境互動。貢布里希認為“(雕塑)不僅僅被當作純粹的藝術作品,而是被當作有明確用途的東西”,這樣的雕塑被賦予了多種使命。奧登伯格的雕塑既是環境雕塑,同時也是互動雕塑,在某種意義上他的雕塑與觀者不僅有視覺上的聯絡,還有與觀眾的互動性。藝術家的腳步從不會停止,互動性不論在設計還是其他藝術領域均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運用,廣大參與的人群也從被動向主動一步一步轉變。藝術作品與參與者兩者存在一種良性的迴圈,這是藝術思想不斷進步的過程,藝術作品蘊含的思想可以在參與者的互動表達中體現出來,這樣不僅讓人們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在參與中獲得滿足,而且城市也由於這些雕塑的存在而充滿活力。環境雕塑與人產生了互動,可以清晰看出人與雕塑的互動關係,人們對雕塑不再僅僅靠視覺的觀察,而且有觀者的參與感。

二、環境雕塑創作語言的影響

奧登伯格眾多的作品與城市環境完美結合,由此城市空間有了不同意義上的表現,透過對城市文化的挖掘,使環境雕塑更加符合城市的發展歷史。奧登伯格作品對公共藝術的影響經得住時間的檢驗。美學家維什爾指出:“我們的社會正經歷著一種美學的膨脹,它從個體的風格化、到城市的設計與組織,擴充套件到理論領域,今天的審美的確超過了我們所說純藝術的範圍,並且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並且深受人們的喜愛。藝術活動的場所也不再是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具有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而是人們聚集的地方,例如城市的廣場、購物中心、超市、花園等等。藝術變得休閒化以及平民化起來,商業活動,藝術交流,審美評判在這些場所中共存,交錯進行,互惠互利,由之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界限越來越模糊。”①奧登伯格的大型環境雕塑創作具有非常強烈的時代特性和個人風格,在歐美甚至亞洲各國都有巨大的影響力。奧登伯格的創作符號對後現代的公共藝術甚至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奧登伯格的波普風格環境雕塑在公共藝術領域中掀起了一陣狂潮,從他作品的年代表可以看出其藝術風格越來越大膽,波普風格也越來越明顯。同時,奧登伯格作品中的物品同觀眾產生了互動,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公共藝術基本概念的出現,使公共藝術可以比較大的規模實施。

三、結論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文化的積累,藝術家尋求新的突破。藉助互動的'新觀念和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髮展與完善,具有互動性的雕塑伴隨這些條件宣告誕生。雕塑在平常意義上是一個只有藝術家思想的實體,人們如果不深入思考就難以理解其中的內涵。而在新的外部環境下,藝術家透過改變藝術作品與受眾的角色,讓受眾在某個方面也能成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公共藝術本身會產生多種社會影響,這就促使互動性雕塑這種雙向溝通的形式演變成互動性公共雕塑的主要核心。其具有的獨特魅力不僅可以增加普通群眾參與藝術活動的興趣,同時也有利於豐富城市空間和城市文化,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互動性雕塑是具有趣味性的,以這種趣味性為出發點讓受眾參與其中,可以讓受眾對公共藝術作品產生想要互動和參與的想法。互動性雕塑一般運用大眾所熟悉的符號、可以引起共鳴或回憶的物品完成作品,並預留出人與人、人與物互動參與的空間。在正常情況下,人們正常的生活習慣和好奇心理會驅使人們觸碰這些公共藝術乃至參與其中。對於以往的雕塑,觀者只能觀看而不能參與其中,形式固定單一;而互動性雕塑的特點讓人們對這種公共藝術更加青睞。在我們所處的城市角落中,絕大部分的雕塑都是以紀念為主題的,雕塑給人們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主題形式的單一讓普通民眾產生了一種疏離感。藝術家運用不同的藝術手段把互動性雕塑引入普通大眾的生活視野,與傳統雕塑相比更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也更為受眾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