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怎麼設計銷售人員的崗位工資

怎麼設計銷售人員的崗位工資

有朋友問:我剛剛入職一家銷售性質的公司,公司絕大多數都是業務人員。最近發現銷售部員工工資都不一樣,原來公司沒有專門的崗位薪酬制度,崗位工資都是面試時確定,談的多少就是多少。以前領導認為業務人員只看提成,底薪無所謂,但現在老闆希望將管理規範化,制定合理的崗位工資。那麼對於銷售人員的崗位工資,是其業績越高底薪越多呢?還是有其他的設計方式呢?如何合理設計銷售人員的崗位工資?

銷售端是組織最直接的業績來源,銷售隊伍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就好比是一臺挖掘機的“爪子”,“爪子”越大、越結實,一次能挖起來的東西就越多。因此,在設計銷售推廣類崗位的薪酬時,需要重點考慮薪酬的激勵性和保障性。

銷售崗位對應的重點工作除了強調銷售業績之外,一般還包括一些其他的關鍵點,這些關鍵點在設計銷售崗位的固定工資、崗位津貼和福利時要充分的考慮。在進行銷售崗位的能力培養和評估的時候,也應當重點考慮。

①銷售規劃。如制定戰略性大客戶的開發策略及維護;根據公司戰略規劃和發展需要和目標,制定年度市場規劃和市場拓展計劃,並進行公司年度市場和拓展計劃的分解、實施、跟蹤分析;採取有效的銷售策略,並完成銷售目標。

②銷售管理。如制定銷售相關的流程、制度等政策性、規範化管理檔案;統籌公司及事業部各銷售業務和開發單元。

③客戶維護和管理。如專案跟蹤、客情跟進和維護;戰略性的大客戶和重要客戶的相關來訪接待工作;顧客在質量、技術等方面反饋的資訊,及時傳遞到相關部門,及時有效的解決客戶方面的問題;做好客戶臺賬和客戶資訊的管理工作,保證客戶臺賬和客戶資訊的真實、完整。

④保證回款。如包括銷售貨款的及時回收和催收;完善銷售回款業務迴圈的業務流程及風險的識別和防控。

銷售崗位直接影響著公司的經營業績。在設計銷售崗位的激勵工資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的變化對崗位浮動工資的影響。

① 銷售收入情況。如銷售收入增長額或增長率;毛利率等。

② 銷售費用情況。如銷售費用額;銷售費用率控制等。

③ 銷售回款情況。如貨款回收率;壞賬率等。

④ 客戶開發情況。如新業務拓展完成率;新產品銷售收入佔比;新增客戶數量等。

⑤ 客戶維護情況。如客戶保留率;市場佔有率;顧客滿意度等。

⑥ 計劃完成情況。如營銷計劃完成率;銷售合同履約率等。

銷售人員具體的薪酬組成,可以包括以下專案:

①固定工資

銷售人員的固定工資,也可以叫做“底薪”。銷售底薪通常分為三種類型。

(1)“無責任底薪”或“無業務底薪”,這種底薪是每月的固定數字,與銷售人員的業務完成情況無關,只與出勤有關。

(2)“有責任底薪”或“有業務底薪”,這種底薪是隨著銷售人員的業務完成情況而呈一定比例變化的,計算時同樣需要兼顧出勤情況。

(3)“混合制底薪”,這種底薪模式是前兩種的結合,通常是把底薪也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為“無責任底薪”,另一部分為“有責任底薪”。

② 崗位津貼

銷售崗位的特殊性,決定了銷售人員可能經常會面臨出差、加班等需求,有的甚至長期駐外,作息的.時間、耗費的精力和付出的情感通常與“朝九晚五”的8小時崗位不相同。除了必要時產生的加班費,銷售崗位通常會設定一定的差旅津貼、交通津貼、探親津貼、餐費津貼等各類為銷售人員考慮、具備一定補貼性質的崗位津貼。

③ 銷售提成

一般人認為,銷售提成應是銷售崗位人員薪酬結構中佔比最大的部分,但這並不盡然。選擇“低提成”(提成工資在整個銷售人員的工資結構中佔比較低)模式還是“高提成”(提成工資在整個銷售人員的工資結構中佔比較高)模式,需要根據行業、企業、市場、品牌、產品特性、管理體制、客戶群體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劃分方法如下:

“低提成”模式的優勢是能夠穩固和維持企業現有的客戶和市場,保持企業的外部穩定,有利於企業平穩發展;“高提成”模式的優勢是能夠激勵銷售人員市場開發和擴大銷售的積極性,有利於企業開拓新業務、快速佔領市場。

一般的銷售提成計算公式如下。

銷售提成=提成基數×提成比例-各類扣項。

提成比例可以根據公司所處的行業、公司業務情況、產品的特性以及競爭對手的薪酬水平計算而來,而銷售提成基數的確定最常見的有三種方式。

(1)按照公司銷售的實際回款金額計算,這種方式的好處是能夠有效避免銷售人員一味地追求銷售合同金額、發貨量或成交量的持續增長,忽略實際到賬金額,而造成公司產生大量呆賬、壞賬等現金流風險。

(2)直接根據銷售合同、發貨量或成交量的金額提成,這種方式並不是完全不可取。比如公司最新推出一款新產品,希望快速推廣應用時,或公司最新發展了一項新業務,正處在初期階段,缺乏經驗和成熟度,希望快速得到市場的認可和應用時,這種方式提成方式就相對比較有效。

(3)將提成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按照銷售合同、發貨量或成交量的金額提成,另一部分按照實際回款的金額計算。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既考慮新產品或新業務的拓展,又考慮了公司現金流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