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我是如何提高教學

我是如何提高教學

一堂課上完後,教師應對教學效果有所瞭解,對此應進行資訊反饋,透過課堂的教學內容及舊知,給學生出一些檢測題,題的型別應多樣化,並要抓重點,突出學科特點,也可以寫學科日記,為寫作奠定基礎。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我是如何提高教學,歡迎參考!

我是如何提高教學一

伴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新課程已走進我們教師的生活。面對全新的課程標準,全新的教材,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次新的挑戰。在一輪的課改結束後自己的感悟較深,從備課到講課,從教法到學法自己收穫也不少,經過多年的磨練我在摸索中總結,在總結中成長,這樣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方式,特別是語文教學自己感觸很深。

一、學生“兩習”靈活化

傳統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依靠長時間的訓練和反覆的強化來取得學習成績,多數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顯然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抹煞了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欲。新課程中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必須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即自主學習。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第一步,它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新課的內容,課堂上講要涉及的重難點,增強聽課的針對性,激起課堂上的求知慾.學生的課前預習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講究預習的方法。每上一課教師應給學生預習題綱,讓學生有針對性預習,併為上課做準備。

在預習中首先要強調閱讀。語文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必須誦讀,有音讀、意讀、情讀、品讀。透過誦讀感知文字的內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藝術魅力,在讀的過程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培養語感。其次要多種感官互相協調,眼、手、口、腦並用。查閱工具資料,圈點勾畫,(學習方法)尤其是多動腦,要善於質疑,以便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聽講,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見解。最後注意預習的效率。

2、課後複習

課後複習是對預習和聽講成果的鞏固 ,是與遺忘鬥爭的有力武器 。在預習時也應該注意這樣幾點:

第一、時間的安排。對於當堂所學知識要趁熱打鐵,不留“後患”, 尤其是 老師佈置的作業要及時認真完成;對階段性所學知識每經過一段時間要整理加工,對重難點要進一步消化、理解。第二、要注意方法。不能搞疲勞戰術,要和其他科目相搭配來完成;要有合作探究精神,要善於總結經驗。

二、教師備課效率化

1、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前提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語文老師對於所執教的教材都應有著"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每篇待授課文,備課時就要抓住其重點,並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取其精華,安排教學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關鍵一點,深入突破,讓學生深入理解。如果學生一拿到課文,即發現有新的學習任務,而這任務又並非高不可攀,自然有了新的探索興趣。這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一個有效的保障。“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 ”,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

2、拓寬思維空間,明確語文的外延。

教師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唸經,就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不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從知識角度來講,教材只是一個點,一個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掌握,運用知識還得放眼於生活、社會。所以,教師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價值和社會價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內涵與現實生活、現實社會聯絡起來。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才會廣闊,思維的閘門才會衝開。

3、不斷探究教法,重視學法指導。

探究教法,就是探究怎麼教的問題。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就是說,教學的法則、規律是比較穩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結合自身素質,瞭解學生和教學內容的情況選擇教法。

a、根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方法選用得當就能實現教學目的,就能提高課堂效率。

b、根據課文特點和教學內容選擇教法。課文的特點不同,體裁不同,內容深淺度不同,選擇教法也就不同,這就是“教學方法要因文而異,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c、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任何教學活動總是與教學物件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不同的物件,教學方法也就不同。

d、根據教師本人的風格選擇教法。每個教師的個性、氣質、素養、專長等不同,在教學中表現出的風格就不同。一種好的教法未必每個教師使用都有效,這也是有些教師模仿別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譬如,長於言辭、朗誦的,可從講析、範讀方面下功夫;反之,則可以從訓練、板書和運用教學媒體方面努力。

當然,在探究教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法。一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是絕對不會在這方面少下功夫的。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指導,傳授學習方法,使之達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習而得之,終生受益。學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所運用的方法。方法得當,就會提高學習效率。可見,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多麼的重要了。學習方法眾多,在此不再哆嗦。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所教內容或特定情況靈活、客觀地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和盤托出。

三、課堂教學科學化

1.上課要有激情

老師上課時要調節好情緒,有的老師在課堂上提不起精神,低聲慢語,學生聽不清,長期下來學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老師的講課成了催眠曲,自然課堂效率低下,成績便很難提高。相反那些上課鏗鏘有力,富有激情的老師,成績普遍好,原因就在於情緒感染人。

2新課匯入要簡潔。

新課匯入宜簡不宜繁,要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抓重點。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老師在講課過程中要巧妙設計情境,設定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學過程中不管學生的體會、感受,不和學生保持語言、目光的交流,沒有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儘管你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但學生跑神了,白搭!

4.加強教學過程對學生的組織和管理

教學過程中良好的組織和管理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保障。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邊打鬧、說話,課堂效率不會高,遇到這種現象老師要及時管理;學生分組討論時,同學們討論起來剎不住車了,老師要及時採取措施調控好課堂。學生回答問題卡殼,慢言慢語,也要及時給予幫助,讓學生不厭學千萬別傷到學生的自尊心。

5.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需要熟練應用多媒體

單一的教學手法或手段,很容易使學生出現感官疲勞,注意力分散。這就需要我們採用多種手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大課堂容量,節省板書時間,以直觀性強、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等優點,在提高課堂效率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倡大家經常使用。

6.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親其師,信其道”,大多數學生只有喜歡這位老師,才會愛聽他的課,注意力才會集中,思維也活躍。如果學生從心裡厭煩你,你講的再好,他也聽不進去,課堂效率無從談起。因此老師要注意儀表形象,要塑造良好的人格,要關愛學生,真心和他們交朋友,多與他們交流,讓學生喜歡你,課堂效率會大大提高。

7、做好課堂練習

課堂教學應講練結合,不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點進行檢測,特別是基礎知識,讓學生牢牢掌握,此外,還應對一些學習方法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測。

8、做好課堂總結

一節課下來,可能有些學生不知道到底學了些什麼,這時就需要做好課堂總結,再次強調重點內容,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做好知識梳理,讓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規律,提高語文能力。不過,課堂總結最好是透過提問學生來完成,如設計“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這樣的問題來引起學生對該堂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9、最佳化板書。

過繁的板書容易造成時間的浪費,因此,板書要提綱引領,兵是重點詞句。

10、效果監測

一堂課上完後,教師應對教學效果有所瞭解,對此應進行資訊反饋,透過課堂的教學內容及舊知,給學生出一些檢測題,題的型別應多樣化,並要抓重點,突出學科特點,也可以寫學科日記,為寫作奠定基礎。其次,應要有主次之分,特別是潛能生的考慮要周全。

總之,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教師應有一顆熱愛事業的誠心,不斷探索、勇於創新。

我是如何提高教學二

教師每天都要設計教學,每位教師都有自己教學設計的方式和經驗,但是許多教師並沒有與其他教師交流過教學設計的體會,特別是沒有系統地思考過自己在教學設計中存在什麼問題,還有那些方面能夠進一步提高,如何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一、教學設計的思考過程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實施之前,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進行的決策。

教學設計的思考過程一般包括:

l分析教材

l分析學生

l確定目標

l確定指導思想、教學策略、重點和難點

l設計過程

l選擇教學策略與資源

l設計評價等。

(一)正確地理解教材

正確理解教材包括兩個層次:

一般水平:能夠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實,劃出概念圖或思維導圖;高階水平:能夠整體把握教材,包括能夠分析知識(能力)發展的縱橫向聯絡,把具體知識(能力)放在一個知識(能力)框架中解讀,挖掘知識(能力)的教育價值。

1.能夠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實,劃出概念圖或思維導圖。

例如教科版教材中關於"浮力"的一個單元。

首先,讓我們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實。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

(1)觀察物體的沉浮、同種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滲透物體的質量和體積是影響沉浮的因素)

(2)進一步探究物體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滲透變數控制的思想,當物體的體積相同時,質量越大的物體越容易下沉,當物體的質量相同時,體積越小的越容易下沉。教師要清楚內容"(1)"和"(2)"是從密度的角度討論物體的沉與浮,即比水的密度大的物體在水中下沉。)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變物體的形狀,使物體排開水的體積不同,學生髮現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與排開水的體積有關。)

(4)做一艘小船(哪個裝的貨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讓學生想辦法改變物體的形狀,使排開水的體積越大越好。另外又讓學生試著換用其他材料造船,即體積,相同質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況不同。教師要清楚內容"(3)"和"(4)"轉向從阿基米德定律的角度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即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排開水的體積大小有關。

(5)感受與測量物體所受的浮力,從水中的物體受力平衡的角度討論浮力。

(6)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進一步使用測力計測量物體在水中下沉程度不同時(排開水的體積不同時)受到水的浮力的變化。教師要清楚內容"(5)"和"(6)"又轉向從物體在水中受力平衡的角度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與浮,即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物體上浮。

(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在不同的液體中(如水和鹽水,實際上是密度不同的液體)同一物體的沉浮情況不同,即在密度大的液體中物體更容易上浮。

(8)探索馬鈴薯在液體中沉浮的秘密

最後,讓學生綜合利用上面學習到的關於物體沉浮的知識解決一個有趣味的實際問題。

然後,畫出概念圖或思維導圖。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教材的編排思路是多角度感受浮力。邏輯可以被呈現如下:

2.整體把握教材

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只有在初中階段對"力"有了一定的理解,對浮力有了充分的感受,再多角度認識浮力,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結果。而絕大多數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可想而知,如果教師在備課時沒有對教材進行分析,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材上的內容和順序講,儘管探究活動非常豐富,最終在小學生的頭腦中很容易造成非常混亂的認識。

如果有了上述分析,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採取兩種策略,第一種是有意識把本單元的內容分成五個部分,①②③④⑤強調從多個角度認識浮力。備課與講課中著力在學生頭腦中勾勒出清晰的輪廓。在每項探究活動中,強調探究的目的和觀察的要點,儘可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思考。第二種方法是把教材當做學習資源,使學生重點從一個角度認識浮力,比如從體積和質量影響物體沉浮的角度,突出變數的識別和控制技能,使學生練習實驗設計。把其他內容作為閱讀材料,使學生理解更多的關於浮力的知識。或者從使用測力計測量物體沉入水中體積不同,受到的浮力不同,反覆練習測力計的使用,使學生形成收集資料,從資料得出結論的能力,把其他內容作為閱讀材料處理,教案《如何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如小學階段關於水的內容很多,整體上是從多角度認識水。有關水的事實可以歸納如下:教師在備課中既要有整體觀念,又要把握不同角度認識水時所承載的探究技能,如觀察、實驗、社會調查、記錄等。

整體把握教材包括能夠分析知識(能力)發展的縱橫向聯絡,把具體知識(能力)放在一個知識(能力)框架中解讀,挖掘知識(能力)的教育價值。

例1:分析知識發展的縱橫向聯絡,把具體知識放在一個知識框架中解讀,挖掘知識的教育價值。

教師可以提供素材讓學生比較哺乳動物眼睛的位置(例如貓和兔子、馬和老虎等)使學生髮現哺乳動物的食性不同,眼睛的位置也不同,還可以進一步觀察發現不同食性的動物,牙齒的構造也不同,建立"植食動物"與"肉食動物"等概念。

進一步可以把研究的範圍擴大到其他種類的動物,如鳥類,鳥的吃的食物不同,鳥的喙也不同,還可以發現鳥的生活習性不同趾爪也不同等。

在感知大量事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越過"表象性概念(統攝範圍較小的概念)"植食動物、肉食動物等,滲透"生物體器官的構造與其生活習性具有適應關係"這是生物學看待問題的視角之一,是統攝範圍更大的"核心概念"。

以上過程被奧蘇伯爾稱為"上位學習"。

當學生建立了這種統攝範圍更大的核心概念以後,可以應用核心概念,把在這個概念統攝範圍內的事實性知識同化,擴充套件或改善已經形成的認識。如分析一些動物適應環境的本領;還可以擴充套件到分析植物,分析種子的傳播方式與種子的構造之間內在的關係;分析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根、莖、葉的形態不同,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用建立起來的核心概念分析生活在乾旱地帶的植物與生活在熱帶雨林地帶的植物根、莖、葉的形態不同,靠風傳播花粉的風媒花與靠蜜蜂等傳播花粉的蟲媒花的花冠,…。像這樣,使學生運用已經形成的核心概念自己分析新情景下的問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被奧蘇伯爾稱為"下位學習"。這樣小學科學中許多生物學知識之間的聯絡就被表現出來,學生學會聯絡地看問題,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

例2.整體把握教材包括能夠分析能力發展的縱橫向聯絡,把具體技能放在一個能力框架中解讀,挖掘探究能力的教育價值。

例如,小學階段有許多素材可以培養學生的比較、分類能力,教師應整體把握這些素材。啟蒙階段可以由教師給出一個比較要素或分類標準,讓學生按照給出的比較要素或分類標準比較或分類。進一步學習階段,可以告訴學生比較要素或分類標準都應該選擇典型、穩定的特徵,引導學生髮現和提出事物典型、穩定的特徵,理解為什麼要選擇這些特徵作為比較要素或分類標準。應用階段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比較要素或分類標準。在學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教師應選擇不同的內容素材為載體,例如開始可以根據物體可觀察的特徵如,在水中是否溶解、沉與浮,等特徵分類,進一步可以用物體可測量的特徵如是否導電或導熱分類。

在小學階段滲透實驗設計時要考慮變數的識別與控制。中低年級學生設計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種子萌發與空氣、溫度、水分等條件有關,在設計探究水分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的實驗時,三份實驗要使用同樣的種子,土壓得一樣實,都放在向陽處,一份每天澆水,第二份隔天澆水,第三份不澆水。在設計影響物體沉與浮的因素實驗時,要用同種物質,體積相同,看質量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在討論物質溶解難易問題時,要使用相同的溶劑、溶劑的量相同,溫度相同、攪拌程度相同,才能夠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的情況。在探究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時,要固定重力作用點及其與支點的距離,才能夠發現要保持槓桿平衡,阻力與阻力作用點與指點距離的關係….變數的識別和控制貫穿整個自然科學學習過程,在小學階段教師就應把握教材,逐步滲透變數識別和控制的思想。

(二)實證性地分析學生情況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學習中,原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認識方法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經常按照原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方法有選擇地接受教師給予的資訊,自己去建鉤事物的意義。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分析學生在學生學習新知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

例如,在五年級,有的教師用木棍撬石頭的模型來講解什麼是槓桿、槓桿的組成和作用,緊接著讓學生使用槓桿尺(支點在中部固定,有刻度的直尺)來探究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如果關注學生的表現,就可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並沒有把剛剛講完的槓桿與自己使用的槓桿尺聯絡起來,儘管探究活動進行得非常非常活躍、很有興趣,但是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並沒有運用重力作用點及其與支點的距離,阻力作用點及其與支點的距離等概念。這表明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比較大的"臺階",即認識用來撬石頭的木棍與槓桿尺雖然表面上是兩件東西,但是本質相同。能夠這樣看待問題的學生是具有初步抽象思維能力的學生,而五年級的學生中仍然有相當大部分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抽象思維能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給學生搭設"腳手架"幫助學生完成想抽象思維的過渡,並在今後的備課中把這一點加上。

學生認識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能靠教師的主觀估計,應立足於課堂觀察,從學生的表現中發現問題,這樣才識實證性地研究學生。

(三)科學地確定教學內容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確定教學重點與難點。例如在"聲音"單元中,重點是讓學生明白振動產生聲音。但是如果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時,就會發現,由於現象是同時發生的,使有些學生弄不清楚究竟是"聲音產生振動"還是"振動產生聲音"。這實際上就成為教學中的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