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少年的教學案例

關於少年的教學案例

開學第一課,總想著學生的注意力有限,所以準備得特充足。報道繳費的那一天,我就反覆叮囑學生們一定要加強預習,把課文讀熟。並提前把課前預習單發到了學生的手中,以敦促學生們有質量的完成課前預習。我自己呢,除了備好課外,還提前做好了課件PPT,並引用了思想家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的幾段話,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並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

第一天的晨讀,我就發現學生已經進入學習的狀態。我也就省去了任何開學總動員的話語,直接指導了一下課文的朗讀。

正式上課了。課前三分鐘,也是提前讓假期剛遊玩美國的楊雨申同學準備好了的《美國之行有感》。楊雨申總的感受是,美國人的素養很高——文明、環保意識強;生存環境俱佳——綠化面積廣等。我順勢以“素養”的話題,講到良好素養形成的最佳年齡為在座的“少年”。並以一個謎語和對課文作者的介紹引入課題《少年》。

第一塊的學習,就充分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請同學們在小組內,相互檢查課文的`朗讀,糾正字音。設計一下朗讀彙報的形式。”五分鐘不到,班級的六個小組全部完成任務。我檢查了兩組的朗讀,第一組是領讀和齊讀。第二組是男女生分別讀。並請其他小組進行了相關的指正的評價。目的是增強組組互動。第一組讀得很有氣勢,第二組明顯讀出了理解。接著,讓全班同學共同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已達到整體感知的教學目的。

師:課文有幾節?每節有幾句話?

生:課文一共有七節,每節有一句話。

師:請默看課文,思考,這七句話的句式結構是“相似”還是“相同”?為什麼?

在集體的討論下,學生們終於看明白了,課文的最後一句,不是比喻句,而是一個打比方的句子。所以只能選擇“相似”。我又問道:“作者把少年分別比做了什麼呢?”並指導學生有序的說話,完成了課文主要內容的歸納“課文用了七個結構相似的句子,分別把少年比做了太陽、源泉、小叔、小鷹、乳虎、刀刃和英秀。”而後清楚的告知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本學期的語文學習重點。讓學生對此引起高度的重視。

第二塊是對課文的品讀。因為有了上學期對主動教學模式的強化訓練為基礎,所以,我採用了自主合作的小組學習方式,以教、扶、放的教學方式,高效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第一段是有我引導學習的:步驟為1、朗讀。2、這段把少年比做什麼?3、為什麼這樣比?(表現了少年的什麼特徵)4、你是從那些詞句,體會到的?5、讀出理解。

然後讓每個小組選擇一節,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研究學習。正好六個小組,每組研究一段,而後進行學習彙報。學生們行動非常迅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井井有條的按步驟進行。在整個彙報中,學生們基本上都能抓住“少年是充滿希望的,是富有朝氣與活力的,是最有潛力的,是最積極向上的。”而且都注重了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進行理解,並讀出了自己的理解。最後我出示了梁啟超先生的一段話幫助學生理解“人中的英秀,未來的希望。”學生們也非常習慣性的拿起筆記錄在了自己的書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從整節課來看,教學任務完成良好。因為教師做好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學生已經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所以教學中師生很有默契,教學進展順利。學生在不斷的理解中提升朗讀的水平,以讀貫穿全文的學習,以品加強自己的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加強思維的碰撞,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朗讀和品析能力,在讀中感受少年的形象,體會詩人的情感。以後,在學習中還會強化這樣的朗讀理解訓練,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理解,形成了思維的定勢,這些方法就成為學生自己的了。

但教學中還是存在一個遺憾,因為時間的關係,組與組之間的互動,明顯不足。在第一塊的朗讀評價上,各個小組之間進行了相互的評價。但在第二塊的內容理解學習中,除了各個小組彙報自己這一組的學習成果外,其他組的參入性不夠。除了在朗讀上全員參加外,在對每段的理解上,其他組的補充意見發表不多,這是整節課的一處遺憾。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還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