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時間與數學》的課程教學案例

《時間與數學》的課程教學案例

這節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時間與數學(一)”。我設計的這節課主要是想創設在一個完整情境中透過活動,幫助學生利用舊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窮舉、排除等數學方法,滲透集合的數學思想。在其過程中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彙報能力及全班交流的能力。

對於整節課的安排,我結合教材提供的找飛飛一家三口人共同休息日的內容進行“重組”。首先選取書上的內容做為新授內容,又加入尋找飛飛與姑姑共同去爺爺家的日子為練習。這樣,學生在一個主題情境中進行活動、探究,學習興趣盎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創設情境,理解條件。

課始,我向學生們出示飛飛、爸爸、媽媽一家三口人的照片,並介紹他們的職業。同時,請學生們猜測飛飛一家三口人想在明年3月份一同去參觀sos兒童村,可具體在3月份的哪一天,沒有確定的原因。學生很快就猜測到是因為不知道三口人的共同休息日。於是,我就出示“飛飛每週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媽媽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的資訊。並請學生們說說對父母休息日的理解。學生們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地交流。在說道“媽媽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時。

學生1:“媽媽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就是上1天歇1天,再上1天再歇1天。”

學生2:“我想舉個例子,比如說媽媽今天工作,媽媽明天就休息。”

學生3:“媽媽週一工作,週二就不工作。如果每週一、三、五、日工作,那週六就休息,飛飛週六也休息,這就能找出媽媽與飛飛共同的休息日。”

學生4:“媽媽不是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嗎?也就是把2天看成一組,2天裡1天工作1天休息。”

(我暗自佩服我的學生,小學三年級的他們,就會如此傾聽他人的發言,並能從他人的發言中受益,你看他們的發言不正是逐步提升解決問題的過程嗎?)當說到對爸爸休息日的理解時,學生很快就提出“4天一組,每隔3天后休息1天”的想法。(我想,學生要想順利地找出3人共同的休息日,就必須深入理解每個條件的含義。雖然在此環節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很必要。因為這樣既能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又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

1、提出問題:找三人共同休息日是哪一天?

在學生理解了一家三口各自的休息日後,我把“一家三口什麼時候才能同去sos兒童村”的問題推給學生。學生們馬上提出:要找三人的共同休息日。那想什麼辦法才能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呢?只見學生們三三兩兩地商量起辦法來。討論的結果決定是先找爸爸﹑媽媽﹑飛飛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此環節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即經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2﹑找爸爸﹑媽媽﹑飛飛各自的休息日。

在找爸爸﹑媽媽各自的休息日時,一位同學提示要利用3月份的日曆去解決問題。同時,他還強調了從3月1日開始工作這個重要條件。(學生們尋找資料或條件去解決問題的思路是逐步養成的過程,這是提升自己創造力的前提。)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找出爸爸媽媽各自的休息日,而是讓學生想一想,再說一說,最後再選擇自己認為好的方法去找出爸爸﹑媽媽各自的休息日。在學生介紹自己找爸爸﹑媽媽休息日的方法的過程中,又一次讓我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欣賞我的學生。

學生1:“媽媽上1天歇1天,那你就看1日上班,2日休息,你就隔1天做一個標記。”

學生2:“所有2的倍數都是媽媽的休息日。”

學生3:“那所有單數都不是媽媽的休息日。”

學生4:“我是用乘法口訣算的。”…… 這時,我用一句“這裡還有乘法?

的問話,溝通了本節課與舊知的聯絡。在找爸爸的休息日時,學生圍繞是找3的倍數還是找4的倍數展開了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又對基數與序數的關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可見,對於舊知識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新問題的解決情況。

3、找三人共同休息日。

在學生找到爸爸、媽媽、飛飛各自的休息日後,很自然地發現爸爸、媽媽休息日的規律及聯絡。學生1的發言最具概括性:“大家說的正象我剛才想的那樣,媽媽的休息日是2的倍數,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數,4是2的倍數,所以爸爸的休息日肯定就是媽媽的休息日。”學生2馬上把話題接過來說:“爸爸、媽媽的休息日都是雙數,飛飛的休息日裡有單數也有雙數,那在飛飛的休息日裡,雙日子就有可能是一家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我接著學生2的話題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找到三人的共同休息日。有的用做標記的方法,有的用填集合圖的方法……。這些方法在第一小組的彙報中有明顯體現。“我們組共有3種方法:第一種是先找出各自的休息日,再找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填集合圖的方法);第二種是日曆上畫出每個人的休息日,有三種符號在一起的日子,就是三人共同的休息日(做標記的方法);第三種方法是爸爸的休息日是4的倍數,媽媽的休息日是2的倍數,肯定爸爸的休息日就是爸爸、媽媽共同的休息日,再在其中找出飛飛的休息日,這就是三人共同的休息日。”他們組的彙報剛剛結束,就獲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這時,其他組的一位同學站起來與這個小組的同學進行交流。“我認為你們組應先彙報做標記的方法,再說其他的方法。這樣先記簡單的方法,再說複雜的方法比較好。”我帶頭為這位同學鼓起掌來。(透過三年來小組合作學習的培養,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尤其是合作後的彙報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在彙報前,學生能做到先在小組內把組裡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再發言。彙報時按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彙報,使其他同學能聽清楚。)找到三人共同的休息日是12日和20日,哪一天去好呢?有的同學提出週六去好,週日就可以休息一天。有的學生說週日去好,週六可以把作業完成好。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能看出學生做事有條理,分析問題有理有據的良好思維習慣。

四、 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為了儘快去參觀,決定於3月12日去。於是引出了本節課的練習情況:飛飛想把這個訊息儘快告訴姑姑。姑姑每隔2天去一次爺爺家,飛飛每隔3天去一次爺爺家……。學生獨立操作,全班彙報方法及結果,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全課結束之前,我請學生談感受,很多同學提到能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感到很高興……。我隨之出示課題,結束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