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技術

小議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群的教學改革的論文

關於小議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群的教學改革的論文

本文透過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群的建設與改革,探索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

進行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群的模組化教學

大多數地方高校由於歷史發展的原因,偏重文理,工程類課程實踐教學硬體不夠,辦學經費不足,師資力量有限,生物技術本科開出的工程類課程除了基因工程、生化工程、微生物工程(發酵工程)和細胞工程為必修課程外,蛋白質工程、酶工程等工程類課程大多作為選修課程開設。由於工程類課程不能全部開設,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培養複合型應用人才成為空談。因此必須保證生物技術全部工程類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正常進行,將工程類課程整合,大力推進工程類課程群的模組化教學。

在以前的生物技術專業教學中,雖然很多的工程類方面的課程業已開設,但課程之間的聯絡並不緊密,課程與課程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絡鬆散、脫節,有些課程的教學內容甚至出現重複,比如生物製藥技術課程裡面的細胞培養部分和細胞工程裡面的相應內容重複。學生沒有形成核心技能,沒能把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從理論到實驗再到實踐整合為一體,將來會有較長的時間不適應實際的工作崗位。因此,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教師應將專業實驗課與實際工程密切聯絡,使學生能較早地接觸工程實際,瞭解和熟悉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3]。為了使學生舉一反三,學到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進行典型工程教學。因此,我們在進行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改革中,把相關的課程集中起來,形成多個教學模組,工程類課程方面的基礎課程(主要是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和專業方向課程就很容易形成一個教學模組。為了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勤於動手、自覺學習的習慣,形成核心應用能力,我們可將教學模組內部的知識連貫有序起來,系統化,將理論知識、實驗技能、實踐訓練有機結合。這樣學生學習的時候就不會感到枯燥,知識易於掌握,學習時能循序漸進,同時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使學生能明顯感到可以“學以致用”[2]。模組化教學,將更有針對性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將社會上的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與模組化教學一一對應。學生進行模組化學習之後,透過參加相應的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某種資格證書,進行上崗。如參加工程類課程模組學習之後,參加發酵工種的職業資格考試,取得職業資格證書,這樣學生就能在將來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率先找到工作,並很快適應工作崗位,剛剛工作就成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再透過一定的工作、實踐鍛鍊,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逐步成為工廠的工程師。

加強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的工程化教學

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實驗、實踐教學比重極大,極為重要,課程之間聯絡緊密,為了人才培養需要,應強調課程的工程化教學。傳統的專業實驗一般是單純用於理論驗證,要從根本上改變它與實際工程脫節的現狀,我們就應該將實際工程中所涉及的實驗作為實驗課的內容,這些實驗課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探索和研究性質。同時由於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實驗更具有針對性,更接近工程實際,學生更能從全域性上把握,這樣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聰明才智,提高創新能力。作為大部分面向工廠企業一線崗位的地方高校畢業生,透過強化工程教育,在校期間,加強學習基礎課程,夯實基礎,增強後勁,工作之後參加工程技術人員的基本訓練,增強工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

生物技術本科工程類課程模組設定

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實行模組化教學,體現工程化特徵,結合工業的實際需要,培養學生核心應用能力。我們認為在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模組內需設定理論、實驗和實踐課程的教學環節(見表1)。

以應用型為基點,加快推進生物技術工程類課程理論教學內容體系改革

改革生物技術課堂教學體系,培養應用複合型的生物技術人才,應減少理論課程的學習,回到重應用的軌道上來。因此,教師要為學生講解該門課程的發展史,把握課程的知識結構框架,授課目標是把相應課程的基本知識點講清楚,重要知識點講透徹,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4],授課時不應講授完整、深奧和最新的理論知識,同時教師在講授理論課程時,應多多考慮講解與工業實際結合的例子。如講授細胞工程理論課程,可以結合工業上生物技術藥物的生產流程講解。講到微生物的培養基時,多舉一些工業實際的例子進行講解。微生物的生長內容,多聯絡一些實際的工業發酵過程中菌種的生長變化規律進行講解。總之,與應用有關的知識要多講、精講,其他細化、分支的知識少講或不講,學生了解就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及初步的工程技術能力[5]。

地方高校必須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改革,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基點,培養學生工程化應用能力。透過教學改革,逐步形成適合於學生進行工程化應用能力培養的新模式,滿足生物技術發展需要。

(本文作者:熊書、肖國生、周大祥 單位: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重慶三峽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