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有質量

教師的課堂提問應該有質量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好的問題能讓學生很快的進入到學習當中,並能快速的理清課文,幫助學生品味詞句,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反之,則讓學生感覺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其實我們的課堂,很多時候我們的提問都存在著問題,這些問題從不同程度制約了我們的課堂效率,如:教師提問過於頻繁;重複學生的回答;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對他們的回答沒有及時給予評價,評價偏高或偏低;習慣於選擇相同的學生回答,學生回答面窄;忽視學生的提問……針對這些現象,我覺得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的學得輕鬆、高效,那麼我們教師的提問質量顯得尤為重要。

一、提問的要求要明確。

教師上課時提問,無非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品讀詞句,體悟情感。每一節課,教師都會精心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來激發學生主動地思考。這些問題從不同的方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有的是針對文章的內容而提,有的是關於作者、文章人物的情感,有的在對學生進行詞句方面的品讀、訓練等等。總之,教師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該是圍繞課文內容在進行,為了讓學生更輕鬆地感悟課文在提問。同時,教師還應該對自己所提的每一個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從不同的角度對自己所提的問題進行解答,對學生的反映要有預設,要收放自如。

二、提問要有針對性,不能一概而論。

在進行每一篇新的課文教學之前,教師在進行解讀的`時候,往往會覺得要教的東西好多,要解決的問題也好多。但是課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鐘,要做到面面俱到,那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這就需要我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取捨,對於已學過的知識,可以用檢驗、練習的方法來解決;對於學生掌握起來較難的,以後還會學的知識點,可以進行介紹,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掌握……這些,其實都在我們教師的提問中,都可以體現出來:對於什麼樣的內容,我們以怎樣的方式來提問。一篇課文要解決的內容很多,那麼我們重點解決什麼問題,怎樣來解決,從教師的提問,我們就能略見端倪。就拿《勞動的開端》一文來說,我們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在課後的思考練習題中,有一個提示“作者的‘勞動的開端’是怎樣開始的?”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就這個問題展開學習、討論、交流,以此來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我們圍繞這一個問題設計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思考:“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第一天挑煤的?(找到相應的詞語後)想想在這些時間裡,作者都做了些什麼?作者第一次挑煤是怎樣的情景?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在學生彙報交流的時候,教師再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詞句,更深層次的感受人物的情感。

三、提問要有層次,讓多數的學生都動起來。

不同的學生對文章的解讀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學習態度對於文章的認識也會相近不然。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學生:課文都能背誦又或者連字都認不完的學生;每節課都會高舉小手數次又或者從不舉手,你抽他時,他惜字如金的學生;歸納能力很強,語言很豐富又或者是不會在書上勾畫批註,每次自讀課文都“無所事事”的學生……正是這些學生構成了我們的課堂。那我們要怎樣在這之間進行抉擇?怎樣提問才能做到二者兼顧?問題提深了、大了,你會看到學生茫然的眼神;問題提淺了、小了,你又會覺得沒有作用,因為答案顯而易見,無需思索考慮。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對部分問題進行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由淺入深的去體悟。如在教學《為了他的尊嚴》一課中,“乞丐怔住了……”我們需要透過品讀、想象來感受獨臂乞丐的內心世界,但是直接問學生“乞丐為什麼怔住了?”一部分學生會無從說起,這時候我們可以將問題分成幾步來引導學生:“獨臂乞丐怔住了,他會想些什麼?當他俯下身子,用一隻手搬起磚來時,他又會想些什麼?透過他的努力,磚終於搬完了,他累得氣喘如牛時,他又會想些什麼?”將一個問題分成了三個問題,這樣將範圍縮小了,學生能從一點上進行想象,即便是句子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畢竟是自己的體悟,他們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提問要立足於學生的實際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對於每一篇課文的感悟,不應該由我們來強加給學生,應該是學生自己的體悟。但是對於學生要學什麼、想學什麼,我們可以在學生想要的基礎之上,進行刪減補充。語文課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體現以學定教的教育思想,那麼什麼樣的問題能更好的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呢?從四年級開始,我們就嘗試引導學生質疑課題,繼而質疑課文內容,五年級則引導學生用“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來提問。但是我們發現學生能按要求提問,但是所提的問題要不就太

淺顯,價值不高,要不就太深太大,不利於學生操作。如在《凡卡》一課中,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凡卡是誰?他為什麼要給爺爺寫信?他在信中說了些什麼?結果怎麼樣?”就這樣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肯定是不行的,有的問題學生透過預習課文,自己就能解決,如“凡卡是誰?”有的問題則太大了,學生解決起來會有難度,如果就針對學生的這些問題來讓他們學習課文,那會有近一半的學生不知如何下手,從而不能積極主動的去閱讀、思考、批註。所以這時候,我們要將這些問題進行分解:“在信中,凡卡向爺爺哀求什麼?他為什麼要向爺爺哀求?他在莫斯科過著怎樣的學徒生活?老闆一家和其他的工人是怎樣對待他的?畫一畫有關的詞句,並在旁邊進行批註。”問題經過刪減和分解後,文章的重點清楚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他們更能明確自己要怎樣去閱讀課文,怎樣去感悟人物情感。

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能是聽來的。”只有他們經過自己深層次的思索,主動地去獲取,才能讓知識在他們的頭腦裡紮根發芽,開花結果。而我們教師那一個個問題,就是一把把的鑰匙,能幫助他們開啟知識的大門,暢遊在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