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散步》課堂實錄

《散步》課堂實錄

導語:《散步》一文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真摯情感,頌揚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散步》課堂實錄,供大家參考。

《散步》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知道今天上什麼課文嗎?

生:《散步》。

師:誰的《散步》,是莫老師的還是龍老師的?不好了,大家預習的是龍應臺老師的《散步》。老師今天想與大家分享的是莫懷戚老師的《散步》,看來老師事先心懷叵測了,不過這樣也好。我們上課前有沒有儀式的?

生:有的,起立,上課。

師:好,上課!

班長:起立!

生齊: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下!

同學們能不能說說,這樣的課文一般我們是怎麼學的呢?

生1:先讀題目,因為題目會告訴我們寫了什麼。

生2:弄清楚事情,這事情說明了什麼。

生3:看看開頭和結尾,弄明白寫什麼。

師:很好!還有嗎?

生4:要讀出自己有共鳴的地方。

師:我們的學習習慣真好,邊讀邊寫的同學真不少。差不多了,我們來分享下。我們在閱讀過程當中覺得哪些地方引起我們共鳴的。

生4:我覺得能引起我共鳴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話。這裡寫出了我和妻子對大人的那份愛與責任,深知自己有肩負起贍養老人和教育子女的使命。正如我和妻子來說,老人與孩子,也可以說是整個世界。而對於讀者我本身想法也是如此,也有這樣的感受,感到身上有責任。

師:什麼樣的責任呢?

生4:親情。

生5:我覺得是倒數第一小節。這裡也是形成一種對比,因為妻子背起兒子,這裡就好像是兒時的我與現在的母親一樣,現在是輪到我背起母親,我覺得這是反應了一種兒子對母親的感恩、孝敬,表現出一種真摯的親子之愛。

生3:我想說的是第三段那裡,“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我覺得這裡讀起來給人一種悲慼的氣氛。

師:什麼氣氛?

生6:悲慼的氣氛。因為這裡表達對母親生命的渴求,他想讓母親多或一些時間,表達他對母親真摯的愛。

師:有不同意見嗎?我們把這段讀一下,是不是有點悲慼的情感。

(學生朗讀)

你們讀出了悲慼的味道來了沒有?

生:我覺得這裡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希望,對於將來活得更好的一種希望。是作者對母親生命能夠延續的希望。因為文中說“春天總算來了”,春天是象徵生命與朝氣的,所以說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等到春天,生機再次煥發。所以我覺著這應該是表現作者對母親生命不斷延續的一種希望。

生:我覺得這是一種驚喜。因為春天總算來了,又熬過了一個酷冬,就說明她又挺過了一關,她的生命又可以再次延續。

師:很好!剛才那位同學對著兩位同學的發言認同不認同?

生:認同。

師:你想不想改變你原來的想法?

生:想。

師: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地改變自己的想法。

生:我剛才覺得就前面到“清明節死去”有點對他人悲慼,而後面是對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的一種希望。

師:我在讀這段的時候也關注了一個詞,但是我從這位同學的朗讀當中,我感到我讀得還沒你認真。你們知道我關注了哪個詞嗎?

生:熬。

師:對。當時就在批註的時候寫了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用“熬”,不用“度”,不用“挨”?剛才這位同學在讀的時候有個詞語讀得很重,他是強調了那個字,你們有麼有聽出來?

生:“又”。

師:“又”。你們聽出來是“又”,你有沒有注意?這也是我們閱讀的一種經驗。有許許多多的情況下,我們的閱讀是有下意識的。這種下意識來源於我們對文字的理解。他那個詞讀得很重,是那個“總算”,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把這句話再讀一下。

(學生集體朗讀)

一種慶幸,一種對母親又熬過來了的一種慶幸。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生命的什麼狀態?

生:頑強

師:對。母親生命力的頑強。作者在講他寫散步的時候就是一種對生命的感悟。我們可以讀一下下面這一小節。

(學生朗讀“這南方初春的田野”)

這一切,“這”指什麼?

生:我覺得“這”應該是指“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前面這是看似寫景,其實是在表達他對生命的一種渴望,一種嚮往。生命可以是指他自己的生命,也是指他母親生命的延續,他兒子也是一個新生的生命。

師:這裡僅僅是指人的生命嗎?

生:也是指一些植物的生命,還有初春的田野也是有生命的,景物也是有生命的。

師:你從哪裡看到呢?

生:後面的寫景“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的鋪著……水泡。”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也是一種自然界新生的生命。

師:春天是有生命的。我們讀了朱自清的《春》沒有》?你看,新綠,還有嫩芽,還有咕咕的水泡。看上去是寫景,實際是寫所有的生命。自然界的生命,人類的生命,尤其是我那個老母親又熬過了一冬的那種發自內心的興奮和祝福。雖然母親知道大限將至。

生:我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可以看出作者是對生命的渴望,是對生命的珍惜。

師:很好!你將來的語文一定會學得很好。其他同學有沒有要分享的?

生:沒有。

師:沒有,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剛才兩位同學共同的最後一段,最後一段,兩位同學還有相互的補充,我們先把這一段讀一下。

生:朗讀(這樣,我們在陽光下……)

師:剛才我們同學們關注了最後一句話,我還關注了些其他的問題。比如說“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我關注了這個“也”,另外我還關注了後面“慢慢地”“穩穩地”“很仔細”。我為什麼關注著三組詞語?因為我在前面讀到了“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既不重,又很輕,為什麼我跟妻還慢慢地、穩穩地、很仔細地走?

生:我覺得這裡應該是一種對生命的責任。因為妻子和他自己一個是尊老,還有一個是愛幼。所以我覺得是對生命的一種責任感。

生:我覺得他說的'最後一句,他是對他們非常重視的,小心翼翼,表現出他對母親和兒子的一種愛,都是同樣的愛。妻子也蹲下來,也可以看出大致對稱的語氣,形式是整齊勻稱的,可以看出一種對稱的美,也能顯示他們親情的流露。

師:好!你看到了情感,還看到語句的美,對稱的美。

生:我從“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可以看出來他和妻子是生怕把他們兩個給摔著,可以體現出他 們對母親和兒子的無為不值得 關懷,對生命的珍惜,十分看重。

師:好!同學們在閱讀當中有沒有其他問題?我在你們的回答當中,分享過程當中,我覺得你們還有個很好的閱讀習慣,你們會前後關聯著來看文字,這是一種很的習慣。我想問一個問題,大家看開頭的第一句,我們一起讀一讀。

(朗讀:我們在田野上散步……)

我想問的問題有兩個:一個,你們看這一句 在表達上它有什麼特點?另外一個,我們把它壓縮一下(縮句),再讀一讀,我們來看看有沒有問題。可以討論下。

生:我覺得句子可以這樣縮一下:我、母親、妻子、兒子在田野上散步。我覺得這樣更好一些。

師:這是他的,他覺得這個句子應該是:我、母親、妻子、兒子在田野上散步。

生:我覺得也可以壓縮為:我們在散步。

師:嗯。直接壓縮成:我們在散步。

生:我覺得可以壓縮成:我們一家在田野上散步。

師:好。你們三個人到黑板上把這三個句子寫下來。

同學們在下面做一個事情,把這三個句子跟課文的句子比較起來,讀個三遍,思考下,你是習慣文字中的句子,還是喜歡黑板上的哪個句子?讀三遍,讀出聲音來。

生:學生朗讀。

師:發表你們的高見。

生:我覺得文章中的寫得比較好。因為它把重點的人物突出來。

師:哪個重點人物?

生:我的母親。

師:是我的母親嗎?

生:一家人。

師:是一家人嗎?

生:我認為文字上寫得好。因為是它說“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它凸顯了“我的”,說明他對家庭的重視,對家庭成員的關心、關愛。

生:我覺得這是前後呼應的。因為後面第五小節寫的是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順序不能調換,如果調換,前後就不能呼應起來,也就不能寫出第五小節的話。還有這也表現出家庭的親情。每個都和他有關聯,寫出了他們一家很溫馨。

生:我也覺得文中寫的比較好點。因為它寫出了我的母親、妻子和兒子,這句話寫出了他不僅有自己的媽媽,還有兒子,寫出一種生命的延續。

師:嗯,一種生命的延續。

生:我現在看到了,我,其實是兒子,是對於母親而講 我是兒子。第一句寫的是兒子,就可以把我當作是兒子,替代他的兒子。兒子、我的母親、妻子、兒子,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身份的替換。

師:那文中為什麼不用你的這表表達方式,而用他的那種表達方式呢?

生:如果也寫兒子,就搞不清楚哪個是兒子。

師:我們不能這樣的,表達會有歧義。

生:之前都說“我的母親”,注重“我的”兩個字,可是我想問為什麼他不在兒子前面不加個“我”呢?

師:嗯……有意思!

生:因為前面已經有我的妻子和兒子,這裡已經有“我的”了,如果用“和”的話,可以省略一個“我的”。

師:我想問的是,這兒子就是我的嗎?(學生笑)這兒子也是妻子的,所以如果加在這裡就不恰當了。同學們讀得很仔細,而且我覺得同學們對前後關聯很關注。我們注意到下面的第四節,其實這個句子跟後面還有幾處地方時呼應的。同學們可以再看下,哪些地方,發現了嗎?

生:第五小節。小傢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師:剛才那位同學已經講過了。

生:還有第八小節。“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來兒子。”

師:嗯,是這句嗎?這兒是不是呼應?是不是有關聯的?沒有剛才那個地方那麼明顯。但有一段相當明顯,其實我們一開始就涉及到這一段。

生:應該在第六段。“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還有後面一句“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妻子呢?她在外面總是聽我的。”

師:你說這裡讀出什麼?

生:家庭的中心要兼顧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想法,責任重大。

師:作為一箇中年男人,他的責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還有誰啊?(妻子)你看,寫妻子寫得很好玩,“在外面總是聽我的”,(學生大笑)言外之意是什麼?在家裡我聽她的。呵呵,開個玩笑。很好,我們把前面的討論總結一下。我今天其實就是要讓大家明白,我們讀書要讀出自我,讀出我自己的感受,另外,讀書要注意前後關聯,或者說瞻前顧後。當然我們這裡還搞了個縮句。我們從縮句的角度來講,按照你們小學裡的訓練,這三句哪一句最標準?如果要打分的話,哪一句?

生:我們一家在散步。

師:是我們一家在散步嗎?應該是我們在散步,最簡潔。而這一句是把句子的結構給調整了,這裡沒有做到最簡潔。好,我們進入下面一個環節。我們剛才講的,讀這樣的散文,我們還要知道是什麼人,什麼事,對不對?那麼我們現在知道不知道哪些人在散步啊?

生:知道。

師:知道什麼?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兒子。

師:事是什麼?

生:散步。

師:從這個當中我們感悟到什麼?剛才我們也有同學講,要多閱讀,要知道整個文章要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生:我覺得就是開頭好像要講清楚先要概括的事情,結尾時表達情感,開頭是概括。

師:哦,開頭是個改過,結尾是個小結。是吧?這給我們一個提醒,就是開頭結尾很重要。我們其實在討論的過程中,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看到一箇中年男人的責任,更重要的是從他母親又挺過了一個酷冬這個情形和在那個環境當中,在那個春天的田野裡,那個環境當中的什麼?我先前講過了。

生:生命的感悟。

師:好。我想再問一下,除了這些,我們在閱讀當中還有沒有什麼疑惑的地方?

生:我有疑惑。在第七小節。為什麼我決定了要走大路,後面母親又改變了主意要走小路?

師:誰能給解釋一下?

生:因為母親雖然自己年老了,但是她還是要想著自己的孫子,她覺得她要滿足孫子。

師:好,他就是說母親為孫子想。這邊有不同意見。

生:我覺得母親為孫子著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她 眼隨小路望去,那裡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因為母親看到這些景色,母親雖已經是風燭殘年,但也是沒這美好景色的嚮往,對生命的一種渴望。母親也希望可以去領略下這裡的風景。

師:你真是厲害。不瞞你說,我在第一回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關注了這一段。我是從我的角度來關注的。她的這個關注你們認同不認同?(認同)我是從我的生活經歷我作為一個老年男人來關注。我雖然是生在一個小鎮上,但是我丈人丈母生活在農村,我在小鎮上原來就是一些平房,現在都已經住到樓房裡去了,不接地氣了。那麼文章中的母親,我猜度,我只是說猜度可能也來自農村,現在是靠兒子住的,兒子住的是高高的樓房裡。現在她大限將至,將死之人,已經是風燭殘年了,本來想不想出來散步?(不想)為什麼出來散步啊?有沒有交代?交代了。她現在很聽我的話。你們父母聽不聽你們的話?(不聽)不聽啊!我說一定很聽。你要買個耐克,他肯定給你買個耐克。對不對?這種聽話時不一樣的。文中交代的很清楚。“她現在很聽我的話”,為什麼會聽我的話?一個因為自己老了,還有個什麼原因?我的話有道理。在母親的眼裡,我這個兒子不僅孝順,還有道理。現在又看到了她曾經熟悉的田野、水塘,我們再把這段讀讀,看看寫出的景緻是什麼?

生:集體朗讀“但是母親摸摸孫子的……”

師:這個景緻跟前面開頭的景緻特徵是否一致?充滿著生機,充滿著活力。我想對這篇課文的討論就到這裡。既然花了那麼多的功夫,看了龍應臺老師的《散步》,下面有幾個很大的題目,我們來分享一下。就按照這上面的題目個大家分享下。我的問題是:與莫懷戚寫的《散步》相比,你覺得這篇文章寫的是散步嗎?為什麼?

第二個問題:你覺得本文的精彩之處在哪裡?為什麼?

第三個問題:你覺得龍應臺的文字根莫懷戚的文字最大的區別在哪裡?你更喜歡那一篇?

有想跟大家分享的嗎?

生:我回答第二個問題。我覺得本文的精彩之處在第11小節,這段話一方面寫母親年事已高,有的時候會神志不清,甚至出現幻想;另一方面也寫出母親對過去的曾經時光的懷念,過去的留戀,回憶起曾經的往事,母親彷彿就是回到了當初。

師:很好,很好。你讀得很到位,對這一段的解讀也很到位。其他同學呢?

生:我回答第一個問題。這篇寫的應該不是散步,因為莫懷戚老師寫的《散步》寫的是一家四口在鄉間徒步的事情。體現的是去感受生命,家庭責任的情感。而龍應臺老師的《散步》更能體現的是一種讓母親安心,我認為應該是一種散心。

師:你認為應該是散心,不是散步?說的很好。前提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講的那個老母親一時糊塗,一時清醒,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他的文章當中還有一個寫得很鋪張的就是:她知道她的子女,她的姐妹寫給母親的 大字報,有點版本上把這個大字報換成了好像是海報。我當時就搞不懂,為什麼要把大字報改成海報,這是題外話了,同學們可以課後去思考。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主題就是散步,因為他前面寫了大量篇幅,散步為題,我覺得文章構思更為巧妙。

師:很好,對了。他寫的中心事件是什麼?散步。當然他散步的情景跟莫懷戚散步的情景一樣不一樣?不一樣。莫懷戚的散步整個情景是充滿著對生命的感慨,一種對生命的嚮往、讚美。而這裡的一種情感跟莫懷戚的情感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我們看最後兩段,也讀一下。

生:朗讀。

師:我們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這兩段文字給人留下的感覺。想不到沒問題,留著課後去做。時間已經到了,下課。課後的作業是:我們概括下這個場景給我們的一種感覺,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完成講義上的第二道題目和第三道題目。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