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延安我把你追尋的教學實錄

延安我把你追尋的教學實錄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受到革命傳統思想的教育。

2.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詩歌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

3.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並注意把詩的韻腳讀出來。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提出問題

(教師朗誦詩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從同學們的眼睛裡,老師看到了大家對這首詩的喜愛。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思考兩個問題(電腦顯示):

1.為什麼這首詩聽起來這麼悅耳,讀起來這樣琅琅上口?

2.這首詩講了哪幾個主要問題?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這首詩為什麼聽起來這麼悅耳,讀起來這樣琅琅上口?

生:因為它押韻。

師:這首詩押的是什麼韻呢?

生:它押的是“ang”韻。

師:請大家回憶一下,什麼叫詩的韻腳?詩的什麼地方需要用韻腳呢?

生:詩句末尾押韻的字叫詩的韻腳。一般來說,詩的雙句句末用韻腳。

師:請你把這首詩的韻腳用“.”標記出來。

師:我們在朗讀詩歌的時候,對詩的韻腳要適當加以突出。這樣,聽起來才聲韻鏗鏘。下面請同學們回答第二個問題:這首詩講了哪幾個主要問題?

生:詩人在延安追尋什麼?

(師板書:追尋什麼。)

生:詩人為什麼要把延安追尋?

(師板書:為什麼追尋。)

師:下面,老師重點指導大家理解第一個問題。同學們要注意老師指導的步驟,學完後將學習方法歸納出來,然後,根據這一學習方法自己解決第二個問題。

二、學習第二節,理解“追尋什麼”這一問題

師:詩人在延安追尋什麼呢?請找出詩中有關的詞語。

生: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師板書。)

師:同學們對延安的這些地方一定比較陌生,讓我們來看一段錄影。

(師放錄影。)

師:詩人追尋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這些地方,是在追尋什麼?

生:詩人在追尋那段艱苦而美好的'歲月。

生:詩人在追尋偉人的革命足跡。

生:詩人在追尋延安精神。

(師板書:延安精神。)

師:請同學們聯絡剛才所看到的錄影,以及自己平時的所見所聞,說說延安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請自由發言。

生:延安精神是執著地追求理想併為之獻身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生:延安精神是力求上進、永不滿足的精神。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但延安精神並不只包括這些,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它是中國人民革命精神的集中體現。讓我們懷著對延安的一片深情,朗讀第二節。

(學生齊讀。)

三、歸納學習方法

師:剛才我們透過深入學習,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是按照怎樣的步驟來進行學習的呢?

(電腦顯示:1.自由朗讀,找出主要問題;

2.再讀詩歌,找出關鍵詞句;

3.思考、討論,解決問題;

4.有感情地朗讀,進入情境。)

四、學生自學第三至第六節,理解“為什麼追尋”這一問題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自學,弄懂“詩人為什麼要把延安追尋”這一問題。老師還會給各組分發不同的練習題,請你們認真討論,共同解答。

練習一

理解下列詩句的意思:

1.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2.我們毫不猶豫地丟掉了老牛破車,

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

練習二

討論: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為什麼還不能丟掉延安精神呢?

練習三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彷彿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1.改句練習:

1)請把這個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2)你能用“只有……才……”造句,表達出同樣的意思嗎?

3)你能用“因為……所以……”造句,也表達出同樣的意思嗎?

2.透過完成上述改句練習,你覺得哪個句子寫得更好些?為什麼?

師:透過自學,同學們理解了“詩人為什麼要把延安追尋”這個問題。下面,讓我們有感情地來朗讀課文第三至第六節,請注意把詩的韻腳讀出來。

(女同學讀第三節,男同學讀第四節,全班齊讀第五、六節。)

五、學習第一節

師: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需要延安精神。這種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們健康成長所不可缺少的。因此,詩人把自己對延安的追尋比作什麼呢?請女同學齊聲告訴我。

(女同學齊讀第一節。)

六、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掌握了二類教材中詩歌的學習方法。同學們透過自學,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自覺、主動地學習,做學習的小主人。

附板書設計:

*延安,我把你追尋

附圖{圖}

評析

這節課在“正本清源”教好詩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

過去,詩歌教學常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寫作特點、修辭手法,不厭其煩,但學生聽得糊里糊塗。一節課下來,收效微乎其微。

這節課則做到了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勇於質疑問難)——自己解決問題(敢於釋疑解難)——自己歸納總結(善於總結獲取知識的方法)”,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體。

例如,“我”到延安追尋什麼?為什麼要追尋?課文中這兩個關鍵問題就是讓學生自己找出,並在教師啟發下自己解決的。整堂課既有學生個人的讀、思活動,又有小組的討論、交流;既有學生代表的發言,也有教師畫龍點睛的小結。學生得到了學習上的滿足和樂趣,形成了“自學,靠自己學”的思想。

二、抓住重點,教出特點,交給學生一片自學的金鑰匙。

這節課從二類教材的特點出發,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灑脫”,著力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交給學生的是一片開啟自學詩歌大門的金鑰匙。

如,這節課把解答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追尋什麼”作為“扶”的重點,恰當地運用錄影化解難點,讓延河、棗園、南泥灣、楊家嶺這些地方的畫面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學生對“延安精神”有了深切的體會。在學生基本弄清第一個問題後,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歸納學習方法,學生獲得了一片自學的金鑰匙。因此,對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追尋”,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

三、著眼於練習,一練到底,把課後的“思考·練習”融於教學之中。

一些教師的教學,常常講練脫節,講是課堂上的事,練是回家的事,效果不理想。

這首詩寫的是延安時期的事,距今已半個多世紀,且語意含蓄深刻,小學生學起來確實有一定的難度。這節課把“練”貫串於課堂教學的始終,將課後三個思考練習題恰當地安排在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環節,巧妙地把講與練結合起來,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