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證券

高校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重新設計論文

高校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重新設計論文

論文摘要: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主要模擬股市操作,是一門具有高度實踐性的課程。然而目前各高校的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教學在多方面存在缺陷,本文擬對該課程重新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

論文關鍵詞: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重新設計,教學效果

隨著近年來資本市場的飛速發展,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998年的851家發展至2009年的1718家,2009年10月國家推出了創業板,2009年末國家又推出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社會對證券人才的需求也相應大量增加。傳統的證券人才培養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缺陷,各高校紛紛進行證券教學改革,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隨之應運而生。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是金融學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具有高度的應用性、操作性和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採取模擬股市投資的模式,學生以投資者的身份進入股市,模擬開戶和買賣,感受股市漲跌,培養投資理念,學習投資技巧。該課程使學生身臨其境,能有效激發學生對證券投資課程的學習興趣,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現有的高校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在多方面存在缺陷,導致該課程的教學流於形式,沒有起到應有的培養證券人才的效果。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認為該課程的教學需要進行深入改革和探索。

一、現有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教學的缺陷

目前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普遍教學安排是:先講授證券投資理論課程,如證券基礎、證券交易、證券投資和投資分析等,然後集中一段時間開設證券投資模擬實訓。教學內容主要為證券行情軟體的相關操作、模擬賬戶的相關操作、基本分析、技術分析等。筆者認為現在的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教學存在以下缺陷與不足:

(一)課程開設時間問題。目前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開設於證券投資理論課程結束之後。這樣安排的缺陷:一方面影響證券投資理論課程的教學。教師在進行理論教學時會陷入兩難境地,要麼講授實踐知識,與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重複,要麼不講授實踐知識,又會降低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也影響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教學。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在實訓時已遺忘相關的基礎知識,有學生甚至要求教師重新講授一遍,使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大為降低。

(二)實訓週期問題。目前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採用的是集中授課法。集中一段時間(例如兩週、四周、一個月等)指導學生上機進行實訓。這樣安排存在缺陷:其一,容易導致學生形成急於求成,過度投機的心理,不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投資理念。由於實訓週期短,學生摒棄價值投資,進行投機操作,期望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博得老師和同學的讚賞。然而,正確的投資理念是價值投資,尋找被低估的股票,需要較長的投資週期。其二,不利於學生對知識的全面學習與掌握。由於實訓週期短,學生多注重短線操作和技術分析,而忽視長線操作和基本分析。在教學中,部分學生甚至抱怨基本分析根本沒有用處。其三,缺乏對重大事件的實訓。由於實訓週期短,實訓時間內發生的重大事件少,例如,存款準備金調整對股市的影響,利率調整對股市的影響,大型上市公司發行股票對股市的影響等,學生這些重大事件將無法得到有效訓練。

(三)實訓師資問題。目前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都是由高校教師擔任。這樣安排可能存在的缺陷:高校教師是否能完全勝任該課程存在疑問。部分高校教師從未在證券實務部門工作過,是從“學校”到“學校”,個別教師也從不從事證券投資。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無法給學生講授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無法解答學生在操作中遇到的問題,必將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能力的不足也會降低學生學好該課程的信心。

(四)實訓課程內容安排問題。目前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實訓內容為證券行情軟體的下載和安裝、證券行情軟體功能使用,模擬賬戶的開戶、查詢、買入、賣出、撤單、銀證轉賬等操作、基本分析(宏觀分析、行業分析、區域分析、公司分析、財務分析等)、技術分析(K線分析、形態分析、趨勢分析、波浪分析、指標分析等)等。然而證券投資資格的考試教材《證券投資分析》卻認為證券投資分析的方法主要三大類: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和證券組合分析。現在的實訓內容缺少證券組合分析這一塊,這樣的課程內容安排不利於與學生將要參加的證券從業資格考試接軌。

(五)學生考核問題。目前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對學生的考核方法有兩種:一是以投資收益率為核心的考核體系,二是以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為核心的考核體系。這兩種考核體系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種考核體系的缺陷在於學生取得的成績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核存在不足。由於學生採取不同的投資策略,在短期內投資收益率並不能必然反映學生的能力。第二種考核體系的缺陷與此相反,過於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核,而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證券投資的目的是在一定的風險水平下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率。即使某投資者擁有正確的投資理念,紮實的基礎知識,精湛的投資技巧,如果他的投資收益率總是為負數,他仍然是市場上的失敗者。投資收益率是考核投資者最重要的指標,摒棄這一指標去考核學生是不合理的,也不利於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投資理念。

(六)實訓軟硬體問題。許多高校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軟硬體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使用的軟體主要為高校購買的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軟體,功能單一且不能與實盤即時行情同步,難以達到模擬訓練的效果,不能充分滿足教學的需要。硬體缺陷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電腦老化,配置低下。二是網路速度太慢。這導致學生操作效率低下,影響了學生模擬操作的真實性與積極性。

二、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重新設計

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現階段的教學存在諸多缺陷,嚴重影響了該課程應有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應整合和研究該課程的多方問題,對該課程進行全面重新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筆者認為,課程教學目標應為:作為金融學專業的大學生,除掌握證券市場的基礎知識和操作,能夠買賣股票並達到普通股民的水平外,還必須掌握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和證券組合分析,同時能結合滬市、深市走勢實際情況,觀察走勢、分析走勢,形成自己獨特的投資風格。

(二)教學原則設計。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教學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理論聯絡實踐原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要緊密結合。二是高度的模擬性原則。利用證券之星、同花順、叩富網等網站的模擬炒股進行模擬操作,除交易資金是虛擬的,交易程式、交易規則、交易費用、交易物件、交易時間、投資策略、投資理念等都與實盤操作相同,也即應做到“除了錢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學生才能身臨其境地體驗證券市場的變化。三是講授和自學相結合的原則。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要求學生髮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自學,才能獲得更多的實戰經驗。四是校內教師與校外專家共同授課的原則。引進證券實務部門的專家參與到教學中來,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和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開設時間設計。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應該和證券投資理論課程同時授課,任課教師應為同一位教師。具體操作上,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開始的時間可以略晚於證券理論課程一段時間(例如兩週,四周等)。可在股票、債券和基金三大投資工具講授完畢,開始講授證券交易程式的同時開始。這樣安排使學生在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即可同時進行,兩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例如,在講授證券交易流程後,馬上進入實踐環節,讓學生模擬賬戶的演練。再如,在講授K線的組合分析(如早晨之星、黃昏之星、射擊之星等)之後,立刻讓學生到證券行情軟體尋找並分析。如此設計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四)實訓週期設計。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實訓週期應該達到一個學期。具體上課的方式為:前半部分為基礎階段,每週五天連續集中地實訓,使學生儘快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後半部分為提高階段,每週一早上8:00—9:30,由任課教師給學生講解上週股市整體情況,並對相關熱點進行分析,預測本週股市整體情況。其他時間,教師透過QQ、MSN、電子郵件等現代通訊手段接受學生的諮詢,回答學生的疑問。甚至任課教師可以開設自己的部落格,為學生的證券投資作指導。重大事件發生時,任課教師可以利用休市時間集中學生,面授重大事件對股市的影響。這樣做的優勢在於學生實訓的時間長,可以全面的訓練學生。同時學生透過經歷較長週期的訓練,能夠調整自己的投資心態,改變自己的投資理念,完善自己的投資技巧,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

(五)實訓內容設計。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實訓內容應該增加證券組合分析知識。證券組合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馬柯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特徵線模型、因素模型和套利定價模型(APT)。這些內容的增加客觀上要求增加實訓的週期,這與上面的設計是一致的。這樣做的優勢在於學生實訓內容完全與證券從業資格考試的內容相吻合,利於學生考取證券從業資格證書以及將來從事證券工作。證券投資模擬實訓的內容設計具體見表一。

表一:證券投資模擬實訓內容表

模組名稱

模組具體內容

行情軟體模組

大智慧、通達信、同花順等證券行情軟體的下載、安裝、測試;行情軟體主選單的訓練(如行情、指數、板塊、功能、工具、委託等)、常用快捷鍵的訓練等(如F1個股成交明細表、F2個股分價表、F3上證領先、F4深證領先等)。

模擬帳戶模組

模擬帳戶的開戶、股票和資金的查詢、歷史記錄的查詢、買入下單、賣出下單、撤單、資金的證券轉銀行、資金的銀行轉證券、帳戶密碼修改等。

資訊收集模組

利用各種方法收集資訊的訓練。

基本分析模組

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板塊分析、區域分析、公司分析、財務分析等。

技術分析模組

K線分析、波浪分析、趨勢分析、形態分析、圖形分析、指標分析等。

證券組合分析模組

利用馬柯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特徵線模型、因素模型和套利定價模型(APT)等模型構建證券投資組合,並實際檢驗效果。

重大事項模組

綜合利用各種分析方法對各種重大事件的影響進行綜合分析。

(六)實訓師資設計。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實訓師資應該採用高效教師和實務專家相結合的方式。目前,部分高校的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完全由高校教師授課,與證券實務部門沒有直接的關係,而部分高校則聘請了證券實務部門人員參與教學。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應該與證券實務部門建立密切關係。具體設計為:高校教師負責整體的實訓教學,實務人員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到高校和學生面對面交流,傳授投資技巧。同時也可以透過QQ、MSN、電子郵件、部落格等現代通訊手段指導學生。還可以集中學生到證券公司參加相關講座,與證券專家和廣大股民直接交流,學習投資技巧。這樣做的優勢在於學生透過接受高校教師和實務人員的雙重指導,增強學習信心和動力,激發學習熱情,最終全面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另外,有必要讓高校教師到證券實務部門去實習,以增加實踐經驗。

(七)學生考核設計。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考核應該採用投資收益率為主,基本知識水平和基本能力為輔的考核體系。考核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將全體學生按照投資收益率排名;第二步將學生按照投資收益率排名分為五個等級,分別對應優、良、中、及格、不及格;第三步,參考實訓報告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基礎能力,並相應調整學生的等級。具體考核見表二。

表二:學生考核表

投資收益率為前10%,並且實訓報告中的相關操作,模擬賬戶的相關操作、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證券組合分析完全正確,並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創新。

投資收益率為前40%,並且實訓報告中的相關操作,模擬賬戶的相關操作、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證券組合分析完全正確。

投資收益率為前70%,並且實訓報告中的相關操作,模擬賬戶的相關操作、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證券組合分析基本正確,只有少量的錯誤。

及格

投資收益率為前90%,並且實訓報告中的相關操作,模擬賬戶的相關操作、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證券組合分析有一定量的錯誤。

不及格

投資收益率為後10%,並且實訓報告中的相關操作,模擬賬戶的相關操作、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證券組合分析存在大量的錯誤。

(八)實訓軟硬體設計。筆者認為,高校應建立專業的證券投資實驗室,配備相應較高水平的硬體裝置,購買合適的教學軟體,加速高校網路現代化建設,以滿足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教學的需要。這是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也是師生的殷切期待。

三、與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相關的幾個關係的處理

(一)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與模擬炒股大賽的關係。許多高校舉辦了模擬炒股大賽。中央財經大學的模擬股市大賽已經在社會上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首都經貿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南昌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廣西大學、西南大學、肇慶學院、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相繼舉辦模擬炒股大賽。這些比賽激發了學生學習證券投資知識的熱情,具有良好的效果。2010年4月,世華財訊第四屆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成功舉辦。本屆大賽吸引了全國100000多名學生,共1000多所大學參加,在高校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筆者認為,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是模擬炒股大賽的基礎,模擬炒股大賽是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延伸。沒有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模擬炒股大賽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是表面熱鬧,沒有實際意義。因此,模擬炒股大賽,應該在金融學專業學生學習了證券投資理論課程和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之後舉行,這也是檢驗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教學效果的方法。

(二)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與實盤炒股的關係。目前受證券投資模擬實訓課程的影響,許多學生利用自己的閒散資金和業餘時間實盤炒股,而且部分學生還得到了任課老師的讚賞和專業指導。筆者認為,學生實盤炒股還是要謹慎對待。學生在學校學習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需要一個平和的心態。學生實盤炒股必然帶來經濟上的損益,並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心態,最終影響學生的學習。特別是部分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可能會導致極端事件發生。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每當股市為牛市時,學生情緒高漲,學習興趣大漲;而當股市為熊市時,學生情緒低落,不願學習,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因此,筆者認為高校不應該提倡學生實盤炒股。當然,對於部分學生的自主行為,學校也沒有必要強行禁止,但是學校要對他們進行風險教育並加強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投資分析[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2 孫可娜,證券投資實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 孫靜,證券投資模擬教學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1)

4 張宣慶等,證券投資專業實習實訓研究 [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幹部管理學院學報,2009(6)

5 汪紅玲等,模擬法在證券投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J],會計之友,2010(3上)

6 屠孝敏,關於《證券投資分析》課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 [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10(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