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行路難課堂教學實錄

行路難課堂教學實錄

行路難課堂教學實錄

李白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今天,語文網小編跟大家分享行路難教學實錄這一優秀教學案例。課堂實錄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透過教學實錄情景再現,教師們可以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討,可親、可近、可學、可用,非常有益處,行路難教學實錄,一起來看看吧!

師:說到中國古典文學,我們就不能不提起唐詩;說到唐詩,我們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當我們說到李白時,就常常不自覺地將他、他的詩和酒一併聯絡在一起。和李白並稱“雙子星座”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曾經在其《飲中八仙歌》中這樣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詩的意思我想大家是不難明白的(生紛紛點頭)。我們學過的李白的詩作中也有一部分是提到了酒的,請大家回憶一下,有哪些?

生: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生: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師:我們今天學習的這首《行路難》也不例外地提到了酒。請哪位同學把相關的句子給大家讀一下。

生:(讀)金樽清酒鬥十千盤珍饈值萬錢。

師:你能給大家說一下這—是什麼意思嗎?

生:就是說酒具是用金子做成的,清酒每鬥價值十千,玉做的盤子盛滿了非常珍貴的食物,價值萬貫。

師:呵呵,十千是多少啊?

生:(齊)一萬。

師:可是為什麼不說“萬”呢?

(生思考。短暫的沉默)

生:老師,是不是為了避免和下句的“萬”重複啊。我記得好像你說過在一首詩尤其是一聯中應該盡力避免重複用字。

師:說得不錯!可是我們有時不考慮避免用字的重複也有類似的用法。誰能舉一下例子?我提示一下,我們唱過的那首《長城長》中就有這樣用的。是哪一句呢?有誰想起了嗎?

生:老師,你說的是“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里長”這一句吧。

師:是這一句。四萬萬是多少,不就是四億嗎?數值是一樣的,可是這裡為什麼就不直接說四億呢?

生:我覺得四萬萬比四億感覺更多,說出來更有氣勢了。

師:你的語感非常好,是這樣的。我們接著往下看,可是為什麼是清酒呢?

生:就是說酒比較清。

師:是啊,為什麼要說酒是清的呢?聯絡一下,開動腦筋,難道還有不清的嗎?

生:有。范仲淹《漁家傲》中有“濁酒一杯家萬里”。

生:還有,陸游《遊山西村》中有“莫笑農家臘酒渾”。

師:那麼,這兩者的區別何在?李白在這裡這樣寫的用意又是什麼呢?

生:邊塞生活艱苦,農家生活清苦,所以是濁酒。我想這裡的清酒應該是比較好的酒吧?

師:不敢肯定啊,到底是不是呢?

生:是的。金樽、玉盤、珍饈都是非常好的東西。所以這裡的清酒應該是好酒。

師:是的。要配套才是啊。金樽玉盤,清酒珍饈都價值萬貫,看來檔次高得很啊。呵呵,我看有的同學的哈拉子就要流出來了。(同學笑)

師:李白在詩中寫道:“會須一飲三百杯”。面對如此盛宴,嗜酒的李白要一醉方休不醉不歸了吧?

生:沒有。

師:詩中怎麼說的?

生:(讀)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師:能說說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嗎?

生:放下酒杯,扔下筷子,吃不下去,拔出寶劍,往四下看,心裡茫茫然一片。

師:其他的我們容易理解。可是為什麼要拔出寶劍呢?

(生思考。沉默)

師:大家知道這樣一個成語,叫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古人飲酒時,常舞劍以助酒興。這裡也是舞劍助酒興的。我們知道,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性格豁達,交友廣闊,無酒不成飲。可是如今面對如此的美酒佳餚,——呵呵,最低也得四星級吧,(學生笑)李白為什麼食不下咽,心裡一片茫茫然呢?

生:仕途受阻了。

師:(笑)你是怎麼知道的怎麼看不出來啊。

(生沉默)

師:好像下一句沒有提到啊,只說“冰塞川”“雪滿山”啊。

生:從“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一句看出來的啊。這一句運用了典故。

師:是嗎?可是這裡說的是兩位古人的事,沒有提到我李白怎麼怎麼樣、要走仕途什麼的啊。

(生沉默)

師:大家可以反過來想一下,為什麼在這裡提到的不是李白佩服的詩人謝靈運或是別的什麼人呢?

生:因為李白的理想是做一個政治家。

師:是這樣的。李白在二十六歲那年,抱著“四方之志”,出蜀遠遊。但李白卻不願意像當時多數知識分子一樣透過科舉考試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是希望借廣泛的結交和詩文投贈培養聲譽以此得到不尋常的提拔。終於,在他四十一歲時被玄宗召至長安,進入了翰林院。然而此時李隆基已經昏聵了,不理政事,他不過把李白看做文學弄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為宮廷生活作點綴粉飾太平。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同權貴們格格不入,如此種種,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被李隆基賞了一些金子給趕了出來。為之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還沒有來得及實現,就在一旦之間付之汪洋。這首詩就是寫在李白無奈離京朋友為他設酒送別之時。你說他的心情能好得了嗎?所以才會面對如此美酒佳餚而食不下咽呢。

這下大家知道李白有這樣表現的深層原因了吧。

生:(齊)知道了。

師:那好。我們繼續回到前邊的問題上來。李白在這裡運用這兩個典故的目的是什麼呢?

生:暗示古人能有些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

師:呵呵,這句話似曾相識啊。

生:是課下注釋上說的。

師:也行啊,書上如果有現成的概括得比較好的,我們完全可以移花接木啊。

(生大笑)

師:既然李白相信自己也會有這樣的機遇,那麼我們的大詩人該暢想一下自己的未來了吧?我請一位同學把下面一句給大家讀一下。誰來讀一下?

生:“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師:同桌你來點評一下,他讀得怎樣?

生:感覺不大好。感情好像沒有出來。

師:那麼你認為應該讀出什麼感情呢?

生:很氣憤,很迷惘。

師:噢,很氣憤,很迷惘。理解得不錯。看來李白沒有在想到兩位終有成就的古人之後繼續暢想自己的未來,而是又回到了眼前的現實中來。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這兩句在句式結構上與全詩有些不大一致。

生:其他每句都是七個字,而這裡都是三個字三個字的。

師:還有嗎?

(生沉默)

師:大家注意標點符號了嗎?

生:前面是用了感嘆號,後面是用了問號。

師:你們感覺怎樣?我個人感覺不大好。我感覺如果全詩都以七字句出現,從形式上可以構成一種美感。不知大家如何看。要不,我們試著給改一下,改成七個字樣式的?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試一試。可以商量。

(生思考,討論)

師:有沒有改好的?(指一生)說說你是怎樣改的?

生:行路難啊行路難,多歧路兮今安在。

(師生大笑)

師:呵呵,有沒有別的改法的?看來短時間內改出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我試著也給改一下,大家看看好不好。“路修遠兮窮且艱!青天大道知何邊?”大家感覺怎麼樣?是不是感覺比李白的原句還要好那麼一點點?並且也整齊得多了,不是嘛?

(生搖頭)

師:我自我感覺改的這個句子還是可以的。先說第一句。屈原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裡的“路漫漫其修遠兮”既是指真理求索之路,也是屈原實現其政治理想的仕途。我這第一句“路修遠兮”便是取這個意思。“窮且艱”是說窮途末路,仕途艱難。李白此時不正是這樣的境況嗎?和“行路難”的意思是差不多的。第二句呢,李白在另外一首詩中寫道:“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在詞中寫道:“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我這裡改為“青天大道知何邊?”意思是說“世上的道路有千萬條,可是我李白可以走的道路是哪一條呢?”大家體會體會,看怎麼樣?

(生有人點頭,有人搖頭)

師:呵呵,我看乾脆換成我這個得了。不但意思沒變,而且句式上更整齊了。

生:不行。

師:為什麼不行?僅僅是因為作者是李白,所以不能改嗎?

(生不語)

師:既然不能改,我們總得說出個所以然來啊。大家可以互相討論一下。

(生討論,交流,思考)

師:有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嗎?

生:感覺老師的改句雖然形式上整齊了,也有一定的文采,意思也差不多,可是語氣和感情好像沒有原句強烈。

師:呵呵,不錯,你的語感非常好。你能結合原文仔細地說一說,為什麼原文的語氣和感情更強烈些嗎?

(生沉默)

師:我提示一下,我們可以先從修辭的運用這個角度來體會一下。(生沉默思考,片時)

生:行路難,行路難!這兩句是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

師:你能結合本句具體說說反覆在本句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嗎?

生:從語氣和感情上強調行路難,並且好像有很氣憤的意思。

師:你把握得很好。下一句呢?

生:下一句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

師:具體說說。

生:語氣很強烈,世上有那麼多路,可是哪一條才是我李白可以走的路呢?感情很憤慨。

師:不錯。還有嗎?還有誰要補充的嗎?(生沉默)

師:請大家再注意一下標點符號。

生:前面是強烈的感嘆,感嘆行路之難,後面則有強烈的質問和詰責的意味了。

師:是這樣的。可是我感覺我的改句也行啊,標點符號也沒變,也有這樣的意思啊。可是大家為什麼就認為老師的改句不及李白的好呢?(生沉默)

師:大家可以從句式特徵的不同來體會表達效果的異同。這一點以前我們提到過。回憶起來了嗎?長句和短句的表達效果?

生:我想起了。短句字數少,容量小,簡潔有力。長句字數多,容量大,適合表達比較複雜的內容,表述往往更準確嚴密。

師:那具體到這一句和我的改句呢?

生:李白想到自己努力了多年的政治理想就這樣付之東流了,心情很不好,感情很強烈,人在衝動的時候是沒有時間考慮那麼多的,所以往往選擇短句。老師你改的詩雖然形式上整齊了,但是對於李白當時內心深處的感情表達卻削弱了。

師:你說得很好。那麼,我們再請一位同學對以上幾位同學的發言做一個系統的總結,完整地來說說為什麼我的改句不及原句好。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

生:原詩不但運用了反覆、反問的修辭手法,而且還注意到短句的表達效果和標點符號的運用。這些都和他所要表達的感情是一致的。

師:你說得很好。看來是“小處不可隨便”啊。(這是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故事。聽到這裡,同學們會意地笑了)要想我們的文章錦上添花,看來這細節也是不能忽略的。

透過剛才的分析,想必大家對這一句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誰能帶著自己的理解,把這一句給大家讀一下。

生:(讀)行路難,行路難歧路,今安在?

師:誰來點評一下?

生:老師,我感覺他讀得還可以,基本上把李白當時鬱悶、氣憤、徘徊、惶惑的心情給讀出來了。

師:他讀得不錯,你點評也很好。是啊,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苦心經營多年,終於一朝選在君王側,可是隻如曇花一現般,沒來得及華美燦爛,就這樣結束了。這不由得使他不開心,對自己的前途發出深沉的追問:多歧路,今安在?究竟我的出路何在呢?大道如青天,為什麼我獨不得出呢?是我的選擇錯了嗎?還是我缺乏足夠的才華與能力呢?人間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一次慘痛的失敗後,有的人會改弦更張,另覓他途,而有的人則以矢志不移的執著來繼續自己的追求,即使頭破血流也殞身不惜。而李白呢?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的最後一句齊讀一下。師生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師:這句話的意思大家明白嗎?

生:明白,是說我的遠大的抱負一定會有實現的那一天的。

師:看來,李白並沒有因為這次失敗而懷疑自己的理想和動搖自己的信念。在這次離開長安後,李白仍執著於自己的理想,關心國事,希望有一天能夠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後,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安定的志願,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雖然後來因此而獲罪並被流放。這可以看做是李白的第二次從政。這次和第一次一樣,也是以失敗而告終,甚至比第一次還要慘。這時李白已經是五十九歲,但他仍沒有後悔自己的選擇,放棄自己的信念,這讓我們想起屈原的名句“雖九死而其猶未悔”。流放歸來後,李白報國之願不減,後來史朝義叛亂,李白一度準備參加李光弼的軍隊,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願。兩年之後,李白在當塗去世,當時六十二歲。縱觀詩人李白的一生,他的兩次從政經歷都是以失敗而終結,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過自己的追求與努力。在李白激情的政治熱情中,包含的是他對國家和社會的關切以及對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確信。李白的一生是和一次次地失敗交織在一起的,我們的未來也不會一帆風順,或許我們可以從李白的身上汲取一些成長的養分,當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遭遇失敗時,可以拿李白的詩來勉勵自己。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把最後一句齊聲讀一遍:

(師生齊讀)“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下課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