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課文搭石的教學反思

課文搭石的教學反思

雖知自己淺陋,但我堅持覺得一堂課在設計上就應該追求有高潮低谷,有抑揚頓挫,有曲折迴環,有起承轉合——就如一篇文學作品。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努力備這堂課,也很努力想體現我的一些想法。

一、首呼尾應,促成渾然一體的“課勢”

一篇文章要求結構完整,一堂課也該如此。首尾呼應使得文章氣勢貫通,線索清晰,課也該就是這樣的。所以在本課設計中,我力圖透過頭尾相同的詩句誦讀,首尾課文題目的感情朗讀,凸顯主題,實現感情的昇華。學生從剛開始帶著疑惑讀課文到結尾的滿懷讚美讀課題,從剛開始接受性的理解詩歌到結尾處真誠的歌頌故鄉,體現的就是認識的提升,感情的提升。

這是理想效果之一。

二、反覆吟誦,促成“後浪推前浪”的“情勢”

反覆讀這篇文章,我為作者對於鄉親們和故鄉的熱愛而唏噓。作者寄情於普普通通的搭石,抒發他心中的詩情,又令我傾倒。全文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氣息——對搭石的喜愛,對鄉親們的讚美,甚至還有對故鄉的熱愛。但我知道,我的感受不能替代學生的閱讀,我要做的就是為學生點一把熱情地火,並推波助瀾,讓孩子們感情的火越燒越旺——讓孩子們的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濃濃的人文薰陶。

但怎樣實現呢?這是個技術難題。我想起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那主旋律的反覆出現,想起王菘舟老師課堂中慣用的藝術重複。我想,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做,於是便有了“主旋律”——“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它們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的五次吟誦,我設計的初衷是想透過這樣的迴環反覆,促成“後浪推前浪”的“情勢”,不斷地把學生的感情推向高潮。但沒有經過課堂,也只能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有待在課堂中得到印證。

當然,從小處看,課文中還有這樣的設計,如在學習搭石作用時,教師有意讓學生五次讀“脫鞋綰褲”,也為學生理解搭石的作用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不過,這是他山之石,我是信手拈來,從她的課堂實錄看,效果是相當好的。

這是我的理想效果之二。

三、創設情境,努力拉近文字與學生之間的鴻溝

這篇文章所描繪的畫面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得很遠,這是架在學生和文字之間的一道鴻溝,阻礙著孩子們和文字的通暢對話。為此,我在設計時便創設了一個貫穿始終的情境——走上搭石,走進畫面,尋覓美景。這樣,學生能在情境中用自己的眼看美景,用自己的心感“人”心。

在板塊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表演”、“情景對話”的'環節,努力營造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在表演中、對話中自然入情入境,拉近了與文字之間的距離,使大部分學生跳一跳,能跨越鴻溝。

這是理想效果之三。

四、彈性設計,構建板塊促使生成

為了促進課堂生成,我簡化教學設計,努力構建板塊教學,有以下一個板塊:

1、知作者,走進搭石,圍繞“搭石”提問

2、初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正確

3、初讀反饋,教學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脈絡,初步感受作者對搭石的感情。

4、研讀課文,走進畫面,尋覓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根據板書,感悟許多“理所當然”背後蘊含的美好傳統。

6、回讀課題和詩句,使對鄉親們和家鄉的熱愛與讚美的感情進一步昇華。

每個板塊都留有充足的彈性空間,大部分的內容都努力體現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實現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設計能很大程度上保證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個性體驗。

這是理想效果之四。

五、立足涵詠,摒棄非語文因素干擾課堂

語文課就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讓學生充分的閱讀實踐中有所感悟,有所體會,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我的設計中開出了很大的空間,讓學生品味重點詞句,由淺入深,體會作品蘊含的感情,並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中穿插的表演和情境對話,也是為了語文而教學服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內化了文字語言和文字內涵,可謂一箭雙鵰。

這是理想效果之五。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搭石》教學建議,搭石,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