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理財

勞動創造與理財創造

勞動創造與理財創造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轉變觀念,"怎樣的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個人的貧富,企業的發展,國家的進步首先取決於思想理念,貧富、成敗的差距是由理念、而不僅僅是勞動和聰明創造的!

通常貧窮人家對於富人之所以能夠致富,較負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運氣好或從事不正當的行業,較正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更努力或克勤克儉。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理財習慣不同。從前人們要致富唯有靠勤奮勞動、經商、從政、或有極佳天賦在某些領域學又專精出人頭地方有可能,然而,能夠使現代人每人都有機會成為富翁的基本關鍵在於現代社會豐富的理財產品,如股票、期貨、國債、可轉債、外匯、票據、收藏等等。因為這些豐富的理財產品是人人可以投入參與的致富機會所在,現代社會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透過勞動、經商、從政等途徑辛辛苦苦、甚至是冒著政策和法律風險掙來的原始財富作為資本投資於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例如股票或房地產。而單單平均每年15%左右的理財回報率就可以使人們的財富10年增加4倍,20年增加16倍,30年增加64倍,而如果平均年報酬率能達25%,那麼10年10倍,20年87倍,30年807倍,40年7523倍的複利,更可以讓人積累鉅額財富。而存放在銀行無異於虛耗光陰,浪費資源。

讓金錢為我而工作,而不是我為金錢而工作,成為金錢的奴隸,這是正確的理財觀念。獲取財富並不一定要透過艱苦的勞動,理財與不理財的結果可能相差萬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地在80年代中期是有兩位百萬富翁,這兩位富翁都是透過藉助改革開放初期的新興加轉軌市場的不規範和競爭不充分而發展起來的,在後來生意逐漸不景氣時都離開了原先從事的行業,但其中一位賺了錢後選擇將錢存在銀行,看似安全,存款數額不斷增加,但所獲利息並不足以彌補通貨膨脹造成的購買力損失,在收穫了名義上的存款利息之後,卻產生了實質的購買力損失。目前的100萬隻能買到當時的20多萬的東西,這還沒有考慮與周圍人相比的生活質量的相對下降,而且這位當時的百萬富翁早已因為蓋樓、疾病、子女嫁娶等原因所剩無幾,生活窘迫。如今的生活質量卻還不如很多平常老百姓。而另一位選擇將錢投向新的經過調研的新興行業,並舉債經營,目前資產已達近10億元,兩位當時同樣成功的百萬富翁如今境遇實在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