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校園招聘如何更完美

校園招聘如何更完美

雖然近幾年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就業市場供大於求的狀況仍然持續,企業尚處於優勢主導地位,但是雙向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種優勢,因此成功實施校園招聘也是需要費一番功夫的。筆者針對雙向選擇過程中的常見問題,歸納了幾條規避招聘風險、提高招聘有效性的措施,以期HR工作者把校園招聘做得更完美。

根據單位情況,做好招聘定位

校園招聘中,企業首先要做好準確定位,包括自身定位和對應聘者的定位,這是決定校園招聘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於知名外企或者效益好的大型企業來說,定位往往比較準確;而對於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而言,則需要認真考慮,找準自己的定位。企業自身的準確定位,是對目標應聘者進行準確定位的基礎。招聘到優秀學生是每個企業所期望的,但並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如願,因為優秀的應屆畢業生畢竟是少數。那些大的知名企業,憑藉自身實力,大多有能力吸引重點高校的優秀畢業生,並從中反覆篩選以確定最佳人選;而對其餘企業來說,只能從“次優”的學生中進行選擇。不過對招聘而言,“適合”比“優秀”更重要。如果只把目光停留在優秀畢業生身上,可能最終連“次優”的學生也招不到。

有一家企業,上一年由於“動手較晚”,沒有招到好學生,所以這一年提前開始,以為這樣就能招到好學生。這次招聘只有1個名額,招聘條件也很高,要求男生、中**員、班幹部、成績優秀等。於是該企業迅速網羅了一批優秀畢業生的簡歷,初步篩選後開始通知面試。通知了5個,結果只來了3個。因為單位提供的條件一般,儘管參加面試的3個人先後都接到了錄用通知,但卻沒有一個人來簽約。面對這種結局,招聘主管的失落可想而知。分析原因,主要是企業的自身定位不準確,對目標應聘者選擇有誤。

根據需求計劃,細化招聘要求

在招聘會上,有些企業只標明瞭需求專業,沒有列出明確的崗位要求,導致投遞簡歷的學生蜂擁而至,給後來的簡歷篩選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降低了招聘效率,客觀上也增加了學生的應聘成本。

筆者的一位朋友在一個學校舉辦招聘會的經歷就很說明問題。儘管單位只招5個人,但在招聘會上收到的簡歷卻有好幾百份。由於是出差在外地,時間太緊,來不及仔細篩選,他只好把沉甸甸的簡歷全帶回了單位,再從頭至尾逐個過濾,由此受到的身心勞累讓他苦不堪言。所以,企業在招聘之前一定要根據實際需求,制定詳細的招聘計劃,尤其需要根據崗位說明書,細化對崗位的具體要求。根據崗位要求接收和篩選簡歷,可以大大提高招聘工作的效率。當然,在接收簡歷的環節中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那就是招聘者要學會拒絕不符合條件的應聘者。招聘者體諒學生應聘時的心情自然值得理解,但是,對於不符合條件的簡歷如果先勉強收下,然後回去再處理掉,對應聘者本人的損失或許更大。因為他在投遞簡歷時是滿懷希望的,簡歷被接收後這種希望在他內心就變成一種被錄用之可能,而事實上他的簡歷早就被扔進垃圾堆了,這對學生而言是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損失。所以,招聘者在接收簡歷時要學會委婉拒絕不符合條件者,這對雙方都有好處。

突出招聘特色,淡化宣傳色彩

有些企業參加校園招聘,“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意圖是為了宣傳企業而非招聘。當然,招聘確是宣傳企業尤其是企業文化的一個契機,但如果本末倒置,把招聘演變為作秀和宣傳,結果可能適得其反。本來很優秀的企業,也可能因此讓學生和學校產生一種牴觸或反感。

去年,一家知名企業在四川某大學舉辦校園招聘會,最終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蓋出於此。滿懷希望的學生擠滿了階梯教室,公司的小禮品也擺滿了講桌。在對企業文化進行一番宣講之後,主講人不是釋出招聘資訊而是向臺下學生髮問:誰能說出我們公司的12種產品?下面的學生一片譁然:這是招聘會嗎?怎麼變成產品推介會了?有的企業更過分,不僅不介紹招聘計劃,就連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也隻字不提,一進場就把企業的產品介紹單塞給同學們,然後從頭到尾地介紹他們的`產品有多好,價效比有多高。當有學生跑上前去詢問對方招聘事宜時,竟然被告知:“現在談這個還太早,我們還沒計劃好。”類似的情況在許多校園招聘中都曾發生過。企業的這種“瞞天過海”、完全不顧學生感受的行為,自然會引起學生的強烈反感,對企業形象造成損害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知道,平時企業進校園會受到嚴格的限制,但以招聘名義進學校宣講就相對容易,甚至有時候連宣講場地都免費。正如有的人事主管所說:“這種省錢又有效的‘軟廣告’,沒有哪個企業會拒絕。”但是參加校園招聘,企業的首要目的是招聘到合適人選。宣傳只能是招聘的輔助手段和“副產品”。因為過多的宣傳會沖淡招聘的主題,在學生中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可能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再說,企業完全可以透過科學、規範的招聘流程給應聘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以此來實現宣傳企業的目的。總之,透過突出單位的招聘特色,在學生中形成良好口碑,往往比直接的大規模宣講更為有效。

把握簽約時機,規避毀約風險

同樣參加校園招聘,同等條件的企業,有的能招聘到優秀、適合的學生,有的不是招到的學生不理想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是為什麼呢?機遇自然是一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對簽約時機的把握。這幾年,雖然大學畢業生供大於求的狀況一直在持續,但對於優秀大學生的影響並不大。與前幾年相比,他們的選擇機會反而更多了,容易出現“這山望著那山高”、“腳踩幾隻船”的情形。具體表現為:面試的時候,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求職願望,到單位工作的熱情非常高,對任何問題和挑戰都樂於接受,但接到錄用通知後卻遲遲不願簽約。少數學生簽約以後,若有了更好的選擇時,往往會選擇違約,嚴重影響了招聘的到職率。令人不解的是,有的媒體還把這種行為,當作一種能力或能力的象徵加以報道、宣傳。做為招聘人員暫時是無法左右這種局面的,只能從自身找原因了。之所以發生這種事情,往往與招聘人員對簽約時機把握不準有直接關係。根據以往經驗,接到簽約通知後立刻就同意的學生,一般是那些對進入本單位工作有強烈意願的學生,可以在體檢合格後立即簽約,單位不應拖延;接到簽約通知後表示要考慮一下的,其進入本單位工作的意願可能並不強烈,單位可以給予其一週左右的考慮時間,最長不應超過兩週。因為在此期間他可能在等待另外一個更好的機會,而使長時間等待中的企業陷入被動。

此外,在正式簽約之前,招聘者應把企業的基本情況嚮應聘學生再做一次客觀的介紹,並讓其確認已經考慮成熟。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已有的機會做一次綜合權衡,同時也從誠信和道德層面形成一種心理制約,從而減少和避免簽約之後又毀約的行為。(蔡陽陽)

來源:人力資源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