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論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

論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

一、擴充了語文課堂

語文是集豐富性、複雜性於一體的學科。語文文字性強,內容豐富,過去的課堂教學,老師想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課堂,但受限於黑板教學的侷限,效率低下,常感慨如果光說,學生如坐雲中,寫下來,一節課又匆匆而過,太費時間,多媒體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問題。多媒體具有資訊量大、傳輸快的特點。用多媒體可以擴充知識、開闊視野,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縱貫古今、橫跨中外,把大量豐富的資訊直接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既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又加大了課堂容量,可以在短短的一節課中把平面教學時許多節課的內容有效展現出來,這樣教師就能從容地去豐富課堂,引導學生去領略語文世界的博大與精彩。

二、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

過去的語文課堂,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單調、枯燥,再加上語文相比自然科學表現出來的非邏輯性較突出的特點,語文課堂教學往往造成教師口沫飛濺,學生卻昏昏欲睡的現象,弄得教師疲憊、學生厭倦。多媒體以其圖文並茂、形象生動使課堂由靜態的灌輸變成動態的傳播,學生聞其聲、睹其形,容易使大腦長時間保持興奮,提高語文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

三、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些課文要用很多節課講,老師還覺得沒講透,學生難以理解。運用了多媒體則不同,它藉助直觀的形象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還有助於學生的接受。一些說明性較強的文章及一些學生較為陌生的區域,用多媒體去展現,學生更容易得到直觀感性的認識,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一文中,僅靠課文中的文字表述,學生很難達到深層次的理解和記憶。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可採用圖解的形式將書籍的演變過程演示出來,簡明扼要而又生動形象。短短几分鐘,學生對書籍演變的.形象感知就已完成,而且記憶深刻。在此基礎,教師稍加點撥,對課文中文字表述的理解就輕而易舉了。這種效果,是傳統的講解式教學很難企及的。

四、構建情景、激發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將聲像、圖文等教學資訊有機組合在一起,構造特定的教學情境,它豐富的表現力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比如在戲劇教學中,完全可以把《雷雨》《哈姆雷特》等精彩對白用影片播放出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中外戲劇不同的藝術魅力,將文字元號變成真實可感的具體形象,更有感染人的力量,從而促進學生的理解。

五、更好地進行情感與審美薰陶

語文除了具有工具性,還應側重人文性。它強調語文對人自身完善的關注與追求,強調它的思想涵養、情操陶冶、美的教育。多媒體教學中,一首美妙的音樂,一段動情的吟誦都能昇華學生的情感。詩的情感美、意境美是單純的文字難以完全體現的,藉助音樂、美術等直接可感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美,再結合文字就能給學生強烈的審美感受。但多媒體說到底只是一個工具,在課堂教學中不合理的運用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不少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多媒體的直觀性易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

語文的豐富性、複雜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特別是文學作品大多具有隱喻、含蓄的特性,過多運用直觀的多媒體,容易把人的思維固定為統一模式,侷限了個人的理解,限制了人的想象力。文學作品的韻味是難以用幾張圖片完全體現的,否則“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無從談起。難以想象“紅杏枝頭春意鬧”的絕妙佳句,如僅僅用幾張圖片顯示,其中的詩意與況味是多麼的蒼白!長期多媒體的濫用,對學生的想象力與感悟力是怎樣的一種扼殺!

(二)科技的冰冷會淹沒語文特有的個性魅力

語文與自然科學不同,不是單純的認知活動,而是情感活動。無論文學作品還是老師、學生,都是具有情感的,從古至今的語文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品格情感的陶冶,是師生情感的交流,優秀老師的個人魅力一直都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但多媒體技術的過多介入,某些語文課堂教學甚至成為課件演示的過程,教師扮演的只是旁白的輔助作用,師生的人際感情被冷冰冰的“人機”交流代替,人文薰陶無從談起,語文的魅力自然大打折扣。

(三)多媒體的運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在引起學生興趣的同時,過分追求新奇的圖文音效的設定往往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從而忽視了對知識、情感的把握,可能有時候老師被學生激昂的情緒、亢奮的外在表現迷惑,其實他們關注的並不是教學內容本身,這在多媒體教學中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多媒體教學打破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的教學模式,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便捷、高效、生動的新特色,但歸根到底,多媒體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不能成為主導。對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應掌握適度原則,不能為了用而用,為了追求現代化的概念而用,一切要為實現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服務,一方面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工具優勢,一方面保持語文課堂的人文性與個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