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乞巧教學反思

古詩乞巧教學反思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也是一首想象豐富,流傳很廣的古詩。詩句淺顯易懂,並涉及到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故事,表達了少女們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願。

這首古詩的詩句雖淺顯易懂,但想讓學生真正讀懂古詩還是有點難。特別是對詩歌那中情境的體會、感受。於是這節課中我把重難點放在引導學生有滋有味地展開朗讀、體會詩意以及在體會詩意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課前我下足了功夫瞭解許多乞巧節的資料,最後的教學效果還可以。這堂課我主要是從以下方面著手的:

1、課內外積累做鋪墊。教學時,我從複習和中國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億山東兄弟》匯入本課學習,將詩歌學習置於相關文化背景之中,另外課前我讓孩子們從故事中瞭解牛郎織女,從資料袋中瞭解乞巧節,從課外收集和七夕相關的詩篇。這樣既可以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外知識,也可以提高他們如何加工資訊,還為進一步讀、悟古詩做了情感鋪墊,也加強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整合,積累古詩名句。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2、想象畫面入詩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觀察是智力的視窗”。因此,在學習“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這兩句詩時,我緊扣“看”字,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並相機引出牛郎織女的故事。教學伊始,我問“讀了前兩句詩,你看見了什麼?”學生七嘴八舌話開了,有的說我看見了滿天的繁星,有的說我看見了半彎的月亮,有的說我看見了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這時我相機出示了“碧霄”圖,讓學生認真的觀察,進一步感受這美麗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繁星璀璨、白如紗帶的`銀河更在於那美麗動人的傳說牽動著一顆顆善良人們的心,最後我結合動畫讓學生進一步瞭解“渡河橋”的意象感受“鵲橋”美。這很像電影的大全景,緩慢而又深情地移動著,萬里星空盡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人們一顆一顆地細數著漫天星辰,搜尋著牽牛織女星,搜尋著那條閃爍著奇異光彩的鵲橋。接著我話鋒一轉“天上鵲橋相會,那地上的人們在幹什麼呢?”我以此句過渡,引導學生學習後兩句詩。“透過這兩句詩,你似乎又看見了什麼畫面呢?”有的說,我似乎看見了:家家戶戶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戶戶的姑娘都出來了,這是何等的熱鬧與壯觀啊!有的說,我看見了姑娘們在著對月穿針穿的紅絲線很多條。這時我相機抓住“幾萬條“盡等,讓學生具體體會紅絲線的多,體會姑娘們的一雙巧手。藉著淡淡的月光,要把紅絲線從七孔或九孔針穿過去,這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可見少女們心中的願望又是多麼的強烈啊!因此,試著換位思考,讓學生漸入詩境,自然水到渠成。

3、反覆誦讀悟詩情。“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作為古詩教學,只有多讀多悟才能讓詩情在孩子們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多讀多悟,特別是在創設情境後的入情入境地讀。讀的形式也多樣化,如:指名讀,男女分角色朗讀,到全班齊讀,配樂讀,最後到深情誦讀。靈活多樣的朗讀方式,使課堂上書聲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