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

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

古詩文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傳統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文化傳統之一。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文篇章,不僅是我們瞭解古代歷史和文化傳統的一個途徑,更是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課標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化的傳承,這是人文教育的一種迴歸。體會到古詩文教學“要三多三少”:即多一些聲情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聯絡一些自我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中華詩詞進校園這個活動以來,“以人的發展為本”核心理念為指導,以發展為本,構建古詩詞學習的平臺,達到“自能學詩文“,激發情感,決定了為之努力的程度。“詩教”是立人的奠基石,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紮根在老師心中的一種教學理念,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詩的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詩教傳統,代表中華民族巍然獨行於全球各民族人文世界中的便是詩的教化。早在兩千年前,孔子就明確地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教育主張,他把詩教作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開始,與“禮樂”並論---強調“立人”必須經過詩教到禮教到樂教的過程,其實質就是感知到知覺到覺悟的過程,亦即培養學生形象思維到理性思索到身體力行的過程。詩歌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內在的深層體現。“詩是人類的母語”。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澱著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大而言之,古詩文是一個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學、藝術的中國特色;小而言之,古詩文是一個人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體現。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該讓古詩文在學生心裡生根、發芽,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應當擔負的歷史使命。

初中古詩詞的教學重在詩文誦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很好的途徑,是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鑰匙 。 熟讀或背誦一定數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對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養語言感知、直覺、積累、頓悟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字音讀準確,是誦讀的起碼要求。文言課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讀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職名、古器物名稱)等,如不首先解決這些字詞的語音問題,那就根本談不上誦讀。文言文的誦讀方法利於知識的積累,利於明白事理,利於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從而使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運用能力。但應注意在誦讀時應注意句讀,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記硬背。在理解的基礎上反覆讀來讀去,課文的內容和意旨,隨之融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誦讀要重視誦讀的指導,讓學生讀出感情,在誦讀中做些欣賞。從誦讀開始,字詞節奏停頓進入詩歌,進入詩人的感情。古人對“讀”也有經典概括和詮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等等。

透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文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欲罷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興趣,而且為學生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見,誦讀是提高古詩文教學有效途徑。

古詩文教學也要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所以,評價古詩詞,要學會知人論世,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基調和主旨,是鑑賞古詩詞的根本。

初中古詩詞的教學重在積累。以課堂為主要空間的古詩文學習,是培養學生“自能學詩文”的主要陣地,對古詩文意境進行探索,深入詩境,產生個性化的閱讀行為和多元化的感悟。詩歌是人類情感的靈光乍現,每一詩行都活著詩人鮮活的靈魂,在詩歌的天空中放飛心靈,自然充滿了無窮的興味。當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詩歌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文化。”古詩詞無不反應社會現實,但古今語言的差異,生活環境的變遷及古詩抽象、含蓄的特點,均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瞭解古詩詞,更好的把握古詩詞的內涵,要學生積累相近、相關素材,學習不是孤立的,課外的積累老師要經常檢查,開展競賽。給學生提供學習探究的平臺,增加閱讀量,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習古詩文能力。

總之,我認為古詩文教學就因該根據實際,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文,感受詩文。讓學生們的內心真正的走進了古詩文,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古詩文的樂趣。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凝聚著先人的心血,寄託著前人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教學古詩文,既要讓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要讓他們從中達到提高自身修養、促進自身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讓中華詩詞遍佈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古詩詞的誦讀成為校園綠色文化建設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