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淺析幼兒園古詩詞誦讀教學之創新

淺析幼兒園古詩詞誦讀教學之創新

【摘要】古典詩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傳統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幼兒誦讀古詩詞,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然而兒童對古文化理解能力差,要想讓他們喜歡和熱愛詩詞誦讀,需要老師下一番功夫。我們從託蘭斯創造思維測驗(TTCT)中得到啟示,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幾種古詩詞誦讀教學方式:1、詩中掘疑;2、詩詞比讀;3實景賞詩;4、描摩詩境;5、活用古詩;6、品味審美。

【關鍵詞】古詩詞 誦讀 目標 創新

在中國歷史傳統文化中,古典詩詞歷經了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是傳統文化中的奇麗瑰寶。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蘊厚重,意存高遠,能夠感化人,啟發人,教育人,團結人。它如璀璨的明珠照耀著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教育,德育即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樹才能枝繁葉茂,勃發生機。

幼兒誦讀古詩詞,從而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瞭解先輩的心境;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這是幼兒園語言領域的目標要求:“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透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然而,幼兒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和感情體驗,對傳統文化知識接觸不多,要想讓他們喜歡古詩詞、熱愛古詩詞,需要老師花一番功夫。我們從美國心理學家託蘭斯,所提倡的創新性閱讀中得到啟示,以培養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終極目標,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了以下幾種古詩詞誦讀教學方式。

1詩中掘疑

學起于思,恩源於疑。孩子不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便不會有創造性思維產生。為了讓孩子在積極的思維中對古典詩詞產生探究感,教師常常向孩子激疑。如教《春曉》時,教師問“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還是“不知”?在這看似無疑處設疑,能引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有的孩子說,“知”就是不知,一覺醒來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說,“知”就是知道,因為“夜來風雨聲”,詩人一夜沒睡好覺,所以詩人知道花落了很多;還有的說,“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為詩人聽到了風雨聲,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卻不知道,也無從知道。各種理解拓寬了孩子的思路,豐寓了詩的意境,對幼兒創新思維的發展有很大促進作用。

2詩詞比讀

比較是認識事物異同的方式,是啟迪思維、深化理解的途徑。閱讀古典詩詞時,教師應讓孩子對詩詞進行思路比較、中心比較、語言比較、意境比較等,在比較中讀出異同,讀出優劣。我們把《別董大》、《贈汪倫》這二首詩教給孩子後,並讓他們比較二首都寫離別的詩在意境上有什麼區別。幼兒透過品味、理解和體會,師生一起找出《別董大》卻以悲景寫豪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奮發精神盡顯其中;《贈汪倫》卻是敘事體情,“不及汪倫送我情"的感激、依戀全在詩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老師帶領孩子爬上鵓鴣山,在登高望遠時候引導孩子切身體驗,討論中等登後所見事物的不同,體會“登高才能望遠”的人生哲理,孩子的`眼界開闊了,創造性的思維也得以發散。

3實景賞詩

觀察是思維的知覺。結合古典詩詞教學恰當地開展一些走進大自然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和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時,我帶孩子坐在田埂上,看悠悠的遠山和天空中飛翔的小鳥,體會一下,李白是怎樣與山融為一體,或者是在自然界中尋找知音與伴侶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同時缺少伴侶和朋友的孤獨。學習“西江月”的時候,我提議家長在夏夜的晚上帶孩子去看月亮,聽鳥驚、蟬鳴、蛙噪這些校外夏夜特有的音響,以及夏天天氣變化的突然和夜行鄉間的輕鬆和有趣。分享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孩子的心暢遊在浩瀚的蒼穹,古人與我們竟是如此地接近!家鄉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我們教學古典詩詞的源泉,四季更替,山水日月更是我們教學古典詩詞的天然道具。熟悉的畫面,暗合的詩意,使孩子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

4描摩詩境

古典詩詞是最袖珍、最精煉的文字樣式,它往往藉助意象來渲染氣氛,藉助跳躍的詩行來表達一種意境。課堂上教師要求有幼兒發揮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將這些詩詞轉化成一幅幅鮮活生動的畫面。這不僅有助於幼兒讀懂原詩,而且也使他們讀出畫面,讀透意境。如: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一詩時,老師帶孩子去廣場桃花園,在環境中引導幼兒在充分理解“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的句子,在公園裡享受春天的色彩。回到教室引導幼兒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薰陶。在孩子動手繪圖以後,我們再演一演“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讓畫面在幼兒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聲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學習完這首古詩後,老師採用以詩引詩的方法,把學過的《江南好》,學一學、畫一畫,在似曾相識的意詩句中,再次體會到了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和詩人熱愛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詩

在孩子背誦積累了相當量的古詩詞以後,教師鼓勵孩子學以致用,把古詩詞名句與口語結合在一起。當讓孩子描述春天的時候用“碧綠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描述夏天或觀賞荷花時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進而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頭”,稱讚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有一次,一位家長告訴我他們一家秋遊,在山下停車吃飯,他三歲多的兒子,眼看大山,順口說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當時不但家長很是吃驚,就連周圍的旅客也很驚奇。家長一直在誇獎我們經典誦讀教學開展的好。雖然孩子在運用的詩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說明詩句進入他們的生活,啟用他們的情趣,達到了積累與生命的體驗的相結合,為以後豐富自己的氣質和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礎。

6品味審美

美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透過心理引導和情感陶冶,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逐步培養其熱愛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不只是引導幼兒感知美、感悟美,同時還要逐步培養幼兒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幼兒詩詞教學中,要引導孩子認真體會和領悟詩歌的內涵,同時要注重對美好事物的理解,培養其鑑賞美的能力,透過對詩歌描寫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為何美?美在何處。對美形成一定的判斷和鑑別能力。如在教學《墨梅》是這首題畫詩時候,孩子透過朗讀,觀看梅花影片和國畫,想象意境,體會感情。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說出這首詩為什麼美?美在那裡?在思考問題的同時提高了審美能力,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審美教育的目的。可以說,有了教師的創新教學,才有幼兒的創新學習。古典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讓古典詩詞教學插上創新的翅膀,讓孩子的創新能力與之一起高高飛翔,批判地吸收和創造性地繼承,是我們幼兒教師責無旁貸的義務。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多讓孩子們誦讀經典古詩詞,不求追根尋底的理解,只要有大致的理會,模糊的瞭解即行,因為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沉澱、累積。長大以後,讓他們隨著生活經驗,閱歷的增加而逐步加深理解吧。那一天的豁然開朗、恍然頓悟之後形成的東西就是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人文素質,就是一輩子的概念。當然,古詩詞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要批判地吸收,創造性地繼承,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體驗詩意化的生活,進發出澎湃的創造活力!

【參考文獻】

《創造宣言》 陶行知

《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王基勇

《託蘭斯創造思維測驗(TTCT)》 美國 託蘭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