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工作計劃範文

學院學生會年度工作計劃

學院學生會年度工作計劃

20XX年,我們將以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的16號檔案精神為指標,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遵照校黨委《關於加強和改進學生工作的意見》要求,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鞏固學風建設成果,積極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本著提升內涵,突出特色的工作方針,為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提供良好的服務。

一、思想政治工作求創新、重實效20XX年,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十六號”檔案精神,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堅持正面引導,加強世界觀、人生觀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針對部分學生個人享樂主義膨脹和心理脆弱等問題深入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在學院中,著力打造一批在某些方面具有榜樣示範作用的典型,藉此宣傳“汽車人”精神,增強凝聚力;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在新生入學階段,積極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活動,幫助他們儘快適應大學生活;在畢業生離校階段,認真制定畢業生文明離校計劃,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畢業教育活動。

2、緊緊圍繞校學工處關於在全校學生中開展誠信教育的總體規劃,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積極開展“誠信在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誠信立身、誠信立學、誠信立行”,培養具有誠信品質的人才,使其做到“誠信考試不作弊,誠信還款不拖欠,誠信就業不違約”。尤其是在畢業生就業指導中,要融入誠信教育,堅持“有約必守、違約必糾”,不匆忙簽約、不輕易毀約,樹立學生的誠信意識。

3、以學院“二級黨校”為載體,在學生中廣泛開展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的教育,關心指導分團委工作,積極做好“團內推優”,把大批優秀團員凝聚到黨的隊伍和事業中來。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作用,擴大學生黨員在青年中的`影響,努力形成積極向上的院風、學風。

4、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社群。以建立學習型公寓社群為契機,積極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在社群的新陣地。社群樓委會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手段,吸收優秀學生參與管理,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進一步健全“院領導社群接待日”活動,擴大領導參與範圍,積極瞭解學生思想動態,並解決實際問題。

二、繼續強化學風建設加強日常教育管理工作鞏固“迎評創優”成果

1、繼續推進學風建設,鞏固迎評創優成果。在原有“學風保證體系”基礎上重點抓好上課出勤率、低年級晚自習出勤率和高年級宿舍學習人數這三項指標。班主任要定期跟班聽課,定期走訪學生宿舍,定期召開班會。同時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督促管理,引導學生在學生公寓合理使用計算機。各年級輔導員結合本年級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暢通訊息渠道,主動收集學生動態,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將違章和違紀的數量降到最低。同時在本年度嘗試引進學生資訊管理的相關軟體,使學生工作更加趨於資訊化和科學化。

2、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助困工作。04年我院學生助困工作力度大、範圍廣,05年將在助困的同時加強對受助學生的跟蹤管理,一方面鼓勵其參加校內勤工助學,“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並重;另一方面透過各種措施增強其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對積極清繳欠費的貧困生給予政策傾斜。

3、本著“鍛鍊為主、規模適當、質量優先”的原則積極開展本學期的特色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初步規劃有第二屆校園汽車文化節,第二屆“汽車青年論壇”,第二屆“南汽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全院大學生汽車知識競賽,本科生研究生聯誼活動以及大學生講課比賽等。學生活動不求規模,但求質量和效果,積極嘗試分段“承包”,雙方共贏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試行專案負責人制度,專案管理科學化,資金運作透明化,部分活動爭取能凸顯經濟效益。

4、高度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為畢業生就業做好服務與指導工作,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就業觀,大力開拓就業渠道,不斷提高就業層次和就業率,尤其是新專業學生的就業。及時彙總、統計05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認真組織2006屆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及時稽核上報2006屆畢業生生源。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就業基地建設,多渠道蒐集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需求資訊,並透過多種方式向我院全體畢業生公佈,同時做好2005屆畢業生文明離校工作。

三、加強學生工作隊伍,特別是班主任隊伍建設。

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質高低在學生教育、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建立良好的機制促進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素質的提高。XX年學院將舉辦一次班主任工作專題研討會,積極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路子。鼓勵教育管理工作者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積極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和案例。定期召開班主任例會,對成績突出、工作盡職或積極創新並取得成果的班主任給予適當精神獎勵。

四、深化學習型公寓社群建設

加強學習型社群的內涵建設。我院已在學生公寓社群搭建了學習型社群的平臺,並且有相應的組織體系和制度作為保證。XX年,我院將進一步提升其內涵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進德育、科技、人文文化活動進社群,豐富廣大學生的業餘生活,建設體現學院特色、專業特點、青年特性的社群文化。落實社群導師制,嘗試由學生參與的物業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