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人際交往的心理學

人際交往的心理學

人的本質屬性是他的社會性,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群體而獨立生活。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交往的需求,也都有與他人交往的必要。人一生的成長與發展、成功與幸福,都是和與他人的交往及關係密切聯絡的:人一生的愉快與煩惱、快樂與悲傷,也都是和與他人的交往及關係密不可分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個體心理正常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的基木前提。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兒童與父母之間建立穩定、親密的人際關係,是其身心健康發展、形成健康個性、適應社會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正常的人際交往對於個體心理健康的意義,隨著心理健康意識的廣泛覺醒,更易於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表象化地認識到。交往是影響個體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與別人的積極交往,缺乏良好而穩定的人際關係,要麼這個人往往有某種層面的性格缺陷。在心理健康標準的界定中,也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包含健康的'交往方式,健康的交往與健康的個性總是相依偎的。一個人的個性越健康,與他人的交往也就越積極,與他人的情感聯絡紐帶越寬厚越深刻。他們往往更符合社會的期望和角色要求,與他人保持著良好的交往,建立了融洽的心理關係,易於理解他人,接納他人,容忍他人的缺陷,更富有同情心,這是現代交往的基本要求。

現代社會中,交往無疑是一種能力,是與社會進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才能和魅力,使自己更易被他人接受和歡迎的能力。交往具有深刻的社會性,作為一種能力逐漸引起重視,是社會發展使然。健康心理學展示的事實前已述及,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使人們之間的溝通日益頻繁。而溝通能否順利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雙方的交往能力。經對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士的成功經驗的研究發現,在個人取得成功的諸多因素中,社會交往能力的作用,決不亞於他們所掌握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對個人而言,卓越的社會交往能力,能夠使自己更容易被理解、被接納、被幫助,能夠使自己的成功之路更通暢,能夠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

交往的重要性被充分認識的同時,有必要揭示與此相對立的另一重要性,即交往需要的有限性。這一屬性或命題的提出或許會引人注目。我們正廣泛地認識著交往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中,人際交往既然是一種重要能力,那麼人際關係也是一種重要資源。難道這種重要資源有邏輯意義的限定嗎?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的確需要與他人交往,但過多的交往和過於複雜的人際關係又會引起我們的不安。這種矛盾的根源在於人的兩種不同的需要。一是對交往的需要,對穩定的人際關係的需要,對他人的需要;二是對獨處的需要。前者使人透過社會比較,透過觀察自己和觀察別人確立自我價值,產生安全感,後者則使人透過內省,透過對外來印象的自我消化,積累和整合自我。實際上,個人自由自在地表現自我,在正式的社會交往情境中是無法實現的。社會交往情境中,個人總在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評價壓力,這使得自己必須慮及他人的存在,慮及自己承擔的社會角色,慮及自己的言行舉動對他人的影響,慮及他人對自己的期望,慮及他人的可能反應,等等。這也使得自己將注意的一大部分指向外部,而內在的如真實的自我體驗,如對外部表現的自我評價等,則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因而,個人便不能很好地觀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自我。“學會孤獨,學會與自己交談,聽自己說話,就這樣去學會深刻。”人的機體作為一個綜合性的需要系統,不僅要使自己接受的刺激總量保持最佳水準,也要保持各種刺激量之間的平衡。“和別人在一起時,我向往孤獨。孤獨時,我又嚮往看到我的同類。”對於交往,人們也需要保持最佳水平。交往過少,機體的調整方向是促使與人交往:交往過多,則又逃避他人,增加獨處時間。一個樂於交往的人,也可能是愛好獨處的人。不同的人,其交往需要和獨處需要的強度或許有很大差異,但都需要保持二者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