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農村孩子的作文教學

關於農村孩子的作文教學

目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存在著教師難教,學生怕寫,教師對作文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艱難,沒有興趣,以至望而生畏,普遍存在恐懼心理。學生的作文題材大多雷同或類似,比如寫助人為樂的題材,不是幫助推車就是為同學送雨傘。作文內容不具體,細節粗糙,感受不深,存在大話、空話、套話,多數學生常編一些不符生活實際、不曾做過的事,有的乾脆抄襲作文選,有的仿照作文選的寫法,但只改變人物,事情卻一樣。

以上現象說明,學生缺乏生活體驗,材料缺乏,經常被動寫不熟悉的事物,缺少觀察等說、寫訓練;加上教師指導缺乏好辦法,形式單一,不聯絡課文和學生的活動,孤立指導,沒有充分發揮學生作文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學生作文在脫離實際生活的情況下拼湊而成,又怎能對作文產生興趣呢?諸如此類,究其原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作文與生活脫節;忽視說話、寫話訓練和觀察訓練;剝奪了學生習作的自主權。為此,我們應剖析現狀,尋求對策,努力改變這種現狀。

一、讓作文紮根在生活的土壤中

應該說,透過語文課程的學習,小學生已經擁有較為豐富的詞彙,也具備了一定的表達方法。特別是部分語文老師,還要求學生每天要閱讀一定數量的課外讀物,並且必須做大量的讀書筆記或者摘抄,甚至有的教師還要求學生每個學期要背誦指定的'習作範文或經典美文,所有這些積累,都為學生寫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從道理上說,小學生完全可以調動這些積累,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段來描述事物、發表見解和交流思想。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多數學生的積累,只是停留在紙上,而不能像蜜蜂採花釀出蜂蜜一樣,把這些積累透過自己的創造,並且融以對自然的觀察和對生活的感悟,向我們展現出他們的習作才華來!因此,事實上從積累到運用,這中間還隔著一道難以逾越的坎。那麼,如何越過這道坎呢?我認為,生活,確切地說,在習作中表現生活,讓作文投入到生活的懷抱中,是跨越這道坎的最好橋樑!

生活是什麼?生活就是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以及對這些經歷的體驗和感悟。葉聖陶說: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識字,都要練習寫作,並不是為了給自己捐上一個“讀書人”或者“文學家”的頭銜,只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豐富,更見充實。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可見,在習作中表現熟悉的生活經歷,抒發對這些經歷的體驗和感悟,這就如同有了源頭活水,自然就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二、把寫作看作是人生的一種行為

經常聽到學生談到作文時,講的最多的一個詞是“難”,那麼,作文究竟難在哪裡呢?我以為,首先難在對作文的態度。如果我們能把寫作看著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作是人生的一種行為,那麼,我們就能夠從對作文的恐懼和負擔中解脫出來,成為快樂生活的一種需要。因此,我們需要樹立作文就是作生活之文的思想,表現自己熟悉的生活,說自己心中想說的話,這難道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嗎?

三、練就一雙洞察生活的慧眼

人總是生活在具體的生活情境當中,和他人發生著這樣那樣的關係。社會在發展,每天升起來的太陽都是新的。那麼,如何觀察生活,從中提練出可以作為習作表達的物件呢?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雙能洞察生活真諦的慧眼。很多學生提筆作文時,常常覺得無話可說,以至遲遲無從下手,這是因為,他們只是把自己當作生活的旁觀者,不能深入到生活當中去,生活不能感動他們,他們也就不能發現生活當中真善美的東西。因此,寫出來的作文,自然就乾巴無味,不能打動讀者。

四、培養一顆對生活善感的心靈

生活是豐富多采的,生活又是不斷變化的。在伴隨時光流逝而逐漸成長的同時,原本多感的心靈,會變得慢慢遲鈍甚至麻木。這就要求我們,要對生活充滿激情,要永葆一顆易感的心靈。冰心在散文詩《笑》一文中,向我們描寫了浮現在她眼前的三個笑容: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道旁有一個孩子,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這茅屋裡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多麼簡單易見的生活畫面,在詩人眼裡、心中,卻彙集成一幅清美的圖畫,融化在愛的調和裡。試想,如果詩人沒有一顆對生活善感的靈心,會去注意這對於我們來說,實在是再平常不過的生活畫面嗎?

五、養成寫生活隨筆的習慣

“臨時搬出些知識來,閱讀應該怎樣,寫作應該怎樣,豈不是要把飽滿的整段興致割裂得支離破碎?所以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必須化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之間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葉聖陶的話告訴我們,知識積累能夠為我所用,必須使之成為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寫生活隨筆。隨筆可以說毫無規模,三言兩語也成,一段兩段亦可,至於內容,凡是實際生活以內的一切,都可以作為隨筆的材料。如能長期堅持,必有成效!我

想,這比起單純摘抄,該會好上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