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教師作文教學中常用的三種方法

教師作文教學中常用的三種方法

在中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最感困難的是怎樣指導學生蒐集、使用作文素材的問題。

許多學生反映,生活面很窄,從家門到校門,從書房到課堂,沒什麼可寫。是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這是一種很片面的看法。一方面,學生生活確實比較單調枯燥,不象進入社會的青年那樣複雜;然而,中學生的生活也有豐富多采的一面,也有豐富的感情世界和廣闊的社會生活,關鍵是語文教師怎樣在作文教學中幫助、指導學生髮現、整理、蒐集和提煉這些可貴的素材,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我在作文教學中常用的三種方法是:深掘、分類和提煉。

一是深掘法。學生的生活,表面看是很平淡的,但要從平淡的地方,尋找不平淡的意境來。比如我們天天都要接觸父母、親友、同學,每天上學都經過同一條道路。這些親友、同學、街道其實都在變化,經常都有新鮮的`事情發生,關鍵是引導學生髮現美、發現改革開放的新變化。比如,每天經過的街道突然拓寬了,兩旁蓋起了摩天樓,一家一家的餐館、髮廊在開張,貨架上的貨品也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這可以《我每天走過的那條街》為題,指導學生觀察、蒐集、深掘素材,從而提高學生作文的質量。平時,也要儘量利用節假日和社會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旅遊、回鄉探親或進行社會調查,以擴大寫作素材的來源。我就常要求學生假期多探親訪友,使自己進入一個全新的境地。或是去農村探親,目睹農村近幾年來的變化;或是聽海外、港臺歸來的親屬講述在異國他鄉的經歷;或是到一個當普通民警、村長、工人、清潔工的親戚家去作客,也會蒐集到你平時無法挖掘到的材料。如果能利用雙休日,到車站、碼頭、餐館等去參加勞動實踐、做好人好事,那蒐集的素材會更豐富;而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勞動實踐的機會,更不能輕易放過,儘量和工人、農民、戰士多接觸、聊天,短短十多天中發掘的材料也許是你幾年也蒐集不到的。

二是分類法。學生作文的素材往往大多憑記憶儲備,而這是很容易遺漏的,應該指導學生養成用筆記錄的習慣,及時將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用筆記錄下來,以備作文時運用。一般指導學生運用的方法有三種:即卡片、活頁紙和日記本。用卡片可簡單地記錄書名、篇名和較短小的材料。用活頁紙則可以隨時將聽到的一兩句幽默有趣的對話、景色、場景、速寫、心理等描敘下來。用日記本則顯得更加全面和詳盡,讓學生每天或每週晚上,利用一段時間,將蒐集到的有趣的材料寫在日記裡。利用這些寶貴的素材,有時即可寫出很漂亮的作文。無論是卡片、活頁紙或日記,往往記錄的材料顯得很散亂,最好能指導學生進行分類歸納、收集,以便於查詢和使用。

作文材料分類,可因人而異,因年級而異,但大致可分為人物篇、景物篇、事物篇、情感篇和格言篇等。人物篇可記載父母、親友、師長、同學等;景物篇可記載山水日月、四季風雲、校園小景等;事物篇可記載亭臺樓閣、日用物品、新舊建築等;情感篇可記載喜、怒、哀、樂、思、頌等;格言篇可分立志、勤學、愛國、奉獻、惜時等。

作文材料分類的另一種方法是將素材分別記在幾個記事本上,這些記事本分別標上“抒情”、“說明”、“記事”、“寫人”等。然後再細分成小類。總之,以廣泛蒐集為原則,以使用查詢便利為原則,以實用、質高為原則。

三是提煉法。指導學生將作文材料挖掘、分類好以後,目的是為了使用,使用不當也產生不了好的效果,因此提煉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首先是指導學生擬題。有了好素材,一定要有好題目,擬好了題目,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擬題的原則是角度要小,儘量要從小角度切入,如“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這類大範圍的題目只能作為框架,而要指導每個學生從這一範圍內擬出自己所適用素材的題目,如“那晚紅紅的篝火”、“月夜情思”、“他教會了我端盤子”等,這樣就顯得新穎、貼切、有特色,使人一看題目就知道內容。二是立意要新。要在與同類文章中出新意,在提煉主題時,應儘可能考慮其材料作文已達到的高度,爭取立意上有新的突破,如“一次有意義的活動”這一半命題性質的題目,每個同學在立意上均要爭取有新的突破,不要僅僅限於一般的“有意義”,而希望在人生追求、哲學、美學上的“有意義”給他人以生活的啟迪。三是要體現時代精神。指導學生提煉素材時,一定要考慮現實的需要,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服務。也就是說主題要閃耀時代光輝,展示和體現時代精神。如當今有些人物慾橫流、見死不救、道德淪喪,就可指導學生從多方面蒐集正面典型人物的素材,擬出“樂於助人的大媽”、“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以及“致見義勇為者的一封信”等作文題,引導學生深刻挖掘生活內涵,從中提煉出富有時代精神的主題,從而寫出一篇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