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教育的名人故事

有關教育的名人故事(精選10篇)

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多的名人,這些名人也是有著許多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育的名人故事,歡迎大家的閱讀。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1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我國近現代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為改革和發展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格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蔡元培於1912年就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後,無意中讀到一個叫胡玉縉的人寫的一篇文章。由於內容生動、材料豐富、詳實,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他一連讀了幾遍後,便決定將其聘請到部中任職。於是,他指示下屬官員起草了一封信。

後成為著名國學大師的胡玉縉在當時學術界還是無名小卒,他與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這樣的大人物來舉薦他,本應是感激不盡。可出乎預料的是,胡玉縉接到邀請信後,非但沒有感激,還給蔡元培寫了一封抗議信。

原來,問題出在蔡元培讓下屬寫的信中的個別字上。信的全文是:“奉總長諭:派胡玉縉接收(教育部)典禮院事務,此諭。”按字面理解,“諭”和“派”兩個字是上級對下級的,包含著必須服從的意思。而胡玉縉這時還不是教育部僱員,不存在上下級關係,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特別是“諭”字,本來是封建專制時代使用的一個“特定詞”,所以,胡玉縉認為無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縉的抗議信後,內心深為不安。他立即給胡玉縉覆信表示歉意,稱“責任由我來負責”。

因部屬擬稿用字失當,蔡元培主動承擔責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雖小,但從中折射出的這種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卻是十分可貴的。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2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從小曾經被認定是一個壞孩子。母牛走失了,樹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個人都認定是他做的。甚至父親和哥哥都認為他很壞。人們都認為母親死了,沒有人管教是拿破崙·希爾變壞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這麼認為,他也就無所謂了。有一天,父親說要再婚,大家都擔心新媽媽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希爾也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媽媽放在眼裡。陌生的女人終於走進家門,她走到每個房間,愉快地向每個人打招呼。當走到希爾面前時,希爾像槍桿——樣站得筆直,雙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著她,一絲歡迎的意思也沒有,“這就是拿破崙,”父親介紹說,“全家最壞的孩子。” 令希爾永生難忘的是繼母當時所說的話。她把手放在希爾肩上,看著他,眼裡閃爍著光芒。“最壞的孩子?”她說,“一點也不,他是全家最聰明

的孩子,我們要把他的本性誘匯出來。”繼母造就了拿破崙·希爾,她相信他是個好孩子。對一個人有這種信心,他就會成功。

總結:不是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家長怎樣對待孩子,將決定孩子不同的命運。可是,當孩子表現不好時,許多家長卻往往一味地指責,抱怨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行,而很少想過自己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結果,很多父母把原本活潑可愛、朝氣蓬勃的孩子,變成了沒有志氣、沒有理想、自暴自棄、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的人。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3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國著名的人際關係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係教育的奠基人,被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和成功學大師。美國人戴爾·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斷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透過演講和書喚起無數陷入迷惘者的鬥志,激勵他們取得輝煌的成功。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點》,70年來始終被西方世界視為社交技巧的聖經之一。他在1912年創立卡內基訓練班,以教導人們人際溝通及處理壓力的技巧。

卡耐基小時候是個大家公認的非常淘氣的壞男孩。在他9歲的時候,他父親把繼母娶進家門。當時他們是居住在維吉尼州鄉下的貧苦人家,而繼母則來自較好的家庭。

他父親一邊向她介紹卡耐基,一邊說:“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或者做出別的什麼壞事,總之讓你防不勝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繼母微笑著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頭看著他。接著又看著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繼母說得卡耐基心裡熱乎乎的,眼淚幾乎滾落下來。就是憑著她這一句話,他和繼母開始建立友誼。也就是這一句話,而成為激勵他的一種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幫助千千萬萬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為在她來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讚過他聰明。他的父親和鄰居認定他就是壞男孩,但是繼母只說了一句話,便改變了他的生命。

卡耐基14歲時,繼母給他買了一部二手打字機,並且對他說,她相信他會成為一位作家。他接受了她的想法,並開始向當地的一家報紙投稿。他了解繼母的熱忱,也很欣賞她的那股熱忱,他親眼看到她用她的熱忱如何改善他們的家庭。

來自繼母的這股力量,激發了他的想象力,激勵了他的創造力,幫助他和無窮智慧發生聯絡,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4

司馬光系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樸,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用。

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於名”。他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糜,極力提倡節儉樸實,並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並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謄於後世。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5

有一個名叫艾倫的孩子,9歲時在祖父的農場時裡開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撿牧場上的牛糞餅。一般的孩子嫌這份活兒髒,都不願做,而艾倫卻幹得好極了。由於他撿牛糞餅表現出色。祖父給了他一個嚮往已久的工作——放牧馬匹。這件事深深影響了小艾倫,使他堅信這樣一則人生信條:手頭的工作無論多麼低賤,只要做好了,就是機會。

長大後,他從每星期掙1美元的肉鋪幫工做起。這份工作雖然低微且工作條件惡劣,但他乾得很出色,因為他一直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信條:做好了,就是機會。

後來,他成為每星期可得50美元的美聯社記者。

再後來,他又成為年薪150多萬美的首度執行官。

教育意義:艾倫的人生信條告訴我們,機會,就在於我們把每件工作做好,不管所做的工作多麼微不足道。積少成多,集腋成裘,那些看似細小低微的工作往往是我們成功的階梯。

適用話題;細節、機會、認真、有句話常掛嘴邊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6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 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儘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哥哥又划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裡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裡塞滿了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佈,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錶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透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7

1592年,誇美紐斯在捷克誕生,他以一生的教育實踐與研究,全面總結了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人文主義教育成果和教育經驗,提出了一套系統的教育理論,開創了班級授課制,帶動了世界範圍內的教育革新,為近、現代教育理論奠定了基礎。

時隔400年,重溫誇美紐斯的故事及其思想,是因今日之學校教育仍在沿用其教育思想,而他顛沛的人生也足以成為一本成長課本。

“兄弟會”的牧師與校長

12歲以前的誇美紐斯是幸福的。他誕生在摩拉維亞南部的一個村落裡,他的父親是“捷克兄弟會”一位受人尊敬的會員,所以他在家庭和公學裡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然而在1604年,12歲的誇美紐斯成了孤兒,被寄養在姨媽家裡。命運的打擊中斷了他在兄弟會初等學校的學習生活。

四年後,16歲的誇美紐斯在“兄弟會”的資助下進入拉丁文法學校學習。畢業後誇美紐斯被“兄弟會”選送到德國的赫爾伯恩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兄弟會選中該校,是因這所大學盛行加爾文派思潮,它和兄弟會的宗教觀點大同小異。大學期間,他在阿爾斯泰德(1588——1638)等進步教授的影響下,系統學習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接觸了新興的自然科學知識,瞭解了宗教改革以來各國的教育發展動向,探討了當時德國著名教育家拉特克和安德累雅等人的教育革新主張,為他後來從事文化教育活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從那時起,誇美紐斯就開始收集資料,準備為祖國同胞編寫一本捷克語詞典和捷克文的百科全書。

1613年,誇美紐斯在歐洲各地旅行,終點為阿姆斯特丹。旅行歸來,即報名進入海德堡大學。這所大學跟赫爾伯恩大學一樣,在宗教思想的傾向方面,與“兄弟會”接近。但他在中途因病輟學,為了恢復健康,不得不易地療養。他從海德堡步行到布拉格,再由布拉格回到故鄉摩拉維亞。

誇美紐斯就這樣用旅行完善他的教育。這些旅行使他對於自然、民生以及各地風俗和語言的各種特點獲得了正確的印象。

1614年,22歲的誇美紐斯成為校長。他從海得堡徒步回國,被“兄弟會”委任為他的母校——普列羅夫拉丁文法學校的校長。他以極大的熱誠獻身於教育事業,開始研究教育改革。在這所學校裡,他在教育革新上作了第一次嘗試,參照克拉克的方法編寫了一本小型的語法指南《簡易語法規則》。

誇美紐斯24歲時,兄弟會推選他擔任了牧師職務。1618年,誇美紐斯被調到波西米亞的一個繁榮的城市富爾涅克城。除了牧師職務外,兼任兄弟會學校校長。

在這個城市裡,誇美紐斯把他的全副精力和注意用在自己的會友身上。除了一般牧師所擔任的慈善事業外,他還關心會友的福利,推行了當時還沒有人知道的養蜂事業。他熱情地教授學生,每到夏天即帶領他們出城,教他們認識和愛好自然。業餘時間則全部用於研究哲學和教育書籍。他特別注意研究西班牙哲學家和教育家路易·維夫斯等人的著作。同時學習繪圖,特別是地圖學。他畫了一幅很好的摩拉維亞地圖,於1627年出版發行,曾經多次再版,在17世紀被廣泛採用。

1618年,這是誇美紐斯一生中最後的平靜,天主教征伐“異教徒”的三十年戰爭爆發了,誇美紐斯開始了流浪。

亡命教育家

1618年,戰火首先燃燒到了捷克,因為它擁有最激進的新教徒。白山一戰,“天主同盟軍”打敗了捷克軍隊,捷克喪失了獨立,新教徒慘遭驅逐、流放,財產被沒收,人民遭屠殺;“兄弟會”倍受迫害。1621年,西班牙僱傭軍攻佔富爾涅克,並放火燒城。誇美紐斯的家產、藏書和所有的論文手稿化為灰燼,他本人倖免於難,帶著幾件僅存的衣服逃出了富爾涅克。當時妻子懷有身孕,只好回到了孃家,跟父母暫居。

禍不單行。1622年初,戰爭帶來瘟疫,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染疫喪生,他再次遭到了沉重的打擊。戰爭奪去了祖國的尊嚴和妻兒的生命,也奪去了他研究教育的美好的時光。

誇美紐斯在這國破家亡的黑暗時代,傷痛祖國的沉淪,憤恨弱肉強食的掠奪戰爭,渴望和平、安寧、光明世界的到來。他以頑強的鬥志,站在鬥爭的第一線,同反動勢力進行了艱苦的鬥爭,成為反封建鬥士。1618年,他發表《致天國書》,以“被壓迫的貧民對上天的控訴”自稱,深刻揭露了種種不平等現象,他對上天控拆道:“不公平的是,那些人(富人)有無數的人世上的財物,而我們卻貧窮困苦,可是我們本來跟他們一樣都是你創造的1他們的糧食囤積滿倉,任憑老鼠齧食,我們卻淪為餓殍……”

1624年,德皇斐迪南二世頒佈了一項法令,把所有新教徒從捷克驅逐出境。誇美紐斯同其他“兄弟會”成員隱居在波希米亞的密林中,繼續從事救國活動,並進行教育研究,教導會員子弟。他們深信良好的教育是復興祖國和改良社會的主要手段。

1625年3月,“兄弟會”在杜布拉維查村舉行元老會,會議決定馬上跟波蘭取得聯絡,要求避難,並推選誇美紐斯為談判代表。為了“兄弟會”和祖國的利益,誇美紐斯冒著被捕的危險,來回奔波,終於達成了有關協議。

1627年,德皇再次下令,以天主教為捷克唯一合法的宗教,市民必須在六個月內公開信奉天主教,否則要被流放國外。因此,1628年2月,誇美紐斯同三萬多戶“兄弟會”家庭告別祖國,遷往波蘭黎撒避難。在離別祖國之際,誇美紐斯的心情極其沉痛,想到多災多難的祖國在異族的統治下痛苦地呻吟,可她的子孫們為了生存和圖強卻要離開她……,此時此刻,他怎麼也壓抑不住對祖國的熾熱感情,他憤然爬上高山,面對可愛的祖國,雙膝跪倒,淚如雨下,用赤子的熱淚滋潤著母親的心田:“祖國啊——母親,再見吧!”

隨後的13年,誇美紐斯棲身於波蘭,這段相對平靜的日子幫助誇美紐斯完成了幾部影響時代的鉅著:《語言學入門》、《大教學論》、《母育學校》、《物理學概論》都完成於這個時期。其中《大教學論》一書奠定了誇美紐斯教育思想的基礎。

1641年,誇美紐斯應邀赴英國建立一所泛智學院,但因英國國內戰爭爆發而未能實現。1650年,他又應邀去匈牙利擔任常年教育顧問,辦起了一所泛智學校。1654年,誇美紐斯再次回到黎撒,繼續從事泛智教育研究。就在此時,三十年戰爭波及到波蘭,波蘭當政者懷疑捷克“兄弟會”支援瑞典人,遂將黎撒城付之一炬,捷克“克弟會”失去了最後的主要避難所。誇美紐斯的住宅、圖書館和他準備了40年之久的《捷克語寶庫》手稿毀於一旦。

也許由於首次駐留阿姆斯特丹有良好印象的原因,那裡商業的繁榮沖淡了戰爭的陰霾,讓流浪者找到一個寧靜而無偏見的棲息之所。晚年的誇美紐斯決定定居於此。1670年11月15日,顛沛流離一生的誇美紐斯帶著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在阿姆斯特丹逝世,終年79歲,遺體葬於阿姆斯特丹附近的拉爾登。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8

曾國藩(1811—1872)是清末湘軍首領。他權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諡稱"文正"。他的兒子可算得上是"正牌子弟"了。然而,兒子曾紀澤和曾紀鴻都沒有變成"衙內"和"大少爺"。曾紀澤詩文書畫俱佳,又以自學通英文,成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紀鴻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學亦取得相當成就。不僅兒子個個成才,孫輩還出了曾廣均這樣的詩人。曾孫輩又出了曾寶蓀、曾約農這樣的教育家和學者。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曾國藩教子有方,"愛之以其道"。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 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在曾國藩的著作中,以教育子女為主要內容的《家書》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從以下《家書》摘錄內容中,可見曾國藩不為子女謀求任何特殊化,教兒女節儉創業,值得後人深思。

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給紀澤兒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與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僱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做矣。京師子弟子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至囑,至囑。"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給紀鴻兒寫信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國藩受封侯爵,紀鴻正赴長沙考試,國藩特別寫信告誡:"爾在外以謙謹二字為主,世家子弟,門第過盛,萬目所屬。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送條子,進身自始,務知自重。"

他對女兒也同樣嚴格。咸豐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兒:"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鑲大緣,過於絢爛。"

他還告訴兒女、家眷:"今家中境地雖漸寬裕,且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恆。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僕婢僱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還要求:"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細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綜觀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們的教子之道,一方面與普通百姓之家的家庭教育內容頗有重合之處,如關於尊敬長輩和立志勤學等,這反映出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普遍的社會性;另一方面,倡導為官儉樸、清正廉明則充分體現出官員的教子特色,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9

讓世人欽佩的是甘地身為總統,卻從不庇護孩子,讓孩子享有特權。二戰開始後,他把兒子全都送上了戰場,並告誡說:“拿出良心來,為美國而戰!”

甘地是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他不僅治國有略,而且教子有方。他的四個兒子在二戰中浴血戰火,連立戰功,之後又都躋身美國政壇。

“對兒子,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甘地的這句話曾在美國人心中產生過不小的震撼,這也是他一貫遵循的教子原則。

甘地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甚至認為孩子在思想上也應該是獨立的。當二戰正愈加激烈時,兒子問他該怎麼辦。他說:“要我告訴你該怎麼做,那你應該首先認清我是一個怎樣的父親。你們的事是你們自己的事,我從不干預。”

甘地還竭力反對孩子依賴父母過寄生的生活。他從不給兒子任何資助,讓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去開闢事業,賺他們該賺的錢。但在錢財的支配上,他絕不讓孩子放任自流。兒子在一次旅行中買了匹好馬,卻沒有了回程的路費,便打電話要求父親幫助。他回答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能賣掉馬,買票回家。從此他懂得了不能無計劃用錢的道理。

教育的名人故事 篇10

物理學家牛頓曾經花了10年時間撰寫光學手稿,在他完成的一天,開心到不得了,走到窗前伸個懶腰,這個時候,剛好他養的貓從臺上跳落地面而撞倒臺上的蠟燭,燒著了那些手稿,10年來的心血化為灰燼。

但是牛頓並沒有放棄,馬上重新,後來又花了差不多5年時間才再次完成光學手稿。

你必須明白,除非你放棄,否則你永遠不會是失敗者!

要知道,變化是生命的本質,在我們對待變化的態度當中,就會反映出我們的心態是否年輕。當我們害怕有改變的時候,可能代表我們失去了一份敢於冒險的拼搏精神。

上的改變提供了新的體驗,任何的改變無論正面的或是負面的都是我們生命的其中一頁,所謂每一處出口正是另一處的入口,例如失業、意外、婚姻關係這些重大的改變,當發生之後,就應該學會正視現實,不要執著在過去的日子裡。

只有面對現實,才可以在新的變化中找到新的機遇,為了這些已經發生了的事實,只是後悔或者埋怨都是於事無補。學會面對變化,就要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每一天都是先往好處想,同時也為壞的變化做好打算。

“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這句話是真的,就要學會怎樣將這些十有八九的事情,變成生活上的調味料,令我們活得更多姿多彩,更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