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教學設計

詩人總是選取對自己來說有獨特感受的景物入詩,才能身詩境緣景明情,這是小編整理的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教學設計,喜歡大家喜歡。

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本課為人教版選修第二單元自主賞析,是選讀課。本詩反映詩人的思想情緒是複雜的,不能簡單歸類。教師要將李白整個的人生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講解清楚,然後由學生探討總結,真正的認識李白,讀懂本詩。背誦是難點,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還要作段落層次劃分指導學生順利完成背誦任務。 為此,特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熟悉詩人當時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3.領會想象奇特和比喻、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體味李白積極浪漫主義風格。

4.繼續培養學生於誦讀中品味聲韻、感受詩趣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鑑賞水平。

教學重點:理解夢境與詩歌主旨的內在聯絡。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二、預習導學

1.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李白是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安世濟民”是他一生的願望。公元472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徵召進京。他興高采烈,認為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時機已經到來。但到了長安,任了個侍御閒職。當時的最高封建統治集團昏庸腐敗,李白不甘趨炎附勢,招致了權貴的讒毀,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把他趕出了長安。天寶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南下準備再遊吳越時寫下這首詩留給友人,藉以排遺內心的悲憤,對世俗權貴的蔑視,對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題

⑴夢遊:說明內容的虛實。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夢的內容。

⑶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不過本詩主要內容並無惜別之感,而是借題發揮,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體知識: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七言古詩簡稱“七古”。“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於格律嚴格的“近體詩”而言。“七言”分兩種,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於變化,也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今天所學的這首詩屬於 “歌行體”。

2.①學生注意正音。

天姥(  )     瀛(   )洲   剡(   )溪     淥(   )水   屐(   )

殷(   )巖泉  慄(   )深林   水澹(   )澹   扉(   )

訇(   )     鸞(    )     覺(    )時之枕蓆

②學生默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煙濤微茫信難求  信:            越人語天姥  語(yǔ),

雲霞明滅或可睹  或:            勢拔五嶽掩赤城  拔:

我欲因之夢吳越  因:            腳著謝公屐  著:(zhuó),

迷花倚石忽已瞑  瞑:            熊咆龍吟殷巖泉  殷:

慄深林兮驚層巔  慄:           驚:

3. 整體感知詩詞,夢,總有個入夢前——夢中——夢醒。我們可以再詳盡些,試用四字綱要來表述其遊程(要求每句綱要中都含一“夢”字):

提示:入夢緣由——(          ) ——(         )——(         )——(         )這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情節線索,我們將其用一條線連綴起來成(山形).

(明確:夢遊歷程→夢中仙境→夢醒時分→醒夢留別)

三、問題引領,知識探究

1.誦讀並分析①段

(1)齊讀①段並思考:既然題為“夢遊天姥”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2.誦讀並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誦讀②段,並思考: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明確:月夜——剡溪清幽白晝——山中壯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樂)

(2)朗讀“洞中仙樂”部分,然後請用散文化的語言進行描繪。

(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慄、驚等。

(明確1:“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殷”“慄”“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

明確2:電閃雷鳴,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門,訇地一聲從中間打開了。仙府的天空浩瀚無邊,看不到盡頭,日月的光輝照耀著金銀砌成的宮闕,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輕 風為駿馬,雲裡的神仙啊接二連三地下來。老虎彈著琴瑟啊鸞鳥駕著車,仙人多得像麻一樣數也數不清,多麼其樂融融的場面啊。)

3.誦讀並分析③段

(1)此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汙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2)作者為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4.藝術特點:

1、想象豐富。透過夢境的描繪,藉助仙界的出現,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詩中所寫的,是夢遊而不是真遊,卻又以現實為基礎。以神奇的夢境與醜惡的現實比,以光明與黑暗比對比。

2、構思新奇。歌頌洞天之美麗,以鞭撻唐王朝的醜惡;為惜別而賦詩,卻寫遊訪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後的戰鬥意志,別開生面。

3、消極因素。流露的“古來萬事東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間”之類的情緒,是清高計程車大夫共有的思想,表現出消極的一面.

5.中心思想:

全詩透過夢遊的描繪,寫出了作者憎惡封建現實,追求自由樂土的理想,表達了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

四、目標檢測

1.選擇背誦: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明顯點題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表現他與唐王朝決裂,體現他傲岸不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確:我欲因之夢吳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下列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描繪的形象的分析中,不當的一項是(  D )

A.主體部分描繪的是夢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詩人運用想象誇張的手法,描繪夢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

C.詩人描繪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託,是與醜惡現實完全對立的

D.詩人描繪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經歷的曲折反映,是現實世界的縮影

3.下列對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思想感情的理解中,恰當的一項是(  D  )

A.表現了“人生無常”的感傷情緒

B.表現了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

C.表現了與東魯諸公分別時的離愁別恨

D.既有“人生無常”的感傷,又有不與權貴同流合汙的思想

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發揮想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2、 引導學生根據詩歌中意象的特點以及情景之間的關係,採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詩歌術語匯入

我們已經學過很多古代詩歌了,那麼什麼是詩歌的形象?什麼叫意象?意境又是什麼呢?

(請學生說說對此的理解,然後教師舉例總結)

形象:指詩人藉以表達思想情感的具體可感的物象或畫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蟲、魚等自然景物。

詩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如:                                          詠雪

唐張打油

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問:這首詩歌中出現了哪些形象?這些形象帶有作者的感情嗎?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下雪後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江山”、“井”、“黃狗”、“白狗”這些都是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觀情感的意象。

意象:“意”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興。“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滲透著詩人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是“意”和“象”的統一。

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是物與我、情與景、形與神、情與理相互交融、相互統一所達到的藝術境界。簡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構成的藝術境界。

如: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問:這首詩中出現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明確:空山、明月、清泉、松、竹、浣女、漁民,這些都是意象。

這些意象有機地構成了一幅明麗的圖畫:山中秋雨過後,一片清新,洗衣女笑語喧譁著回家了,而漁民們則趁著月色打漁去了。這裡既有自然的美景,又有勤勞的山民,多麼清幽寧靜啊!這就是作者所展現的意境。

整首詩表達作者對純樸安靜、放縱山林生活的熱愛。

二、理論指導和例項鑑賞

(一)理論指導

1、什麼叫“置身詩境’呢?請同學們閱讀P22。

明確:置身詩境,就是讀者藉助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審美享受。

2、什麼叫“緣景明情”呢?請同學們繼續P22-23。

“緣景明情”則指在具體閱讀某一篇作品時,根據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間的關係,採取相應的欣賞方法,體會獨特的意境,領悟作者的感情。

三、學習指導

1、為什麼要從意象入手?

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託物言志。這裡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的營構是中國古典詩詞創作的焦點,也是我們學習古典詩詞的重點。 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於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反之,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領會詩歌的主旨,進入詩歌的意境,感知詩人的情感。所以,詩歌的閱讀鑑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

2、什麼是意境?

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先生在《文藝理論教程》作了如下界定:意境是文學藝術作品透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是抒情作品中呈現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中國詩歌、繪畫、書法、戲曲都講究意境。如何能體會意境?置身詩境,聯想想象,緣景明情。試著將意境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出來,細心體會,領會文字細微處的精神。

3、怎樣進行聯想和想象?

詩不象散文那樣直說,以含蓄蘊藉見長,詩有空白,需讀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補,這就必須發揮聯想和相象,藉助已有的閱讀經驗和生活感受,沿著文字通道,進入詩人描繪的意境,從而體會詩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聯想的渠道有“相關”“因果”“相似”“對比”“相近”, 想象,是一種有目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想象是利用我們頭腦倉庫中所儲存的已有的資訊構築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動。當讀《長恨歌》時,為貴妃的命運唏噓,為愛情的挫折惋惜;當讀《湘夫人》時,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動神搖,流連扼腕,和詩句共震,與詩人共鳴,是因為讀者在頭腦中聯想和想像了當時的背景和現實的情景,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自己融了進去而不自知。就象在《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中,林黛玉在梨香院牆角上聽《牡丹亭》:“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如果在讀詩的過程中,能進行聯想和相象,調動個人感受和體驗,把文字作為媒介和通道,還原詩人所處之境,體會詩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種方法,如改寫、仿寫、續寫等,玩味把玩詩句的妙處,鑑賞水平、審美能力、會逐步提高,審美體驗會逐步豐富。 -

五、教師課堂小結:

意境由意象組合構成的,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物象組合成的場景,在整體上耐人尋味的詩歌藝術境界。

你能舉出常見意境嗎?請給出例句。(學生舉例,教師補充)(學生例句略)有雄渾壯麗 、壯闊蒼茫 、蒼涼悲壯 、閒適恬淡、清幽明淨 、明麗清新、 蕭疏悽寂、 安謐美好、幽僻冷寂、 高遠深邃 、淡雅幽遠 、清冷幽靜等,一般都兩兩相對。要準確握意境,我們只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來,滲透高考,讓選修與必修不即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