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教育隨筆:讓學生樂讀善悟

教育隨筆:讓學生樂讀善悟

一、樂讀,是完成閱讀任務的前提

結合教學實踐和《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為讓學生樂讀,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充分地、真正地讀。

聽過特級教師武瓊的《黃河象》一課,在授課前的初讀時,武老師讓全體學生“站起來讀,讀完的坐下”,當學生們陸續坐下後,有一個後來據班主任說是最差的學生站在那裡自己結結巴巴又讀了五分鐘。此時,聽課的老師們有點替武老師急,而武老師並沒顯示出不耐煩,認認真真地聽其讀完坐下,並給予了表揚。那個學生顯得很興奮,從來不回答問題的他一節課發了三次言,最後一次還非常正確?課後,武老師在做講座時說:這個學生知道自己是差生,能勇敢地站著堅持讀完,這本身就是好學和誠實的優秀品質,如果你武斷地讓他坐下,很難想像這個“差生”將來會怎樣。可以這麼說這個學生的信心和發展正是武老師開頭的讓其充分地讀、真正地讀得來的,他注意到老師信任他,鼓勵他,才信心倍增,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去。

我想,每個學生的發展都需要“這個”,老師不要打斷他,不要以講代讀,不要停留在淺層次的、形式的讀上,這樣不僅讀不好,讀不進,使語文教學仍停留在“高耗時,低效率”怪圈裡,所以,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讀,只有讀進去了,才能為真正的完成閱讀教學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讓學生樂讀

文章的思想感情滲透在字裡行間之中,讓學生真正理解,系統領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們的教學目的`。如於永正老師的《小稻秧脫險記》,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再讀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進行“質疑問難”,學生提出“一擁而上”“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團團圍住”等詞 ( 這些還不僅僅是詞語,而是與文章內容密切聯絡 ) ,此時,於老師並沒有簡單地處理 ( 自己解釋或讓其他同學解釋或自查資料解釋 ) ,而是讓學生反覆地讀課文,直到四遍過去,於老師感到時機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學根據讀書時自己理解的意思去和老師一塊做動作,原來明白的此時更深刻地領會了,不明白的也豁然開朗。於老師不費吹灰之力,在“讀進去”“有所悟”的基礎上稍加引導,就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更明白了詞語所在句子在文中表現的情感 ( 雜草的蠻不講理和小稻身陷入危險的無奈 ) 。

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適當指導,使其善悟

我們提倡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透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獨立見解。而教師的作用就要體現在參與、指導、引導、評價上 ,“放手”並非不管不問,教師參與進來,就要指導、引導、疏導,再加上適當的評價,就會成為“讀進”和“悟出”的橋樑。

如在《小稻秧脫險記》一課中,“收”的時候,老師不去直接說怎麼讀,重在讓學生從老師的示範中去感悟、去領會。“放”的時候,經常說這麼一句話:“你覺得應該怎麼讀你就怎麼讀?”一句極普通的話對學生有多麼神奇,他深知“感有萬端之異,言有萬態之殊”,只有讓他按自己的想法讀,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揣摩調整自己的朗讀,使自己的感情流露與文章所蘊涵之情融為一體。

上《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當學生初讀感知之後,我作了示範讀,然後讓學生評價老師讀的怎麼樣。這裡我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可模仿的榜樣 ( 獨特感受並非都正確 ) ,“模仿”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範讀是朗讀指導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這樣一是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具有示範性;二是鞏固、提高學生的認識,讓學生主動進步;三是學生評價後,總想模仿教師,積極性非常高。教師實現了自己要“教”的東西讓學生 “主動學過去”的目的。這實質上就是對學生樂讀善悟的過程指導。

在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的今天,語文教學不容置疑的應承擔一定的任務,“讀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更應該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張揚學生的個性,把素質教育的精髓貫徹到每一個教學細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