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五年級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

五年級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範文

活動背景:

“粽香情濃”包粽子活動源自於一個樸素的理念——我們的文化不能丟。以民族傳統節日為基本載體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動力。可今天,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隨著“洋節”的“入侵”,節日“洋”盛“土”衰的格局悄然隱現,各種洋節日“琳琅滿目”,如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等 ,而我們本土的節日文化內涵正被現代生活不斷“抽空”, 每到端午節,我們除了吃幾個買來的“糯米粽”外,似乎已很難找到其他的方式來慶祝。

由中宣部等聯合發出的《關於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實施意見》中指出:“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傳統節日教育納入學校教學活動之中,推動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進課堂、進教材。”上級要求我們:“要利用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為了弘揚民族傳統節日,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的端午,總會勾起我們兒時過節的溫情回憶。在存續民族文化血脈時,我們的學校能做些什麼?要做些什麼?基於這種認識,我們想到了綜合實踐活動。在端午節來臨之際,根據學生實際,制定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端午節系列活動方案。

根據新課程理念,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一直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操作”、“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認為,生活、實踐是教育的生命線。凡是成功的教育都必須來自生活、實踐並始終與生活、實踐保持密切聯絡。

今年6月6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在端午節我們民間要吃粽子、掛香囊、系長命五彩線、房前屋後掛上象徵祝福的愛蒿、柳枝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我們小學生來開展教育活動,做香囊活動早在四年級就已經開展。這些活動既能鍛鍊和發展我們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也是紀念屈原等先輩的特殊日子,我們也藉此,向屈原進行緬懷,從而使民族精神得已傳承。讓學生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對端午節的認識與瞭解,用節日的傳統文化哺育同學們健康成長。

我們此次活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多的是在表現節日所蘊含的人文價值。我們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向長輩學習包粽子,查詢有關粽子的資料,透過各種形式瞭解“包在粽子裡的`文化”。

活動目的:

1、組織教師、學生、家長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瞭解端午節有關知識,進行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

2、透過包粽子活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知道中國的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對粽子的來歷、種類、習俗、包法等進行調查瞭解,對家鄉民俗文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3、讓學生體驗到包粽子和探究粽子文化的樂趣,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4、加強學校、家庭、社群互動,促進三為一體的共建。培養學生的尊老愛老情。

活動物件:

五年級全體師生、部分學生家長、北郭社群部分領導。

活動主題:

“棕香情濃”(愛國情、尊老情)

活動時間:

5月27日下午

活動準備:

1、各班5月27日中午之前教室按如下要求佈置:

黑板報其中一個欄目為端午節;

每四張課桌拼在一起作為一組,將全班同學分為6組。

2、各組準備以下材料:

一次性檯布、塑膠盆一隻(盛煮熟並浸水的粽葉)、塑膠籃一隻(盛淘好的糯米)、小勺一隻、加料(學生自備赤豆、綠豆、紅棗、花生等)、剪刀。

3、學校提供以下材料:糯米(100斤)、蘆葉(50斤)、繩線。

4、與食堂聯絡,取得食堂的協助配合做好以下事宜:

所有糯米由食堂工人在活動開始前兩小時淘好,平均分成四份,所有的加料也由食堂工人洗好,用水浸泡2-3小時後,混合進糯米中,用食堂的大盆裝好,各班於活動開始前派學生去取。

蘆葉由食堂工人清洗好、煮好、浸在冷水中,平均分成四份,放入食堂的大盆,活動開始前各班派學生去取。

包好的粽子清點好數目,讓各班學生放回盆中,送到食堂,由食堂工人煮熟,再派學生去取回。

活動過程:

1、學習——教師、家長指導學生透過上網、書本查閱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由來,進一步瞭解中國的的民俗文化,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各班為單位,自行操作。後面附錄提供開始的主持詞供參考。)

2、準備——各班以班主任為主,做好活動的準備工作:

收集學生帶的加料、各班把學生分成6組、邀請會包粽子的家長(每組1—2名)。

3、製作——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要求熟悉包粽子所需要的相關原料,熟練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4、品嚐——以班級為單位,將學生包的粽子煮熟,在比賽現場讓在場的老師、同學、家長品嚐、分享。

5、分享——各班派出學生代表送到社群老人家庭,並傳達端午節的問候。每名學生帶回親手包的粽子給家長品嚐。

6、回顧——透過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包粽子比賽,從賽前一直到賽後,同學們肯定有不少感觸,希望大家拿起手中的筆記錄下來。

活動分工:

總策劃:成琳琳

活動負責人:(各班班主任)徐金玉、任紅霞、成琳琳、金鐵梅

後勤負責人:湯慧君

社群派送負責人:季麗萍

活動圖片:季萍、成琳琳

活動報道:季萍、成琳琳

活動反思: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是在本學期的年級計劃之中的,加上去年有了一次做重陽糕的經驗,本次活動是在一種輕鬆、流暢的氛圍中進行的。但是,每次活動都會留下一些不足。

一、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是一個引領者,參與者,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本次活動的過程中,特別是開場時的主持詞,因為事先準備得不夠充分,學生對講的內容不很理解,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也沒有。加上時間忙,學生課前預習不到位,學生的參與度較低。這時,學生對了解本次活動的意義有點被動了。

二、對屈原的愛國熱情講解不夠深入,只用了一個簡單的一首詩,沒有引領學生更深入的走進屈原,瞭解歷史,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還不夠。

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參與活動。在這節課中,講包粽子的過程不很清楚,有一點急於求成,學生也很興奮,沒等講完就開始動手了。來的家長都為爺爺奶奶,講的過程學生不明白,應該老師先示範,講清楚方法和步驟,再讓學生動腦、動手開始包,這樣,效果就會更好一點。

四、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展示,敢於創新。本次活動時間安排較緊,主要考慮到煮粽子的時間較長,還要送到社群困難老人的家裡去。再加上包粽子也帶有一定的技術成分,學生在短時間要學會有點困難,如在之前鋪墊一下效果就不一樣了。

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想:綜合實踐課正在探索中,我們應該找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努力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