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有那些?在閱讀理解中如何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適合重要的,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歡迎閱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1

1、找出前後文中的有關語句,明確詞義。

這是指有些詞義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現在文章裡,只要聯絡前後文加以明確就行了。比如:《馬踏飛燕》中的“構思奇妙”這個詞,只要引導學生讀讀後一句“讓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後腿向後平伸,以表現它在快速奔跑”,學生就把握住詞義了。有時,這種情況還有些變化,比如《將相和》中有“完歸趙”這個詞語,但課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趙國”,那就“完”沒有解釋,其實轉個彎詞語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們引導學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樣的?學生就能歸納出完整的詞義:把和氏璧完整無缺地歸還趙國。

2、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敲揣摩,把握變化。

有些詞在實際使用時,詞義有了變化。對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絡語言環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變化。例如:“他借到一本雜誌,貪婪地讀起來。”“貪婪”的本義是貪得無厭。放到句子裡怎麼也說不通。引導學生想一想句子講了什麼,然後再思考“貪婪”的意思,就能領會這裡的“貪婪”是不知滿足,專心入迷的意思了。

3、藉助前後文決定取捨,選準義項。

有些詞有多種義項,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種解釋,就地“藉助”前後文,把詞義與具體的語言掛上號,要注重讓學生有一個根據查字(詞)典得到了多種義項,然後透過分析比較,對照文章,恰當選擇的思維過程,並注重培養學生把選擇的詞義,放到句子中檢查是否合適的學習習慣。

第一、理清文章的結構.

首先,可以抓住課文的題目,課題往往是最直接體現文章主要內容的。

如看到“擁抱大樹”這個題目,腦海中自然會出現問題:誰擁抱大樹?為什麼要擁抱大樹?怎樣擁抱呢?於是課文的主要脈絡就自然呈現了。

其次,可以嘗試給課文加小標題的方法。這也是給課文分段的一種變化形式,但相比較之下學生的興趣會比較濃厚。

如《獵人海力布》一課,課文內容比較長,學生一時無法理清,可以讓學生嘗試加小標題,學生出現幾種回答:分成兩部分“救龍女、得寶石”和“救相親,變石頭”;

分成四部分,將以上的兩部分分別再分開;也有學生分成三部分,將“救龍女,得寶石”分開……在大家相互的討論中,學生對事情的發展過程就清晰地掌握了。

第三,找當然,對於課文結構的掌握,都是基於讀懂課文的基礎之上,學生要藉助工具書等方法,將課文讀懂,才能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總起句、過渡句、總結句等。

這類句子能很好地告訴我們課文的主要內容,如《音樂之都維也納》,文章開始就以總起句告訴我們“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接下來以“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以及“在維也納,歌劇院、音樂廳星羅棋佈,其中以創建於1869年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為著名”,文章的結構自然就清晰了。

第三、句子的理解。

文中總會有些重點的句子,怎樣在全文中找到這類句子,有時需要教師的 引導,才能找到這類句子,

如《看不見的愛》一課,學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寫了母親對孩子的愛,從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學生自然會主動地到文中尋找描寫母愛的動作、語言的句子,並從這些句子中來感悟母愛。理解句子還可以找一些有修辭手法的句子,修辭的句子,學生能透過理解其修辭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透過變式比較來理解句子。對一些描寫比較生動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給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較,讓學生感受原句的魅力。

第四、對詞的理解。

對詞的理解,應當是以上方面的基礎。但是很多詞的理解不是簡單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義的,應當聯絡句子的理解一同進行。一些重點詞語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點句子的同時進行的。

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2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研究得比較多;對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形式研究得比較少。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中一種失衡。只講內容,不講形式或講得極少,是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十分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內容和形式本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

基本範疇都是成對出現的,這種對偶性,是唯物辯證法基本範疇的突出特點。如,原因和結果、內容和形式等。範疇之間的這種對偶關係,構成了基本範疇“實體”,使兩個範疇之間所具有的對立面的統一關係形式化了。進而,使它們成為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

現實事物都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體,內容和形式是反映客觀事物內在要素與外在表現方式之間相互關係的範疇。

人們通常對內容下的定義是構成事物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或者說是指事物的本質,是事物存在的基礎。形式是指事物內在諸要素的結構或表現形態,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比如語言的內容是意義,形式是語音和文字,語義和語音或文字的結合,構成了語言。在內容和形式的關係中,內容決定形式,內容居於決定地位,形式必須適合內容。形式雖然受制於內容,但對內容有反作用,形式和內容不相適應,就會對內容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

二、內容和形式又是構成文章的兩個基本因素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它的內容和形式,文章自然也不例外。文章的內容就是構成文章的各種內在要素的總和。這些內在的要素包括題材、主題、人物、環境、情節、事件等。具體講,文章的內容是指作者所描寫的,並滲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觀社會生活,它既包括了客觀因素,又包括了主觀因素,主客觀因素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文章的豐富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的有機統一。ノ惱碌哪諶薟荒芄鋁⒌卮嬖冢它必須要與相應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才能表現出來。所以,文章的形式就是文章內容的顯現。具體說,就是文章的組織結構和表現手段。這一點,從作者的'寫作過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作者寫作的第一步,要確定內容。內容的確定要透過素材的積累,題材的選擇,主題的提煉,人物的孕育等才有可能實現。第二步,要固定體裁。有了一定的內容,還要用一定的體裁將其固定下來。第三步,組織內容。比如層次結構的安排,主、詳略的考慮,開頭、過渡、結尾、展開、高潮等的設計。最後還要根據內容確定語言的調,一字一句推敲語言。以期用恰當的語言把內容具體地描寫出來。由此可見,離開了一定的體裁,層次結構和語言等形式因素,文章的內容就無法顯現。

其實,文章的內容和形式,僅能在理論上把它們加以區分,而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根本無法割裂,要想把形式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內容;反過來,要想把內容從形式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了形式。在具體的文章中,內容和形式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三、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理解課文形式的統一

在這裡講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的問題,就是因為這個問題和語文教學、特別是和閱讀教學的關係太密切了。閱讀教學無非是透過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和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這裡強調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就是想說明,閱讀教學應該是指導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的統一。因為在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對內容和形式的理解,確實存在著比例失調的問題。強調一方,偏廢一方,實際上都是不完整的閱讀教學。

小學生的閱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閱讀。學習閱讀,顯然和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有所不同,更不同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閱讀。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其主要目的在於理解內容,是以理解為核心的認知活動。一般地來說,讀者只要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就可以了。比如學生閱讀數學、化學、歷史等教科書,只要求理解課文的內容,至於課文的形式則不必過問。學習語文的閱讀就不同了。學生透過閱讀課文,不僅要理解課文寫了什麼,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首先感知的是語言文字,然後由詞到句,由句到篇,形成意義上的聯絡,但是,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任務,還擔負著指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任務。因此,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閱讀全過程的一半,只是“知其然”的過程。學生在經歷了這一過程後,還要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對文章做進一步的閱讀,即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組織材料的,是怎樣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這樣的過程是由思想到語言,由內容到形式、由內部到外部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前面“知其然”即理解文章寫了什麼的過程發展而來“知其所以然”的過程,即瞭解作者是怎樣寫和為什麼這樣寫的過程。簡言之,即瞭解文章的表現形式。這樣學生不斷地從作者寫作思路的“原型”得到啟發,從而學到運用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方法。

因此,可以這樣講,語文閱讀教學,如果只侷限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學,最多隻能說完成了教學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內容和形式有機統一結合起來,才能說是完成了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由語文教學的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否則就不是語文的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