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

語文是小學教學的關鍵內容,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範文一:小學語文教學賞識教育運用

摘要:新課程標準的頒佈,推進素質教育的程序。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包括“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語文教學運用賞識教育,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表達自己,展示自己,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敢於表現自己,尊重學生不同的人生體驗和情感追求。指導學生寫作,注意作文題目的選擇,讓學生放開手腳,盡情書寫真正的自己;寫作講評,對學生的真摯的情感及真實的體驗一定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褒獎。創造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鼓勵學生參與,搭建了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特長,表達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賞識教育;運用;小學語文教學;基本策略

1搭建平臺,讓學生樹立自信心

兒童的自信心影響著現在以及未來的學習生活,缺少自信心的人,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束縛著自己的行為,制約著自己束的思維,導致學習有始無終。小學階段恰是學生樹立自信心的最佳時期,一定善於把握這一教育的契機,搭建平臺,讓學生在賞識中樹立自信心。

1.1課堂入手,營造被賞識的環境: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生活的主要場所,從課堂入手,營造一個被賞識的氛圍。讓學生在受到賞識,樹立起自信心。講述知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學生說的結結巴巴,教師也要給予肯定的讚揚,幫助學生自信心。講述《小珊迪》後,學生自己談的感受,假設是慈善機構人員,怎樣講述小珊迪催人淚下的故事,讓世人知道,感懷小珊迪身世,給與關心與援助。小學生議論紛紛,七嘴八舌,雖然不能說的一步到位,但是他們理解了課文,有感情的進行敘述,多一次鍛鍊自我的機會,說的有理有據的,一一給予肯定和點評。識字教學,讓學生當“小老師”,由他們領讀,為同學改正錯別字等,這些做法都為學生創設了被賞識的環境,學生全方位地受到賞識,潛移默化中培養了自信心。

1.2課外作業著手,享受成功的滋味: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微的環節,都要尋找學生的閃光點,給與適當的表揚,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品嚐成功的快樂,後進生尤為重要。一次學生作業抽查時,教師意外發現一學生作業非常工整,書寫極為認真,和這位學生以前的相比,進步大極了,教師在全班學生面前不失時機表揚她,把他的作業展示在給全班學生。此之後,這位學生每一科的每次作業都是非常認真、工整的完成,讓老師耳目一新,讓同學刮目相看,大豎拇指。在被賞識中學生找回了自信,找到了閃光點,品嚐了成功的滋味。

2最佳化課堂教學,大膽探索與創新

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根據語學科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堂這一有利的環境,踐行新課標精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啟發式和討論式互相結合,在賞識中讓學生質疑問難,激勵學生求異思維,拓展豐富想象空間,探索中有所創新。

2.1讓學生在賞識中完善自己:小學語文教學引導為主,讓學生探索,在賞識中自己主動解決問題。講述《奇怪的大石頭》時,多媒體課件演示一塊大石頭,書寫課題,鼓勵質疑發問,有個學生問:“石頭有到底有多大?多大?”另一學生問:“‘石頭奇怪在哪裡呢?”還有的問:“如此大的石頭是哪裡來的?”教師抓住時機,進行表揚:“很好!同學們都動腦了,提出了這些讓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下面,誰能在閱讀課文中,自己找出相應的答案。”學生受到老師表揚後,情緒高漲,積極性極高,紛紛自主解決問題。這樣,教師略加引導,學生們的腦子裡拼發出無窮無盡的觀點,訓練了學生求知探索、質疑問難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2.2讓學生在賞識中昇華自己: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限於沉悶的、死板的閱讀與解解答後問題,必須拋棄這一舊框框,在沉悶中尋找樂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思考問題,找出不同的解答方法,發展求異思維。講述《蜜蜂》一課,讓學生感悟法布林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課文結束之前提出問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記憶力,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這種無法解釋的本能是什麼?除了這種試驗方法,你還有其他方法呢?講述《聽聽,秋的聲音》,除了課文中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聲音?學生脫口而出什麼“動物聲音”、“花兒的聲音”、“雲朵的聲音”、“小草的聲音”等。教師肯定了他們的創新,因勢利導,讓他們把自己的感想寫下來。因此,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在樂趣中思考,在賞識中思考,探索、創新,培養學生素質。

3賞識學習方式與勞動成果,體驗成功

3.1賞識學生互動探究方式,體會成就感:以學生為本,教師引導,讓學生探索,合作交流互動,在賞識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講述《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一課,課件演示一隻迷茫的波斯貓,讓學生找出相關的段落,閱讀體會,質疑提問。有個學生問:“波斯貓怎麼那麼迷茫呢?”另一位學生問:“什麼原因讓它這樣呢?”還有的問:“波斯貓的生活很好啊,怎麼能不快樂呢?”教師進行表揚:“很好!同學們動腦筋,提出了令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自讀課文,找出相應的答案,小組之間討論交流。”學生們受到表揚,興致勃勃,開始合作自主學習。體驗了學習語文時的成功與喜悅。

3.2賞識學生的勞動成果,體驗成就感:成功能增加滿足的感覺,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賞識學生的勞動成果,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注意挖掘學生作業的優點,及時表揚,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滋味,促進學生的學習。講述《中國傳統文化》,小組合作學習,課後尋找合適資料,共同討論、研究,小組交流,最後展示,寫下自己的體會。將學生的合作成果貼於學習園地,受到表揚的為自己出了一份力而感到驕傲。

參考文獻

[1]謝夢雪.論賞識教育的意義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D].陝西師範大學,2013

[2]申寅子.小學語文課堂上的賞識教育[D].東北師範大學,2011

[3]王春豔.小學語文課堂表揚性言語評價行為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2

關於小學語文教學的論文範文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資訊素養培養

摘要:語文資訊的積累是一個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機械地抄寫和背誦。學生在積累資訊的同時,已經過理解、感悟、鑑別和內化。新資訊更適合於學生自我的思想表達,更適合於創新意識的萌發。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素養培養

美國著名課程專家希爾斯教授認為,學生們從學校獲得的東西是人們具有的共同的“背景資訊”。這些“背景資訊”幫助人們擁有普遍的經驗,是賦於生活以意義的人類存在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學生在語文教育中要獲得的最基本的東西。有沒有獲取資訊的意識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前提。

一、從課堂獲取和積累資訊

採用多媒體教學,是學生獲取資訊的又一方式。對於教材中較難理解的部分,在經過討論仍不能解決的,運用各種聲音、圖象資料變抽象為直觀,化繁為簡,學生便於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同時還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資訊量,把語文學習同其他學科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喚起學生積累資訊的意識。記好課堂筆記。語文教學不同於其他學科的學習特點就在於,課堂教學資訊量大,涉及的內容廣泛。僅有一個聰明的頭腦,總是難以應付這紛雜的資訊。所以應當鼓勵學生記課堂筆記。筆記中可以記錄與該節課學習相關的所有內容,包括各學科知識或漫畫之類的東西。筆記的格式不必統一,那是學生記錄、積累資訊的符號,學生個人能看得懂就行,如同記者採寫過程中的記錄符號。課堂上某種原因而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在筆記中一目瞭然。

二、從課外閱讀中積累資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量的新思想、新觀念、新資訊不斷地湧現,而課外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加學生的資訊量。他可以用或長或短的時間去閱讀,可以或深或淺地去思考,可以或多或少地去積累。越是寬鬆的環境,越有利於學生的閱讀和積累。當然,教師對學生適合讀哪些書,怎樣進行閱讀,如何在文海中搜集自己所需的資訊,還是有必要加以指導的。根據需要查詢資料。教師在課前或課後佈置學生閱讀,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所需的是哪一方面的資訊,從哪種資料中可以找得到,該資訊對其當前的需求有何意義。學生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是在報紙上、雜誌上或者到圖書館、到網路去查閱等,從而降低學生閱讀的盲目性。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瀏覽、默讀、跳讀,邊讀邊想、邊讀邊記、製作資料卡等,都是讀書的好習慣。小學生的年齡小,其閱讀活動自然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和點撥。良好的閱讀習慣既有利於提高閱讀的效率,又有利於學生的成長。這就是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結合。

三、到生活中去搜集資訊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而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生活,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獲取語文資訊,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適時地組織一些語文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如演講會、課本劇、小徵文、小辯論;消滅不規範字、城市用水調查、城市大規劃等,都能有效地、最大範圍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他們為了使自己的成績超越大夥兒,就會不遺餘力地去查閱資料,走訪專家或者反覆地斟酌。只要是學生主動、樂於進行的活動,他們的印象就遠遠超過任何一個人的說教。利用現代媒體和參觀遊覽活動來積累資訊,似乎比語文活動的效果更好些。因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電視、VCD、網際網路等已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自由的家庭生活環境不是比要受到種種紀律約束的學校活動更有表現和選擇的空間嗎?美麗的自然環境還能把蒐集資訊、陶冶情操、保護環境等功能集於一身,這或許是新課標把它們也列為語文課程資源的所在吧!

四、資訊的處理和利用

資訊素養不僅僅是資訊獲取和積累,而且包括獨立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以及在資訊社會中合理生活學習的責任,對資訊進行整理、交流和應用的能力。資訊素養的核心是資訊加工能力,它是新時代的學習能力中至關重要的能力。獲取資訊是手段,不是目的。處理資訊的目的在於綜合利用各種資訊,在分析處理各種相關資訊的基礎上,圍繞某一問題的解決、創造新的資訊。

(一)資訊的整理和加工

整理的關鍵是分類。要指導學生對於自己蒐集、積累的資料進行科學的分類。如:把語文知識按優美詞句、作家作品、生活常識等進行歸類,把文字資料按自然、科學,人物、環境、記事等歸類。把記憶中的音像資料進行資料夾式的整理等。資訊的整理不能靠一時半會的工夫,教師應當把它納入到日常教學管理中去,經常地指導、幫助,使學生逐步學會獨立整理。寫讀書筆記是進行資訊加工最基本的一種方法,這裡包括寫讀後感、觀後感、遊記等。學生可以把閱讀或各種活動中收集到的資訊進行重新整理,並加人個人的感情、觀點,對原資訊採取批判性的吸收,使其更具個性。

(二)資訊的交流和利用

1.利用資訊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在語文學習中,隨著學生資訊佔有量的增加,必然會對所佔有的資訊進行一些思考,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進行研究,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達到培養學生研究能力的目的。比如學習方法的研究、專題調查報告的設計等。

2.利用資訊資料,進行創造性寫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語文資訊的積累是一個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機械地抄寫和背誦。學生在積累資訊的同時,已經過理解、感悟、鑑別和內化。新資訊更適合於學生自我的思想表達,更適合於創新意識的萌發。因此資訊量的增大,非但沒有增加其課業負擔,反而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增加了獲取新知和能力的樂趣。總之,提高了人的資訊素養就培養了人的獨立自主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具有追求新資訊、運用新資訊的意識和能力,善於運用科學的方法,從瞬息萬變的事物中捕捉資訊,從易被人忽視的現象中引申、創造新資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