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常識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才能得到很好地提高。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小養成,習慣好壞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家長們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才就必須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持之以恆。小編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認真預習的習慣

很多同學只重視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後完成作業,而忽視課前預習,有的同學根本沒有預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時間,而是因為沒有認識到期預習的重要性。那麼預習有什麼樣好處呢?課前預習也是學習的重要環節,預習可以掃除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提高聽課效果;還能夠複習、鞏固已學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能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減少對老師的依賴,增強獨立性;預習可以加強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在預習時,要做到:瞭解教材的大概內容與前面已學的知識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課內容與前面已學知識的聯絡,找出所需的舊知識,並補習此時的知識;找出本課的難點和重點(作為聽課的重點);對重點問題和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用筆劃或記入預習筆記。

2.專心聽課的習慣

如果課前沒有一個“必須當堂掌握”的決心,會直接影響到聽講的效果,如果在每節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必須當堂掌握”,那麼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上課聽不懂沒有關係,反正有書,課下可以看書。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聽課障礙,就不想聽了,結果浪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這大概正是一部分學生學習負擔的重要原因。集中注意力聽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過程的動力特徵。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動在每一瞬間都能有選擇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腦中獲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為注意擁有指向性和集中性兩個重要的特徵,所以,注意具有選擇、保持以及對活動的調節和監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問題的線索。上課聽講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師在講課時運用的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師學習如何科學地思考問題,以便使自己思維能力的發展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使知識的領會進入更高階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沒有注意,只是沒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當前的學習任務上,心不在焉,必定“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3.及時複習的習慣

我們為什麼要複習呢?因為我們記憶效果沒有那麼好,不可能過目不忘,所以需要重複、增強記憶。那麼我們就需要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和記憶的能力。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聲現象,形成眼腦直映,結合記憶訓練,用以提高學習效率。快速閱讀及記憶的能力是需要訓練的,大家可以去練習 精英特速讀記憶 ,掌握快速閱讀和記憶,讓自己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及時複習的優點在於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後發生的急速遺忘。根據遺忘曲線,識記後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後逐漸緩慢下來。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複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複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習之後很久才去複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就等於重新學習。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就是說,複習過去的知識能得到很多新的收穫。這個“新”主要指的是知識達到了系統化的水平,達到了融會貫通的新水平。

首先,知識的系統化,是指對知識的掌握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從整體、全域性或聯絡中去掌握具體的概念和原理,使所學的概念和原理回到知識系統中的應用位置上去。其次,知識的系統化,能把多而雜的知識變得少而精,從而完成書本知識由“厚”到“薄”的轉化過程。系統化的知識,容量大,既好記又好用。最後,系統化的知識有利於記憶。道理很簡單,孤立的事物容易忘記,而聯絡著的事物就不容易忘記。想搞好知識的系統化,一要靠平時把概念和原理學好,為建造“知識大廈”備好料;二要肯于堅持艱苦的思考。思想懶漢,逃避艱苦思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好知識的;三要學會科學地思維。

4.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明確做作業是為了及時檢查學習的效果,經過預習、上課、課後複習,知識究竟有沒有領會,有沒有記住,記到什麼程度,知識能否應用,應用的能力有多強,這些學習效果問題,單憑自我感受是不準確的。真正懂沒懂,記住沒記住,會不會應用,要在做作業時透過對知識的應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做作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實際上,不少學生正是透過做作業,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區別開來,對事物之間的關係瞭解得更清楚,公式的變換更靈活。可以說做作業促進了知識的“消化”過程,使知識的掌握進入到應用的高階階段。做作業可以提高思維能力;面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就會引起積極的思考,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使新學的知識得到了應用,面且得到了“思維的鍛鍊”,使思維能力在解答作業問題的'過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業可以為複習積累資料;作業題一般都是經過精選的,有很強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過的習題也不應一扔了事,而應當定期進行分類整理,作為複習時的參考資料。

5.練後反思的習慣

在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過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充套件、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1)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2)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3)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4)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5)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6.積極應考的習慣

從學生的角度講,考試的結果直接關係到對自己的評價,也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從學校的角度講,老師為了檢查教和學的近期效果,以便對教學進行及時的調整,為了推動學生的系統複習,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也把考試作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學校在考試複習前進行動員,考試時講考場要求,設定考場, 安排監考老師等等,形成了一定的緊張氣氛。為什麼有的同學在考試時考不出應有的水平呢?這涉及到臨考準備、臨考發揮、考後分析等一系列問題,其中決定性的因素一般有三個:一個是學習因素,即知識能力的水平;一個是心理因素,即情緒、意志等狀況;一個是方法因素,即會不會應考的問題。應該如何應考呢?首先,對參加考試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不要給自己再施加壓力。臨考前,不要去想考試成敗將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尤其不誇大考試成敗的影響,要想好萬一考不好的“對策”,對自己的期望要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外來的壓力。其次,考試前要休息好。臨考前要減輕學習負擔,要保證充分的睡眠,要適當進行代體活動,要保證身體鍵康。再次,在考試過程中,注意答卷順序,按先易後難的答卷法,審題要認真,想不起來,先放一放,做好後要仔細檢查, 更正錯誤。

7.閱讀自學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閱讀有障礙的朋友:閱讀速度慢、閱讀理解差、閱讀效率低下等,一定要去練習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透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8.觀察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透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9.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蜂蜜。

10.總結歸納的習慣

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生活有規律

按時作息,講究衛生,衛生習慣不好,直接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要常洗手,早晚刷牙,同時還要注意對孩子進行講好公共衛生的教育,讓孩子養成不隨手扔垃圾的習慣。

家長要儘量保持孩子的生活起居在所有時間裡的一致性。長期做下來,孩子自己也能學會獨立按一貫的生活規律來制定合適的作息時間表。一旦孩子習慣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那麼時間觀念就已內化成他自己的一種寶貴素質,自我意識的控制力與意志力就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應該有意識的從小鍛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一些小件的衣物鍛鍊由孩子自己去洗。要孩子做家務的目的,並非僅是要把繁瑣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廚房整潔的重要性,比不上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辦事能力,因為這些都是健康人格的基礎。做家務也可幫孩子瞭解人必須合作和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當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養成主動做一些家務勞動的生活習慣時,孩子的獨力意識與自我責任感就已增強了很多。

三、學會節儉

孩子花錢大手大腳,開運動會、去春遊拿10元、20元還嫌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家長沒有注意對孩子節儉這一習慣的培養,甚至有的家長認為讓孩子節儉是寒酸的表現。其實想一想一個從小不知道節儉的孩子,長大了又怎麼會節儉呢?要培養孩子節儉的習慣,第一要定量給孩子零花錢,讓孩子自己去支配這些錢,如果提前花完,不補,不預支,讓孩子學會節制、學會理財。家長引領孩子不同他人攀比,當然,家長首先不能進行攀比。可以嘗試讓孩子利用假期去品嚐一下賺錢的艱辛,這樣他就不會亂花錢了。

四、上網要有度

家長要在看電視、上網上以身作則,少看電視多讀書,用行動產生說服力,這樣的糾正效果會更好。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但要正面引導孩子玩那些益智的、健康的遊戲,這樣來避免孩子去玩那些充滿暴力與色情的遊戲。同時要多培養孩子的多種興趣愛好,這樣孩子就不會把注意力只放在玩遊戲上了。在孩子玩遊戲之前,要與孩子一起制定玩遊戲的規則,切不可因孩子一時表現好了,家長一高興,就可以允許他上網或超時上網,這樣是把上網玩當成獎品了,他們對遊戲的興趣也就被刺激得更濃了。對於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長要多一點耐心,要慢慢指導孩子在玩遊戲中自己學會控制,最好不要與孩子形成管制與被管制的關係,要讓孩子養成自我控制的好習慣。

五、待人有禮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或聽到,有的孩子客人來了不知道問候,甚至還有的孩子滿嘴髒話,而家長往往以我這孩子真不懂事就輕描淡寫的過去了。要知道文明禮貌是一個人有教養的表現,在一個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勇敢就會成為粗暴,學識就會成為迂腐,機智就會成為狡猾,質樸就會成為粗魯,寬厚就會成為諂媚。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大了就知理了,因為當他養成習慣之後,他就不覺得這是一件錯事了,更不會去改正。要讓孩子穿衣整潔,並養成愛護衣服的習慣。

教育孩子到別人家去時先敲門,不亂動他人的物品;在家接待客人時,學會讓坐、請茶、送客,且不影響大人之間的交談;到公共場所要愛護環境衛生,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尊敬老人、師長等。

六、養成讀書好習慣

閱讀要從孩子感興趣的東西入手,可以是一些帶圖的故事,可以是孩子喜歡的電視劇的劇本。等孩子喜歡上讀書之後再去讀一些大部頭的書。家長也可以陪著孩子讀,在陪讀一階段之後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去讀。

當孩子做功課磨蹭時先不要催他寫,而是由著他,並記下他的用時,然後與他一起分析做這些功課到底需要多少時間,這多用的時間他可以做多少他感興趣的事,這樣少用時,快寫會讓他體會到多少快樂!這樣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磨蹭將會使自己失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的機會,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他就會自覺的提高自己的效率,久而久之就實現了孩子自己學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