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談談在文化語意下文學翻譯的問題

談談在文化語意下文學翻譯的問題

隨著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的日益頻繁,全球化已經成為時代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並且以越來越迅猛的態勢席捲著各個領域。文化全球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新趨勢已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

文化全球化是包容了世界上各國文化的多元文化組合,是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在經濟、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學翻譯仍然是世界人民相互理解與溝通、消融偏見和隔閡、瞭解異國文化和異域風情、共享精神盛宴的最佳平臺之一。在全球化這樣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大眾文化日益趨同,而文化本土化又使得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繼續存在,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學翻譯發展的態勢和格局的新變化,譯者在文學翻譯實踐中需要遵循什麼樣的策略呢?

一、文學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

文學翻譯不是簡單的文字間語言層面的語符轉換,而是一種藝術創造,再現源文的藝術之美,是用恰如其分的譯文語言展示源文字的藝術意境,它可以幫助一部文學作品成為國際性和世界性意義的不朽之作。也就是說,作為原作的闡釋者和創造性再現者的譯者要在充分理解源文字的藝術審美構成的前提下,運用各種語言手段來重構原作的思想和意蘊,使讀者在欣賞作品時獲得審美愉悅。這實際上,也要求譯作成為與原作同樣的藝術品,使譯語讀者讀譯文的體會和感受與作者寫作時的體會和感受達到近似或酷似的程度。文學翻譯較為常用的策略主要是“歸化法”(domesti-catingmethod)和“異化法”(foreignizingmethod)。“歸化”翻譯以譯入語文化為導向,採取譯入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和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意蘊,以便於本土特定的讀者易於理解。

“歸化”派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達(EugeneA.Nida),他認為成功的翻譯是要使譯入語讀者產生原作者預期的反應。而歸化翻譯對源語文化中的“異質成分”進行處理,為譯入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提供了更加寬廣的空間。“異化”翻譯則靠近作者,以源語文化為導向,採取相應於作者所使用的源語表達方式來轉達原文的內容,在語言結構、修辭方式等方面儘量存異,讓翻譯成為一種異質性的話語實踐,讓讀者更能透過譯文了解他國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認識異國他鄉。

美籍義大利翻譯家韋努蒂(LawrenceVenuti)是異化譯法的代表人物,他認為異化法能保留源語的文化色彩,使讀者體驗原汁原味的異域文化。歸化翻譯法強調譯文的交際功能,主張以譯入語自身地道流暢的表達和相應的文化因子進行翻譯,儘量減少譯語讀者的陌生感,讓讀者不感覺生硬、彆扭;異化翻譯法推崇文化交流,堅持透明和流暢的翻譯效果,主張直譯原文中獨特的異域文化內容,讓譯入語讀者理解和接受源語文化,感受異域文化的風味和語言的魅力。比如:“u-shapedmagnet”歸化法譯作“馬蹄形磁鐵”;異化法可譯為“U形磁鐵”。在翻譯中,究竟採用偏向歸化還是異化的策略,一直是文學翻譯研究的焦點之一。

實際上,歸化譯法和異化譯法各有優劣。歸化譯法透明流暢,通俗易懂,消解了跨文化衝突;異化譯法則具有“異國情調”,有利於各民族間瞭解與認識的加深,促進各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推進文化交流。在文化全球化語境下,譯者除了要向本國讀者介紹異域文化外,還要向國外介紹本國文化和文學,讓本國文化在全球化時代保持固有的文化身份和特性。翻譯策略的選取受到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審美情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要根據具體的語境、文字型別、翻譯動機和目的、譯入語的包容度、讀者接受程度等進行取捨。

二、文化融合中語言文化的互相滲透

語言是既相對穩定,又不斷地動態發展的。不同語言間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會在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互動中吸收和相容他國語言文化的某些因素。在相互碰撞、交流的過程中,不同語言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因此,全球化在文化的層面上不僅帶來了文化的趨同性,而且也帶來了文化的多元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處於開放和互動的世界文化網路中,各民族文化在衝突與融合、交流與互動中發展創新,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用語相互滲透,出現趨同化、國際化的趨勢。文學翻譯實現了語言間的互補,促進了語言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漢語中一些標點符號、詞彙和表達法就直接來自外語,豐富了漢語詞彙及其表現力。比如:“蜜月”、“丁克”、“巴士”、“卡拉OK”、“一石二鳥”、“武裝到牙齒”“、伸出橄欖枝”等事物和表達都是透過翻譯引進到漢語中的,都深深地烙上了英語滲透的印跡。而具有中國特色的“餃子”“、功夫”“、美猴王”、“春節”、“孔子”、“獨生子女政策”、“釘子戶”等,進入英語文化便成了“jiaozi”、“kongfu”、“monkeyking”、“springfestival”、“Confucius”、“one-childpol-icy”“、dingzihu”,這些中國物象特有的詞語早已出現在英美報刊媒體中,逐漸被西方人接受。文學翻譯是一種語言轉移,也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同時,又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語言受文化影響,記錄和反映文化。基於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係,在文學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隨時隨地把文化因素納入考慮的範疇,應有足夠的文化差異意識,以避免誤譯。不同語言間,有時雖然字面意思相近,卻存在本源上的不同,逐字翻譯會導致歧義的產生。如:“greenhand”就不能譯為“綠手”,應為“新手”;“goDutch”不能譯為“去荷蘭”,應譯為“AA制”。譯文中適當移植原作中的語言文化因素、適度體現洋味是必要的,能增加作品文學語言的陌生化色彩,呈現出一種美的藝術享受,使讀者領略到使人耳目一新的`外來文化。

不過,西方國家文學作品中有一些含有獨特含義的典故和習語,翻譯的時候就不能簡單地保持原文的特色,否則會讓讀者讀後感到一頭霧水,難以達到審美效果。如:原文:“Warehisgift,thatisaGreekgift!”譯文:“小心他的禮物,那是一個希臘人的禮物!”“希臘人的禮物”是一個蘊含文學背景的典故,說的是希臘人故意留給敵軍的藏有埋伏的木馬。此處加註處理或譯成“不懷好意的禮物”更為妥當。

三、當今我國文學翻譯應以異化為主導

文學翻譯除了傳達原作的故事情節外,還要傳達原作的藝術意境,它是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產生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帶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差異。在文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讀者逐漸地培育出了對待外來文化的豁達、包容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開放心理,能充分理解和尊重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會主動地理解異域文化,進而擴大自己的眼界、豐富閱讀經驗、充實和更新自己的文化內容。

歸化譯法常常使讀者失去了解源語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異質性的機會。因而,譯者不應僅滿足於傳達原文的意義,而應儘量忠實地再現原文的藝術魅力,表現出原文的“異域風情”,讓作者接近的異化翻譯法成為文化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要求。首先,應儘量傳達原作的異域文化特色。在文學翻譯這一富有創造性的再創作中,對於源文字和譯入語語言的根本性差異,翻譯過程中必須作些變動;對於源文中呈現作者創作風格和特有的文化因素的地方,譯文中應儘可能保留和再現;對於源文中讓譯入語讀者理解困難或可能引起誤解的典故等,我們可以作一些註釋或補譯。

在譯文中頻繁地使用耳熟能詳的具有濃郁中國文化特色和文化指向性的成語、習語和四字格,甚至一些帶有歷史文化積澱的表達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雖然,帶有濃厚中國文化色彩的成語、習語和四字格在譯文中的恰當使用會令文章生輝,但絕不可以刻意多用;否則,很可能同源文的意義與語言特色不符,還可能會誤導讀者,使讀者產生與譯入語文化有關的聯想,造成“文化失真”,妨礙讀者對異域文化的接收。如:文:“Peoplewholiveinglasshousehavenorighttothrowstones.But,Ineverknewthatmyhousewasaglassonuntilyoupointeditout.”譯文:“五十步不要笑一百步。不過,你沒指點我以前,我還不知道自己也這麼糟。”上例中劃線部分的意思是身處困境的人要提防自己的言行。而譯文中“五十步笑一百步”出於具有中國特色的典故,比喻自己同別人一樣有著同樣的缺點或者錯誤,雖然程度是輕一點,但做人應有自知之明,不要隨意譏笑他人。顯然,此處成語使用不恰當,不僅文化錯位,而且意思傳達不準確。其次,儘量傳達原作的異語語言形式。在文學翻譯過程中,對文學作品中語言習慣、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個性因素,要用直觀體驗和審美感受的方式加以琢磨和體會,並在譯文中儘量加以保留和再現,必要時可以使註釋、增補、回譯、替代等翻譯技巧,不宜用本土文化色彩的因素取代。對於原文中的形象語言和修辭手段,譯者可以不受目標語言和文字習慣的限制,將其保留並移植到譯文中。

這樣,既能使目的語讀者充分體會源語的文化風格,獲得別樣的閱讀體驗,又可以增添文采,給本族語帶來新的表達法。如:原文:“Unlessyou’veanaceupyoursleeve,wearedished.”譯文:“除非你有錦囊妙計,不然我們輸定了。”此句源文中的“aceupone’ssleeve”指的是西方國家時,事先藏於袖內的王牌,而譯文“錦囊妙計”是中國古代封在錦囊中的計策,二者間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這樣譯,容易給讀者帶來錯覺,以為是用妙計去解決問題。筆者認為,這裡用異化法處理較妥:“除非你手裡有王牌,不然我們完了。”

四、結語

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決定了語言的差異性,因而文學翻譯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文化障礙。

一部好的文學翻譯作品,不僅取決於譯者對原作語言的理解和表現,更取決於他對原作所負載的文化因素及其意蘊的理解和傳達。文化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學翻譯,將以異化譯法為主導,傳達原文所蘊含的異域文化特色及語體風格。異化的翻譯對語言文化的變革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我們不能把它作為惟一的標準,應充分考慮讀者的認可程度和接受能力的限度,要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使用哪種翻譯手法。

同時,異化譯法的運用要注意把握限度,講究分寸,在難以異化的情況下,可以藉助歸化法作為解決語言障礙的“折衷”手段,取其長處,取其合理因素。兩種方法相輔相成,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