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調查報告

學校資源浪費現象調查報告

學校資源浪費現象調查報告

導語: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後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以下是小編整理學校資源浪費現象調查報告,以供參考。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這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此同時,能源資源浪費也成了當今社會的一大問題。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著力整治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因此,建設節約型、可持續發展校園是全球環境和資源問題對學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教育資源是現代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也是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性條件之一。當人們出於對國家和社會長遠發展的憂慮而大力呼籲加大教育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經費的時候,對已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卻關注不多。學校,作為教育活動的主要實施基地,其教育資源的浪費現象十分嚴重。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學校辦學效益的發揮,給學校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且極大地限制了整個教育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學校物質資源浪費現象調查

學校物質資源,主要是指學校內部各組織機構在完成教育活動或教育目標的過程中,不斷轉化部分財力而積累起來的具體實物。包括學校所擁有的不動資產,用於教學和科研的固定資產,以及維持日常工作生活的固定裝置。筆者根據相關資料和採訪調查,對學校物質資源的浪費現象進行了統計。如下表所示:

近年來,由於農村地區學校撤點並校的實施,大量的校舍資源和辦公資源出現嚴重浪費現象,許多學校的課桌堆砌成山,成為“垃圾”,許多教室閒置,成為了“危房”。而同時,在城市地區,一些學校的規模越來越大,在擴建新校區的過程中,出現了盲目跟風,貪大求高的現象,然而,學校開發能力不足,新的校舍變成沉重的包袱,導致資源浪費。

汶川地震後,災區孩子的上學問題成為全社會最關注的焦點。目前,四川學校重建完成率已超過85%,但個別學校耗資上億重建,也引發不少公眾對學校重建可能存在不合實際的奢華浪費問題的擔憂和質疑。災區有些學校的圖書館、電腦室、游泳池等裝置堪比一些高校的設施,但是學校的利用率低,後期維護成本卻加大,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也給學校增加了負擔。

目前,我國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購置了大量現代資訊科技工具並運用於學校教育教學,但從實際效果看,除了部分教師在有意識地運用這些技術,並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外,大部分教師對現代技術工具的應用還視若旁物,即便不得已而採用,也收效甚微。學校幾十萬元甚至是幾百萬元花下去了,教育資訊化似乎還很遙遠,教師仍舊在用傳統手段進行教學,學校仍舊在用傳統手段進行教學管理。

據調查顯示,當前,不少學校的圖書館建設得華而不實,對師生和學生閱覽的限制條件過多,閱覽室開放時間過短,師生借閱量少,借閱率低,翻新率也低,閱覽室成了名副其實的“藏書室”。一些學校的圖書館由於沒有統一的計劃,重複購書的現象比較多,造成本來就有限的圖書經費買不了幾種圖書,極大地影響了教學和科研對文獻資料的需求。

一些學校的圖書館修建得大氣,但對於學生閱讀情況卻顯得極為“小氣”。專家調查顯示,中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47.9%是透過個人購買,22.2%是同學和朋友間相互借閱,而到學校圖書館借閱的僅佔14.9%;8成學生在家裡閱讀,僅有6%的學生去圖書館閱讀;人均藏書量小學生最多,高中生最少,呈現出學段升高藏書量減少的趨勢。目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較重,課餘時間幾乎全被作業、考試、輔導班佔據,家長也恨不得學生全身心“鑽”到課本中,認為看“閒書”是不務正業。這就導致學校圖書館利用率極低,而且一些學校圖書陳舊,許多圖書都是學生不願意讀的`,即使有大量藏書,很少向學生開放,只是讓書之高閣,給上級檢查的領導做樣子,根本無法發揮學生閱讀“主陣地”的作用。

在調查中,學校辦公經費流失最為嚴重,可以說是無時不在。不少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不計較辦公經費的得失,大手大腳,無所顧忌,根本不講究勤儉節約。諸如旅差費超範圍、超標準支付;有些單位辦公用品採購混亂,辦公用品隨便領,辦公電話隨便打;教學樓、實驗樓、行政辦公樓及其他公共場所內燈長明、水長流,人們往往熟視無睹,這些司空見慣的浪費,致使僅水電費一項,就成為許多學校一項很大的開支和一筆很大的負擔。一些學生對浪費現象視而不見,沒有養生勤儉節約的習慣,飯菜、水電、學習用品不想用就扔掉,浪費成為了“習慣”。

作為學校,要將開源節流、提高效益的理念融入校園文化中,貫穿於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師的教學科研、校園行政與後勤服務等各個領域。同時,大力加強學生節儉美德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還應加強對學生開發利用資源的意識的引導,以此為契機,養成開源節流的習慣,形成人人關心效益的風尚。

學校人力資源浪費現象調查

學校人力資源,主要是指其從業人員和求學人員,包括學校擁有的一定數量、一定質量的教學人員、科研人員、教學輔助人員、行政管理人員,以及廣大在校學生。人力資源是一筆最大的寶貴財富。支撐學校的中流砥柱應該是教師,是戰鬥在教學第一線的默默無聞的辛勤園丁。教育的興衰在教師,學校的成敗也在教師。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師資水平的提高,是關係到學校穩步健康發展的重心。然而,縱觀學校人力資源的浪費卻不容樂觀。

由於種種原因,前幾年,教師跳槽從政成為趨勢,十分盛行。據有些地區調查統計,有30%以上的師範畢業生後來從政或從商,教師流失相當嚴重。中小學教師中,外語、計算機、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教師無序流動者最多,而且大都流向外企、酒店、旅遊等行業。此外西北貧困地區教師流向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量大,且數量呈每年上升趨勢。

在有些人看來,當教師只不過是一個過渡和跳板,從政當官經商發財才是他們的終極目的。國家培養了師範生本是要求他們獻身教育事業的,但是他們卻南轅北轍,使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無用武之地”,白白荒廢。

調查顯示,教育的行政化使一線教師人才流失嚴重,許多骨幹教師往往很快離開教學第一線,提拔擔任教幹,一旦擔任了教幹就離開了課堂,雖也在育人但不從教;就可以指手划拳、發號施令,去領導甚至訓斥在一線拼命勞作的老師們,這已是不爭的事實。隨著分工的不斷細化,學校的教幹在不斷增加,大大小小的“官員”令人眼花繚亂,尤其農村學校,一處很小的聯小也要配置上三五個教幹,甚至出現兩個主任領導一兩個老師的可笑現象。就這樣,一面是一線教師缺編,一面又在不斷流失,朱永新教授曾經痛心地說,文理分科,教育行政化,厭惡讀書是中國人才不能尖端化的主要癥結。

一些學校機構臃腫,專任教師編制緊缺,非教學人員隊伍過於龐大,教學人員和非教學人員的比例失調。學校機構多、官員多,冗員多,互相扯皮的事也多,一些管理人員不稱職,不負責,工作缺乏熱情,人浮於事,工作效率低,這無形中就增加了教育的行政成本。時,由於專任教師人數不足,他們個人的工作量就會偏大,而且,專任教師的工作,既有腦力勞動的成分,又有體力上的辛苦。還有些學校,過分加重優秀教師的負擔,致使這部分教師身心超負荷,甚至積勞成疾,造成教師資源的損失。

一般地講,學生在每一學年結束後,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勝任下一級的學習,便會留下來重讀一年。在某一年級重讀被視為一種浪費,因為重讀人為地延長了學制,超長佔用師資、校舍和教育設施;重讀本身就意味著原有的教師勞動和學生所付出的努力的浪費;再者,重讀生的存在,使得這個班級的招生能力有所下降,這就使其他孩子無法進入這個班級讀書,或使該班超編,教育經費會因此而提高。輟學現象在高中尤為明顯,尤其是農村地區,輟學也是一種浪費。因為輟學的學生沒有達到某個或某些課程的目標,這就意味著學業的荒廢,使得花費在該生身上的教育培養經費和教師勞動沒有收到應有的效益。

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就業大軍也匯成“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的狂潮,較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成了名副其實的“待業青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人才市場形成了“碩博多多善,本科等等再看,大專看都不看,中專靠邊站”的畸形局面,這也成為當下人才浪費最典型、最普遍的方式。

節約型校園作為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師生環境素養、培養學生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觀念的重要使命。治理校園浪費現象不能只靠道德約束,還需要從制度上提供一系列指導。“舌尖上的浪費”只是最直觀的表象。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本是一些舉手之勞的事情,卻在指尖間輕輕流逝。“浪費之風務必狠剎!”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態度和決心。建立節約型校園是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勤儉節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