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悟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感悟

舌尖上的中國在中國的熱播,引起了全國人民對“吃”這個詞的連鎖反應——關於美食,關於中國文化,關於吃的歷史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由這部紀錄片引發的“舌尖體”也在網路上流行起來。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帶來了一場美妙絕倫的視覺饕餮盛宴的同時,也喚起了觀眾和我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這個片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年過七旬的魚把頭,在嚴寒中起早貪黑的張網打魚,並在除夕夜當晚,與家中大廚一起,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魚宴,也為觀看紀錄片的觀眾送上了一次絕美的視覺享受。

這部記錄片的結構是傳統的繪圓法結構,即紀錄片的主題就是一個圓心,以這個主題為圓心,不斷地向外擴充內容。這一集的主題是“自然的饋贈”,整集片子的畫面內容都圍繞著“饋贈”二字展開,片中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帶給我們豐富的物產——蓮藕,東北的大魚以及海魚等等。所有的內容都圍繞在主題這個圓心的周圍,將主題不斷地擴充套件和充實。

隨著記錄片藝術的不斷改革進步,現在的紀錄片不再僅僅追求對一個完整事件的全稱跟蹤記錄,而是在創作過程中追求紀錄片主題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運化,即紀錄片的主題透過一個完整的故事去呈現,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個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運發展。在漁船的船長帶領著他的船員們出海捕魚的那個片段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重擔在身的船長,他一個人的決定掌握了周圍所有人的命運,他的決定就決定了能不能捕到魚。在這一部分中,導演將人物命運化刻畫的非常的好。第一次打撈,撈起的漁網中竟然沒有魚,而是隻有幾隻水母,這也就宣告了這次捕魚的失敗。在這裡,捕魚失敗是導演有意再造的一個喜劇性場景,其目的就是為了無限的放船長在捕魚失敗後的焦慮和迷茫,從而增強影片的'戲劇性。從這一個事件中,就將人物的命運感體現了出來,為觀眾留下了懸念和遐想的空間。導演對於人物命運感的成功塑造,也給觀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讓觀眾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時也參與到片中人物的命運中去。導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與食物本身無關,但卻是一種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導演對於人物的刻畫也比較細緻入微。這部紀錄片看似是一個講述中國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種美食的背後,都站著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東北全魚宴的背後,是那個掌握著所有捕魚者命運的魚把頭。導演在刻畫這個人物時,透過用近景、特寫拍攝了很多魚把頭的表情與動作,展現了這個人物的內心變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魚時魚把頭鎮定的表情;在買福字買對聯時,臉上又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除夕夜,與家人一起吃全魚宴,臉上則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導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細微變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內心的心理變化,完整的刻畫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對細節的塑造可以說是細緻入微,在片中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去表現那些精緻的食物。在魚把頭家裡製作全魚宴的過程中,特寫鏡頭無處不在——家中大廚用刀切魚的動作,用手拌餡料的動作,包餃子的動作,都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去重點展現人物的行為過程,讓觀眾能更近距離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動作;在做菜的過程中,在全魚宴的餐桌上,也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去表現特定的有表現力的東西,以展示表現食物的色澤與細節,這樣近距離的觀察,能讓觀眾更加有品嚐欲。在拍攝這些特寫鏡頭時,導演與攝像也非常注重用光,選擇好的光線條件去拍攝,這樣更能夠為食物的表面增色,達到一種美輪美奐的效果。細節的刻畫不光只是在畫面上,在音響方面的細節處理也是非常的成功的。捕魚時漁網的聲音,馬在冰面上跑的馬蹄聲,製作全魚宴時的切魚聲,煎魚時鍋裡發出的油聲,都被導演有選擇性的錄製下來並放大,讓觀眾能更加真實的感受到這些動作的真實,彷彿是身臨其境。

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所說:他是懷著一種對事物的情感和敬意來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導演也是用畫面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事物的故事,更是關於時間空間、關於文化以及關於情感的中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