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朱熹教育兒子的故事

關於朱熹教育兒子的故事

導語:教育也是一種教授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以下是小編整理關於朱熹教育兒子的故事,以供參考。

南宋著名的學者朱熹,有一天把兒子朱在叫到面前,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地說:“你現在已經長大了,老待在家中是不行的,你應該離開我到外地訪求名師,以便使自己的學問更有長進。”

朱在聽後,大惑不解,就說:“我經常看到許多人不遠千里前來向您求教,我也曾多次聽人說您是當今最有學問的人,為什麼我還需要離開家另求老師呢?”

朱熹說:“你還年輕,不懂得這其中的道理,讓我先從自己的經歷說起吧……”

原來,朱熹的父親朱松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在朱熹剛會說話時,他就教兒子認識自然景物,並學習儒家經典。後來朱松因反對秦檜的'投降賣國政策被逐出朝廷,不久含恨病逝。臨終前朱松把兒子叫到面前說:“你一定要努力上進啊,胡原仲,劉致中,劉彥衝三人學識淵博,根基深厚,才學遠在爹之上,我死之後,你一定要前去拜他們為師。”朱熹遵從父親的教誨,後來徒步數百里求訪名師,從而使學問大有長進,終於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

在生活方面,由於父親朱松早逝,全靠母親一人勞作維持生計,所以生活非常清苦,常常沒有飯吃。後來朱熹做了官,併成了有名的學者,仍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的作風。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有時要向人家借貸才能維持生活。許多年輕人慕名遠來求教,朱熹也只能拿豆麥乾飯和青菜湯來招待他們……朱熹的回憶使朱在受到很大啟迪,朱熹又說:“一個人老待在家中,很容易被生活瑣事纏住,並被親人的溫情所牽絆,這樣就很難在學問上有長足的進步。自古以來,都是名師出高徒,光靠父母教誨是不夠的。即使父親的學問再大,只憑父教子學,也難以育出英才。

因為父母很難做到對子女嚴格要求。因此,你還是應離我膝下,千里求師才對啊!一個年輕人,不到外面吃點苦,是不容易長進的。”

朱在聽完父親的解釋,漸漸地明白了父親的用意,過了幾天,他就離開父母,到外地求學去了。兒子臨行之前,朱熹又想到:孩子獨自在外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而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大,他連夜提筆書寫了一段話,專門告誡兒子要慎重交友,大意說:與他人交往,特別應當慎重選擇朋友,雖然都是同學,但也不能沒有親近疏遠之分。誰親誰遠應當先向先生請教,聽從先生的指導。大體說來,為人敦厚、忠誠、講信用,又能勇於改正自己錯誤的人,就是有益於自己的好朋友。那些諂媚奉承、輕薄放蕩、粗野傲慢,教唆他人做壞事的人,就是對自己有害的壞朋友。這些你必須牢記於心,萬不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放鬆警惕,墮落進“小人”的行列,到那時候,即使有再賢良的師長,也沒有辦法救你了。

朱在謹記父親的教導,外出求學,進步很快,終於學有所成,後來官至吏部侍郎。

讀故事,悟道理

要想使自己的學問有所長進,就要不斷努力,虛心向名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