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祝福

魯迅《祝福》的敘述方式

魯迅《祝福》的敘述方式

《祝福》採用敘事主人公和相關人物多語敘事的方式。《祝福》的多語敘事模式呈現出更強的立體感和多面性。以下是魯迅《祝福》的敘述方式,以供參考!

敘事結構是一部小說佈局的綱領,敘事結構的形式對於小說情節的思想主題與展開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祝福》是魯迅先生的小說代表之一,在這一作品裡,魯迅應用了獨特的敘事結構與敘述語言為讀者深刻的展示了當時農村的真實面貌,下面就針對《祝福》的敘事結構與敘述語言藝術進行深刻的分析。

一、“歸鄉”模式的應用

“歸鄉”模式是魯迅作品中最為常用的一個敘事模式,在《祝福》中,以主人公回到魯鎮的角度來描寫小說的主體時間。在文章的開篇中,寫到了“我”回到了魯鎮,這次回來並非是為了《故鄉》中提到的“尋夢”,而是“早已決計要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故鄉對於“我”而言,是如此的陌生,“我”無法融入其中。在魯四老爺的眼神裡,“我”看得到了自己的不合時宜,因此,不會在這裡久留,在決心要走的時候,卻意外的遇到了祥林嫂。在接下來,作品透過兩條主線來為讀者呈現出舊社會的農村,一方面,祥林嫂的發問激起了“我”精神世界的波瀾,另一方面,文章透過“我”舊時的回憶串聯起了祥林嫂的一生。

最後,“我”開始對祥林嫂的一生進行回顧,雖然文章的主線是以順序的模式來進行展開,但是卻穿插了倒敘的模式,這並不會影響文章的主體,反而呈現出一種強烈的對比,為讀者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第一人稱敘述方式的應用

在《祝福》中,採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模式,一直以來,魯迅小說與傳統小說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敘述方式的區別,他的小說主要使用的限制性的敘述,從而將敘述人與作者明顯的剝離。在這種敘述模式中,敘述者為小說中的“我”,“我”並不是與故事脫離的作者,而是實實在在經歷這些事物的人。《祝福》中的“我”實質上是一個旁觀者,從始到終,“我”都沒有對事件進行判斷和評價,不帶任何的感情色彩,“我”對於事情的敘述就是事實的本體,這不僅僅是敘事內容的客觀需求,也是對小說創作史上敘事方法的拓展。

三、多語敘事模式的應用

在《祝福》中,大量應用了多語敘事的模式,將每一個故事線索有機的結合起來,對於故事主線的描述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這就有效的增加了事件呈現的多面性與立體感。祥林嫂到魯家做女工時,看到了“夫家的堂伯”,此時,作者以魯四老爺的口吻描述到:“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來的”,不久,這一推想就得到了證實。而“我”是不可能清楚祥林嫂在做女工之前發生的事情,這正好就借魯家人的口中表達了出來。此外,作者也安排了衛家山衛老婆子這一人物,她成為了聯絡祥林嫂與魯家的一個紐帶,合理的展示出了祥林嫂的人生經歷,這就對祥林嫂未來的人生悲劇奠定了基礎。此外,魯鎮的人、四嬸、柳媽也或多或少的參與到了事件的敘述過程中,這都是透過與“我”獨立的'語言來描述出來的,讓作品可以表現出一種多角度的敘事模式。從這一層面而言,《祝福》中透過主體事件與多語敘事模式的應用將事件的原始形態生動客觀的展示出來。

在故事中,“我”的存在與多語敘事模式屬於一個兩面性問題,“我”透過不同角度的補充讓故事更加的真實、完整,多語敘事模式則可以對事件中的不同聲音進行有機結合,讓事件的內部邏輯關係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可以看出,“我”並非一個全能的存在,也需要透過不同的語言來了解事件,此外,“我”不可能詳細瞭解事件的細節,文章使用了虛擬視角的敘述模式有效豐富了主體事件,這不僅沒有讓敘事風格變得累贅,反而讓敘事模式變得更加生動、真實。

四、敘事結構的變化

在很多小說之中,情節模式都十分的有限,只在少數的篇章中應用了插敘與倒敘的模式,在魯迅的小說在這一方面就有了很大的突破,他的小說主要以敘述人語言來表達情節,敘述人語言對於魯迅小說敘事結構轉換有著直接的影響。“我”敘述的不單單是一個動作,而是一種狀態的變化,在這種狀態變化過程中,作者為讀者呈現出了下層勞動者精神上的變化動態,雖然沒有外部鬥爭,但是卻有冷血的內部鬥爭,這是人生、社會以及中國社會的悲劇。

這種審美思維是與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思維相統一的,敘述人並不會著力表現事件的變化,著重表達的是狀態的變化,這種獨特的敘事結構與敘述語言藝術是與小說主旨相符的,這也是魯迅小說之所以成為名作的主要原因。

魯迅祝福的含義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講述了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揭示了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表現了魯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在鑑賞小說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小說的三要素,小說的情節結構和人物形象等幾個方面來探究和鑑賞,學會品味小說的語言,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思想和主題,讓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學生鑑賞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探究了《祝福》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寫作手法,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小說的基本方法,能夠把握文章的主題和脈絡,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故事情節,瞭解故事中的主要內容

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小說的故事情節,讓學生能夠透過閱讀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好小說的情節和發展脈絡。透過學生對於故事情節的分析,學生會了解到故事情節大體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幾個部分構成。在《祝福》中,主要對小說主人公祥林嫂的命運進行了敘述,透過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作為小說的序幕,接著講訴了祥林嫂的悲慘死去作為故事的結局。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首先向讀者介紹了祥林嫂初到魯鎮,接著講述了祥林嫂被賣改嫁,而祥林嫂再到魯鎮則是故事的高潮,作者描寫的祝福景象與我的感受則是故事的尾聲。在分析故事情節中,魯迅先生描寫了祥林嫂的悲慘生活情境很多都是發生在春天,“春日之時,丈夫死亡”“孟春之時,被賣改嫁”“暮春之時,痛失愛子”。在分析故事情節時,學生要把握好小說的故事情節和關鍵時間點,讓學生能夠透過自主探究和合作討論的方式來進行分析,促進學生在探究中構建出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透過自己的閱讀和鑑賞來了解故事的情境,知道小說發展的過程和其中的事件,從而在探究中在大腦中構建出一個清晰的故事情節,瞭解祥林嫂的命運和生活。

二、探究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人物性格

在《祝福》中有很多的人物,祥林嫂當然是最為關鍵的一個人物。其次還有魯四老爺、四嬸、祥林嫂的婆婆、柳媽等。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從而使小說變得生動形象,表現了祥林嫂生活的環境,他們每一個人都對祥林嫂的命運有著直接影響。當描寫祥林嫂的肖像時,作者關注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刻畫,第一次到魯鎮時描寫祥林嫂時,魯迅寫到“順著眼”表明了祥林嫂的善良溫順。第二次到達魯鎮時寫到了祥林嫂“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但到了臨終前,她“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不同的眼神清晰地表達了祥林嫂從年輕善良到由於受到生活的影響而慢慢變得呆滯、沒有了生機和活力。不同的眼神表達了她不同的生活環境,展現出了她不同的生活狀態,也反映出了她的精神狀態。

在分析人物語言時透過與我對話展現的是祥林嫂在封建迷信思想影響下的矛盾心理;在對四嬸講阿毛時的語言,表達的是祥林嫂內心的痛苦和深深的自責,後悔自己沒有看好阿毛;在對大家講阿毛時,展現了祥林嫂的麻木和空虛;在與柳媽的對話時表達的是精神重壓和恐懼。與不同的人進行對話表達的是不同的精神狀態和心理,但從總體上表達的都是她的一種悲慘生活狀態,一種痛苦的境遇。

三、瞭解寫作手法,提高學生寫作構思能力

在寫《祝福》時,魯迅先生用到了倒序的寫作手法。小說一開頭就給讀者設定了一個懸念:祥林嫂是什麼人?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為什麼又會在死前提出那樣奇怪的問題呢?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和主動性,使讀者可以積極地進行探究,從而瞭解到封建社會中國農村的真實精神面貌,瞭解封建社會中封建思想對勞動人民的影響和精神上的束縛。透過倒序的寫作手法給讀者形成了一個探究的動力和源泉,促進了小說故事的發展和順利進行,使文章的構思和文章結構在讀者腦海中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幫助了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掌握小說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祝福》的寫作手法激發了學生閱讀小說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了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提高。

總之,《祝福》從不同角度表達出了封建社會對人們思想的約束和制約,導致了祥林嫂悲慘命運的出現。透過祥林嫂和富人們完全不同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富人的生活熱鬧忙碌來烘托祥林嫂的悲慘和痛苦,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