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小學生語文學習錯誤資源的反思

小學生語文學習錯誤資源的反思

【內容提要】錯誤是學習過程中正常而普遍的現象。小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等和成人不同,他們的表達方式可能不準確,學習中難免會出現錯誤。我們從錯別字這一有效資源啟航、在讀錯中挖掘文字內涵、讓學生在嘗誤中培養承挫能力,探因求果,揭開其神秘的面紗,讓其成為學生學習中的有效資源,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錯誤 資源 小學生 語文學習

什麼是“錯誤”?所謂“錯誤”是指師生在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錯誤”伴隨著教學的始終,它有時發生在學生方面,有時發生在教師方面。

學生出錯是正常的,關鍵是我們怎樣對待錯誤。我們教師對待錯誤往往像“洪水猛獸”一樣,恐懼、厭惡與排斥是根深蒂固的。老師們通常更多看到的是錯誤的消極方面,在平時教學中對待錯誤可謂是恨之入骨。因為它阻礙了教學進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我們對學生的錯誤處置都稍偏簡單。或表情冷漠,或斥責批評,不但沒有使學生的錯誤得到改善,反而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隨著錯誤的沒有根治,年級逐步上升,錯誤也與日聚增,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恩格斯說:“最好的學習就是在錯誤中學習。”讓學生經歷錯誤,認識錯誤,糾正錯誤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錯誤。學生的錯誤是極有價值的,正好引起我們的思考。放棄經歷錯誤也就意味著放棄經歷複雜性,遠離謬誤實際上就是遠離創造。過度地防錯、避錯,缺乏對錯誤的欣賞與容納,大大減少了學生擴充套件認知範圍、接觸新發現的機會,使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大膽嘗試的探索意識被壓抑乃至被扼殺,所伴隨生成的個性特徵和思維特徵必然是謹小慎微、害怕出錯。一條缺少岔路的筆直大道,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很多觸類旁通、聯結新意向的機會,同時也由此失去了矯正失誤和新發現的快樂。

學生學習總是在“嘗試──錯誤──再嘗試”的模式下進行探究式學習的,而嘗試、探究必然生成更多的差錯。葉瀾教授就曾斷言:“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差錯,正是被忽視又亟待開發的寶貴的教學資源。所以,將學生在學習產生的錯誤資源化是新課程的迫切要求,也是利於學生成長的有效因子。新的課程改革倡導新的課程觀,它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教學中的“錯誤”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善於挖掘並運用形形色色的“錯誤”,將會給課堂教學帶來蓬勃生機與活力。

錯誤資源化研究在數學領域研究開發較早,研究也較鼎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效果自然是很明顯的。特級教師華應龍多年研究“差錯資源化”,他主張“課堂因差錯而精彩”,讓學生從“誤”到“悟”。他還說“錯了,也不白錯,抓住‘她’好好欣賞,看看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筆者就小學語文學習中產生的錯誤資源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探索與研究。

一、追本溯源──從錯別字這一有效資源啟航

學語文,錯別字的出現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中,碰到不認識或不會讀、不會寫的字,主動查字典的同學僅佔27.3%,絕大多數同學要麼讀半邊字,要麼用形聲字、同音字代替寫時亦然。於是,像“已經(以今)”“再接再厲(勵)”“難道(到)”“炯炯有神()”“琴聲()”“今天(令)”“考試()”“武松()”這樣的錯別字也便屢見不鮮。

【反思】

莊子曾說:“始生之物,其形必醜。”

透過錯別字看其成因。小學生錯別字的成因比較複雜,既有內因又有外因;既有客觀又有主觀;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等等。從我們目前的研究情況看有以下幾個方面。

1.第一印象不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均主導著學生的識字。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絕大多數是有意注意起主導作用。可有時是“有心插柳柳不發,無心插柳柳成陰。”因為在有意注意中,學生不易持久,因而對一些字印象不夠深刻,再加上小學生年齡小,在腦中留下的印象比較淡薄,第一印象記不牢,所以時間一長,學生便形成思維定勢,容易寫錯別字。

2.心裡浮躁動機不明確。“態度決定一切。”這是一個哲人說的一句話。是啊!一個人的心境,左右著人的一切。學寫字的時候要求“寫字認真心要靜。”作為年齡小、好動活潑的小學生來說,有多少學生能安穩地坐一堂課,能靜下心來用良好的心態認真完成一次作業呢?於是練字的時候是一種字型,寫作業的時候又是一種字型,即便是低年級學生也是如此,課外作業是無法與課堂作業媲美的。大多數同學寫起來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筆走龍蛇、龍飛鳳舞。

3.不求甚解。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中,碰到不認識或不會讀的字,主動查字典的同學僅佔27.3%,絕大多數同學要麼讀半邊字,要麼用形聲字、同音字代替。

4.負遷移影響。布魯納和奧蘇伯爾認為:“學習普遍存在著遷移”。在學習活動和教學實踐中常常發現,以前的學習會對當前的學習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如“安徽(微)入場券(卷)”。這樣的錯別字並非均發生在同一人身上,大家或多或少地擁有自己的一些“專利”。

5.強資訊的干擾。電視等媒體影響,也是導致學生錯別字產生的根源。一些店牌、標語、廣告、通知、啟事、“牛皮癬”……對學生或多或少產生一些影響。如標語“大力發(展)生產。”;飯店裡“歺(餐)廳”、“雞旦(蛋)”;電視蚊香廣告──默默無蚊(聞)的享受;停車場招牌:“仃(停)車場”……

6.年級段教學持續性的失調。低年級主要以識字、寫字為主,而從中年級到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精力轉向了對課文的理解、感悟,生字在老師的眼裡只是上山途中的小石塊,搬開了就不影響行程。因而短、平、快的識字方法,節約了時間,為分析理解課文提供了便利,然而,識字應得的時間被佔,它展現給人們的便是火候不到,錯別字層出不窮。

二、曲徑通幽──在讀錯中挖掘文字內涵

【案例】:《水》教學片段

讓生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當生讀到“在撫摸過全身的每一寸面板後,剛好能夠溼潤腳板,地上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

生:老師,他讀錯了!他把“潤溼”讀成了“溼潤”。

師:也是的,可不還是這兩個字嗎?不礙事,沒什麼區別。

(生一陣沉默)

生:反正我覺得他和書上讀得不一樣就是錯了。

師:會不會是作者寫錯了呢?你們同桌研究一下,看過究竟誰錯了。

(生同桌討論)

生:我們認為作者沒寫錯,是他讀錯了。雖然是同樣的字,可調換了位置意思發生了略微的變化。“溼潤”偏重於“潤”,“潤溼”偏重於“溼”。

生:我們還認為表達的效果也發生了變化。“潤溼”是表示水剛經過,腳板所佔水分不多,而“溼潤”不光溼了,而且溼透了,溼的程度比較大。你想想,一勺水四個人洗澡,能讓每個人的每個部位都溼透嗎?

生:我來補充,在當時嚴重缺水的情況下,“請我喝酒,不如請我喝水。”也不允許母親那麼“奢侈”。“潤溼”更加體現了水的珍貴和缺水的苦澀。

師:是啊!看來作者是匠心獨運,遣詞造句如此準確到位,我們怎能馬虎對待呢?來,讓我們把這句話齊讀一下。

【反思】

精彩可以預約,但沒有預約的精彩更讓人眼前一亮,為之一振!學生一句“老師,他讀錯了!”啟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在探究中迸發了智慧的火花,從簡單讀錯詞中揭開了文章的深刻含義。在人們驚奇他們洗澡的新鮮,眼中不乏含著晶瑩的淚花,在儼然一笑之後,心中頓時感到一陣酸楚和苦澀。

體會準確用詞。母親用水窖裡打起的一勺水,為四兄弟洗一次“淋浴”。水從頭頂緩緩滑過全身,“撫摸”過每一寸面板後,直到潤溼腳板,“幾乎沒有一滴被浪費掉的水。”教者引導學生正誤比較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傳神,深化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課堂上,因為一個詞學生讀錯了,只要把讀錯的地方改正,然後繼續上課,這也未嘗不可。但在學生大聲指出後,教者不是簡單地予以制止,而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表達各自的見解,師生互動,研究作者的遣詞,體會其匠心,學生受益良多。巧妙地開發利用了這一資源,確是精彩的一筆,也是課堂教學中教學機智的反映。

三、暗渡陳倉──讓學生在嘗誤中培養承挫能力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受理解和認知能力的限制,有個從片面到全面,從膚淺到深刻的過程,即所謂的內化過程,在內化過程中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知識盲點和認知缺陷,這是需要從反面依靠“錯誤”來充分暴露,有些知識甚至於“非錯而不能樹正,非錯而難以求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時,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條規律看做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利用教育心理學中的“嘗誤原理”,多創設一些錯誤情景,讓學生去嘗試錯誤,以增強對知識的體驗、理解與鞏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案例】

結束了課文教學,進行了一份練習。其中有要學生修改“成分殘缺、詞序不當”的病句。讓學生修改好練習中的四個病句後,我把卞學生的造句作業中的一句抄到了黑板上:“我畫了一隻栩栩如生的蝴蝶,彷彿就要飛起來。”

師:這是我們同學自己寫的一個句子,認真讀一遍,你能發現什麼?(好半天,學生還是默然無語。)請再認真讀讀句子,一字一字讀,好好想想。

生1:我發現後半句少了敘述物件,應該加上“這隻蝴蝶”。(或許是因為剛練習修改了“缺少敘述物件”病句的原因,學生的思考還是在“對號入座”,但是已經觸及到問題所在了。我暗暗地高興。)

師:你是第一個有自己發現的人!你把它加進去讀一讀。

生2:我發現這樣改還是不對,讀起來感覺很羅嗦,前後重複了。

生1:那就在後半句前加上一個字──它。

生3:如果這樣改,那這一個句子就有了兩個敘述主體,前面是我,後面是蝴蝶。敘述物件就不統一了。

師:剛才老師一直沒有發表意見,但並不等於老師沒有觀點。我為同學們能自己發現問題而高興,更為你們能找到很多理由來支援自己觀點而高興。對於改病句而言,剛才同學們這樣改是可以的。但不是最好的。其實,只要在前半句改兩個字就行了……

生4:我畫的那隻栩栩如生的蝴蝶,彷彿就要飛起來。

師:這個句子不是蘇老師想出來的,是我們一個同學在造句中寫的。雖然只要改一兩個字就好了,但是表達的意思卻不一樣。因為我們經常寫類似於這樣的病句,所以要是不好好讀,不仔細想,就很難發現問題。再來看兩個同學在這次週記中寫的句子。師抄句子到黑板上:“1、昨天,我放學跟同學去打乒乓球。2、昨天,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竟然下起了雨。”

生5:第一句是詞序不當,應該改成昨天放學,我跟同學去打乒乓球。

生6:第二句缺少成分,應該改成“昨天,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天竟然下起了雨。”

生7:昨天放學時,天竟然下起了雨。

師:下面讓我們自己找到並修改作文中的病句。

生自由尋找、修改。

(交流時,學生的桌面上,有的放了作文字,有的擺了週記本;有自己的本子,也有別人的。他們“源源不斷”地找到了病句,其修改方法也”層出不窮”,這在我的意料之中。然而,意料之外的是:一連幾天,學生樂此不疲,有的甚至大有“不改盡病句誓不罷休”之氣概。我不敢斷定學生以後的作文中就不會出現病句,或者病句的現象一定會減少,但是就這樣一次教學而言,它的收穫還是“沉甸甸”的。)

【反思】

1.留意、發現學生在運用語言的實際中出現的問題,並將此作為教學的資源,比到參考資料中尋找典型的病句讓學生修改,更能對學生的語言發展起到有效促進的作用。(這是否是一種所有教師都可以參與開發課程資源的最好途徑?)

2.在某些時候,引導學生確立一種自我學習的意識比教會他們掌握一種方法要重要得多!

3.學生出現的問題是我們最寶貴的教學資源。只有充分注意了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才能真正落實“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4.“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

學生在學習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如果教師把學生的錯誤當作是一種資源看待的時候,在糾正錯誤中,向學生反饋錯誤,達到深化教育功能,真正起到變廢為寶,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著實為教學服務。教學中,我們要注意在學生的錯誤中挖掘智慧的閃光點。如果我們能充分挖掘學生學習中錯誤的潛在教育價值,培養創新精神。在糾錯中,把學生錯誤的原因找出來,分析其潛在的認知結構上的不足與錯誤,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這將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