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幼兒心理健康觀察記錄

幼兒心理健康觀察記錄

導語:觀察是一切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手段,但是有效的觀察並不僅限於會看。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幼兒心理健康觀察記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幼兒心理健康觀察記錄 篇1

一、個案基本情況:

川川是個漂亮的小女孩,是今年開學初從小小班轉到我們小二班來的。以前和小二班的部分小朋友一起生活、學習過半年時間,對唐老師和小朋友都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因為年齡小,性格比較內向,心理上排斥與陌生人的交往活動,所以剛轉到我們班來的時候,出現了一些不適應的現象,比如情緒不穩定、來園時哭鬧,不願意與新同學進行交往,也不主動參加集體活動或其他遊戲活動。在小小班時與鄒雅昕小朋友相處的比較好,認為雅昕是她的好朋友,並且兩個小朋友一起轉到小二班。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她只跟雅昕一起玩耍,如果看不見她的話就會有哭鬧的現象發生,情感上比較依賴雅昕。如果有老師在一旁安慰她,她的表現會好一些。

二、問題行為簡述:

經過與家長的溝通和平常的觀察來看,川川對新環境的適應比較慢,而且比較抗拒與陌生人進行交往,但是對自己熟悉的人如媽媽、保姆等能夠正常的進行交往,如有參加集體活動她總是很安靜的坐在一邊,從不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也不主動參加遊戲活動。

三、個案分析:

該幼兒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由於她出生在一個普通話的環境裡,從小由保姆帶大,媽媽平時工作也比較忙,川川的媽媽以前是老師,還比較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會盡量抽時間與川川相處。但是保姆跟老師反應了一點,川川的媽媽不太贊成她跟說白話的小朋友玩耍。所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川川的性格,使得她不主動與人交往,沒入園前她的交際範圍就更加狹窄。如幼兒主動跟她交往,她都會顯的象一隻小刺蝟一樣,特別的敏感和排斥。由於生活環境單一,身邊缺少同齡的玩伴,使其不知如何與同伴交往,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經驗,這更加加重了她的心理上的緊張。

由此可見,對該幼兒的矯治必須從心理治療著手,先消除她的心理緊張,再進一步提高她的交往能力,使其逐步適應新的集體生活。

四、輔導過程:

對幼兒:

1、建立良好親密的師生關係,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她、幫助她,儘量抽時間和她說說話,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強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從而消除她對老師的心理緊張。

2、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她的行為,用集體遊戲、混齡活動等比較自然的方法引導她跟其他小朋友進行交往,如發現有點滴的進步表現在集體面前表揚、肯定她的行為表現,鼓勵她繼續在同伴中尋找自己的好朋友。讓她體驗到跟小朋友相處是一件開心的事情,消除她對小朋友的緊張心理。

3、將她在園的進步的表現及時的反應給家長,瞭解幼兒在家的情況。方便及時調整教育方案。

4、採用“結對子”的方法,請能力強的小朋友在活動中多與她接觸,使她逐步適應新的環境。

對家長:

1、正常情況下讓她堅持天天來園,不無故缺席。

2、主動與老師配合,互通家園資訊,瞭解她的想法和需求,力求家園教育一致性。

3、建議家長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談話的主題可以圍繞幼兒園的生活,引導孩子說說在園的一些情況:“你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歌曲?”“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遊戲了”“老師請你回答問題沒有”“今天在幼兒園什麼事情使你最開心”等問題

4、向家長介紹一些幼教方面的期刊,引導家長向別人借鑑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五、輔導結果:

經過老師、家長和小朋友的共同努力,川川小朋友已經漸漸的適應了小二班的集體生活,每天早上回園的時候也不再鬧情緒了,在家長的提醒下會跟老師問好。平時在幼兒園川川的臉上會浮現一些笑容。集體活動時在老師的引導能夠在集體面前回答老師的問題,得到老師的表揚之後顯得非常的開心。有一次組織小朋友玩《找朋友》的遊戲,我觀察到有小朋友主動的找她一起遊戲,她也能接受,結果遊戲結束時我問她:“你今天找了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遊戲啊。”她很高興的告訴我說“找了兩個小朋友”。其他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她都能較好的照顧自己。在以後的教育中我們將逐步培養她樂觀、大方和自信的性格。希望川川小朋友能在幼兒園裡開心快樂的成長。

幼兒心理健康觀察記錄 篇2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幼兒心理健康總括為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肯動腦筋,想象力豐富,善於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具體表現為:

1、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

2、喜歡種花和飼養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遊戲,並能從中感到快樂。

3、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東西。

4、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熱愛勞動,愛惜物品。

5、能自己到商店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6、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7、跌跤或受點兒輕傷都不哭,遊戲輸了不胡鬧。

8、服從約束,能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9、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遊戲規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10、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過分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二、兒童心理健康需要具備的條件

隨著社會的進步,家長們除了給兒童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外,也越來越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的維護。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必不可少。

那麼,兒童心理健康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1、充分的撫愛

充分的撫愛包含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兒童滿足與溫暖,使兒童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光明,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並且會深切真摯地去愛別人。愛是促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正確的愛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精神支柱。溺愛的結果造成孩子驕橫成性,散漫無羈,對父母及其他人漠不關心。

2、充實的生活

兒童生活的內容應該是豐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學習、勞動,有適當的遊戲、娛樂。只在吃穿上給予滿足和望子成才心切,過多安排孩子學習,都會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

3、平穩和諧的家庭環境

庭成員應全力為孩子創設平穩和諧的環境,平和的環境對孩子的心理衝擊比較小,孩子容易適應,而不致於產生心理不健康。生活變動量大會出現較高心理發病率。家庭成員切勿在孩子面前指責,爭吵。

4、藝術的陶治

藝術的陶冶促使孩子的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美術的具體形象性是最受孩子喜愛的,用以陶冶孩子情操、發展孩子智慧有顯著的效果。文學也是孩子十分喜愛的藝術形式。它那引人入勝的內容、優美動聽的語言,不僅使孩子增長知識、明辨是非、發展語言,還能培養他們對文學的興趣。經常和孩子一起閱讀,是促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5、健康的軀體

健康的軀體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礎。軀體的健康同先天的條件有關,更需要後天的營養、保護和鍛鍊。要使孩子的人格獲得健全的發展,就必須同時使孩子有健康的身體。

總之,如果家長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兒童充分的撫愛,為兒童提供充實的生活,創設平穩的家庭環境,注重營養搭配,適當的體育鍛煉,有條件的話給兒童一些必要的藝術薰陶,定能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同時也能讓兒童具備良好的適應社會的能力。

幼兒心理健康觀察記錄 篇3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1、環境適應教育

豐富的物質環境能激發幼兒的活動願望,啟迪幼兒的智慧,愉悅幼兒的身心。美化、教育化的裝飾環境,既富有教育意義,又具有美的薰陶。自主、開放的遊戲環境,豐富的遊戲材料,能緩解幼兒的壓力,滿足幼兒的心理願望和需要。

2、人際關係教育

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得天獨厚的同伴群體,為幼兒創設相互接納、信任、尊重的集體生活的氛圍,有助於幼兒心理品質的形成。久而久之,他們在和同伴的遊戲中體驗到快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解決幼兒之間的衝突。教師還要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肯定他們的良好行為,關心自己身邊的人,鼓勵其進步與努力,還要寬容幼兒的無心之過,與幼兒交流時態度和藹,平視幼兒。

3、學習困難教育

幼兒因沒做好某些事而不愉快時,應該安慰和鼓勵,不要表現出失望的表情。只要幼兒努力去做,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鼓勵,同時給予一定的支援和指導,避免只根據結果評價幼兒。教師不要比較幼兒的長相和身體特徵,傷害幼兒的自尊心。

4、情緒情感教育

讓幼兒體驗關愛、親情、共享的快樂。教育幼兒正確認知自己的情緒,學習合理疏洩、控制自己的情緒,教師要理解孩子,允許幼兒發洩。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降低達不到理想狀態時的挫折感,當失敗和挫折發生時,幫助幼兒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增加經驗、接受教訓,豐富閱歷,從中接受積極的資訊。要培養幼兒的同情心,關心他人。

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標準

1、求知慾強

這樣的孩子興趣廣泛,喜歡觀察事物,愛動腦筋,思維敏捷,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試,對新鮮事物反應快,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2、意志力強

不怕困難和挫折,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從不半途而廢。能根據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還能排除外界和內心的干擾,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和工作。

3、活潑樂觀

與人交往坦誠、隨和,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樂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遇到困難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緒能很快釋放,不淤積心裡。

4、心態平衡

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遇事冷靜,情緒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問題,很少表現出焦慮不安或憂鬱社會”的行為。

5、人際關係良好

心胸開闊,尊重別人,能與別人和睦相處。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適應紀律約束和行為規範。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1、 家長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家長。其表現形式有粗暴和沉默兩種。

2、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資訊使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必然出現逆反。

3、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從而就以反抗來回答家長。

4、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認為家庭缺乏平等、民主和尊重。尤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發生障礙,往往卻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常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沒有精神支柱而苦惱,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洩。

5、缺乏滿足感。由於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上極大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飢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沉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