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人生

人生課堂實錄

人生課堂實錄

【教學說明】

《人生》,是勃蘭兌斯的一篇散文。勃蘭兌斯(1842~1927),丹麥文學批評家、文學史家。出生於猶太血統的商人家庭。大學畢業後,到歐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國在哥本哈根大學任教,講授《十九世紀文學主流》。1890年出版此書,轟動了丹麥思想界。重要著作還有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和《俄國印象記》等。

這篇散文以“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為喻,從不同的角度、視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況,表達了作者對人的生命實質、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表達了他對生命的珍愛,以和讓一生過得更有意義的信念和志向。“高塔”等四種情景純屬虛擬,是為說理而設定的,也就是說課文寓深刻的道理於一系列形象之中,夾敘夾議,而不是空發議論,寫得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給人以啟迪鼓舞。

【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人生永遠是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詩人先哲在苦苦的思索人生的答案,在尋找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時間的更迭,也沒有湮沒歷史的聲響,我們仍舊能聽到尼采的吶喊、屈原的吟唱、曹操的慨嘆……人生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散文,那些生動而哲理的文字將引我們去領略勃蘭兌斯的“高塔”人生。

師:邊讀課文邊把你需要積累的詞語畫出來,然後大家一起交流初讀文章的感受。

(師生共同解決生字詞)

生1:作者用“高塔”“地洞”“廣闊領域”和“工場” 四種場景來各自代表一類人的生活。我覺得這樣的寫法很形象也很巧妙。

生2:是的,作者把這四個毫不相干的事物和“人生”聯絡起來,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3:文章通篇好像都在探討人生問題,有些語句比較深奧,我還沒有讀懂。

師:看來,中外語言表述的差異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我們的生活閱歷也為我們的閱讀帶來了一定的阻力,但這不是我們閱讀中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我們整體感知文章,深入探究,就能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文章主題。為了掃清我們閱讀的障礙,我們一起探究幾個問題,相信我們的努力困難一定會解決的。

師 :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麼?

生1:我覺得恰當。譬如我吧,從出生時起,一路的成長過程就好像爬臺階,成長中的每個階段都是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將來也一樣。

生2:不僅我們這樣,其實偉人、成功的人何嘗不是這樣,他們奮鬥的歷程,每前進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個臺階,然後就一步步向他們預想的成功的高塔攀登。

師:沒錯,接著誰再說說。

生1:我同意這種觀點。我們在攀登最初幾級階梯時,是比較輕鬆快樂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難度就會越大,也許有些人會因體力不支或意志不堅定而放棄,就留下了人生的遺憾。

生2:我覺得人生就如同爬山,“無限風光在險峰”,高塔的頂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風景。

生3:把人生比作高塔,我看這個比喻一般,還有許多別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樹,就很新穎。還有人生如夢,人生如歌,就比較詩意。

師: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欣賞從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家都根據生活的親身體驗和感悟,談了自己的理解,這很好。

……

師:其實這篇文章作者是把自己對人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刻理解用虛擬的四個場景傳達出來的。這些情景是為說理而設的,下面我們就小組交流合作,然後代表發言描述這四個場景。

(討論過程略)

第一小組:第一個場面是描述人類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歷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這是對立統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心理感受是新鮮,帶著留戀,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再後來攀登就艱難許多,缺乏新鮮感,不再留戀什麼。

第二小組:第二個場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尋地下坑道的情景。他們渴望去探索許多世紀以來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尋找坑道深處埋藏的`礦物,並樂此不疲,非常快樂。

第三小組:第三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廣闊的領域開拓進取,開疆闢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運用簡練的筆法,描寫他們的性格和情態,辛勞和勇敢。

第四小組:第四個場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場勞作的情景。他們的工作是那樣瑣碎、微小,但他們是那樣專心、細緻、勤奮,工場不大,但生活的空間很大。

師:“高塔、地洞、廣闊領域與工場”分別象徵了幾種不同的人生處境,置身於其中的人分別代表了現實生活中幾種不同型別的人。雖然他們在思想、性格、情感、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甚至有時彼此之間會構成相互對立的兩極,他們不同的人生選擇我們不能做簡單的是非評判,因為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領域中根據自身的特點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只要是適合自己的,是自己熱愛的,只要肯投入肯付出,就能有所收穫。

師:那下面我們就分析這幾類人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意念。

生1:攀登高塔,是從高度上說,具有普遍意義,適用於所有人,是所有的人都必須去攀登的,它至多不過一百級……這是每一個人的命運。

生2:雖然都是攀登,可是有人勇於攀登,他成功了;有人半途而廢,他失敗了。成功者的人生便充滿輝煌;失敗者的人生便黯然失色。這就使人類本來相同的命運卻有著不同的色彩了。

生3:挖掘地洞,是從深度上說,指向科學家,他們的內心世界複雜而簡單。他們有憂傷有快樂,甚至還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臨死前那樣提出請求:“不要弄亂我畫的圓圈”,他們為了工作,為了事業而忘卻生命。

生4:我認為,登塔者與掘洞者是兩種不同型別的人。登塔者是大多數的人,掘洞者是少數的“一些人”。兩者的人生模式不同:向上攀登是登塔者的生活姿態,雖然“達到頂端,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雖然“達到註定的某一級……階梯就從他的腳下消失……而他也就消失了”,但他依然會攀登下去,雖然攀登的過程中,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難,但“一個人一年還要登上一級”。掘洞者一生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則是向下探索,他們走進地洞,“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入到地下”“渴望去探索許多世紀以來前人所挖掘的坑道”。掘洞者在向下探索的過程中“越來越深入地下”,樂此不疲地“在迷宮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甚至忘記了歲月是怎樣逝去的”。

師:這個問題說的好,大家還可以進一步的挖掘,兩者還有什麼不同?

生5:兩者的行走程序不一樣:登塔人最初的起步是容易的,不過很慢,視野所及的範圍看到的是生活的新奇以及這種新奇感所帶來的愉悅感,但越往上走就越難,想加速是不可能做到的。掘洞人的起步卻不容易,能進去的只是一些人,但隨著他們的越來越深入地下,他們眼前的世界就會越來越令人痴迷,使其忘我的投入其中。

生6:我發現了,他們的生活重心也不一樣:前者在精神領域走得不深,後者的生活重心幾乎全部傾注於精神領域, 在他們眼中,精神要比生命的物質重要得多。生與死之間,他們選擇用死來換存生時創造的智慧與精彩,所以在死神臨近時,阿基米德的最終要求是:“不要弄亂我畫的圓圈。”而不是“我要繼續活著”。

生7:其實這樣的人還有愛因斯坦、諾貝爾、牛頓、尼采等等。他們寧靜的心靈只潛心於他們的事業,使他們忽視這個世界的喧囂。

生8:我覺得,遠征廣闊領域,是從廣度上說,指向政治家、軍事家,他們是“在一生中永遠感到飢渴”的人,征服、攫取、控制、佔據是他們人生中的主導思想與行為,他們“愛冒險,愛生活,愛爭鬥,精力充沛,頭腦活躍”。

生9:比如拿破崙,向外征服是他人生的奮鬥姿態,其人生樂趣就是獲取權力,以征服他人的方式來確認自我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生10:愷撒大帝也一樣,幾年內,它征服了周圍諸民族,控制了從亞平寧山脈到海岸的整個拉丁平原。戰鬥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悅讓他威震四鄰、所向披靡。

生11:成吉思汗也是這樣的人,我很佩服他戎馬征戰的一生,締造了東方乃至整個人類歷史的奇蹟。但他西征就像是一場天災、一場浩劫,尤其征戰南高加索和裡海草原,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生12:他西征打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之路,縮短了地球的距離,改變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方向,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影響。

師:成吉思汗在統一中國北方,促進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貢獻。作為一名目光遠大、具有宏韜偉略的政治家,作為一位制軍嚴明、用兵如神的軍事統帥和復仇天神,他所建立的赫赫業績,對於蒙古人來說,是空前絕後的。關於他的西征史學界也褒貶不一,這個問題有興趣你們可以和歷史老師一起去探究。

師:拿破崙、愷撒大帝以及成吉思汗,如果他們在人生追求的過程中,能克服人性中惡的一面,也許歷史不是今天的樣子。

師:剛才同學們結合歷史人物對課文中作者的觀點進行了詮釋,這表明了你們能把語文學習和生活聯絡起來了,經過觀察、體驗,感悟,思考真正的理解了作者的觀點。

師:下面我們接著來分析第四個場景。

生1:勞作於工場,是從瑣碎卻有益上面說的,指向普通勞動者,如技術工人等,工場對他們來說就已經夠大了,他們相信在工場中他們就能做出有益的事情,對工場以外的世界不做過多的關注,就連他們的變老也是在不知不覺中。

生2:他們雖然工作瑣碎,但持之以恆,或許會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或許會成為大師級別的人。要想成為後者,除了有天賦的才能以外,還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勞動。

生3:從他們的分析概括中,我感覺到作者是在讚揚珍惜時光、熱愛生命的人,讚揚他們勤於勞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強的精神。

師:剛才大家分析討論了這麼多,我想你們已經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念和人生觀,那就是珍愛生命,樹立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讓生命更有意義,更為光彩。

師:其實文中還有一些句子比較有哲理,把你們認為好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大家說一說。

生1:我覺得“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難,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區別事物.它們看起來似乎都是相同的。”這話說的好。我的理解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老經歷的事越多,所以見到的各種事物都似曾“相識”。

師:對這句話還有同學要談談嗎?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老年人更留戀生命,對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爾說過:“同樣一句話,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輕人之口厚重百倍。”

生3:我覺得“從精神上來說,他們是停留在同一個地方。”這句話有哲理。它指人們隨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許多方面會改變,但是性格、志趣、品質之類的東西卻不會改變。

生4:我有一句話不明白,“那像一隻可愛的手在轉動沙漏計,從而延緩了它的轉動。”“一隻可愛的手”指什麼?沙漏計為什麼會延緩轉動?

師:他發現了問題,哪位同學能幫幫他?

生5:我認為,聯絡上下文,“一隻可愛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親切的思想”呢?

生6:我覺得它指的是思想饋贈給他的東西。

師:很好,大家接著說。

生7:至於沙漏計延緩轉動,它指的是忘我的工作忘記了時間,所以好像延長了。

生8:我認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時間內,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別人只能做一件,收穫甚豐,過得充實,時間彷彿被拉長了。

……

師:這些開放性的問題,看法見解不必拘泥於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見,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師:人生是一種姿態,人生更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別人的智慧中積累經驗,指導我們的人生。學完了這篇文章你一定對人生有了新的理解,下面就用一句你最喜歡的人生格言來結束我們的這節課。

生1: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 奧斯特洛夫斯基

這句話告訴我們:有意義的人生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樣的人生才不會腐朽。

生2: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 易卜生

我的理解是:人生的路在自己腳下,人生的命運也同樣在自己手中。

生3: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爾斯泰

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在於活多久,而在於生命的質量,在於你為人類貢獻了多少。

生4: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 —— 愛因斯坦

我覺得這句話強調的是:人活著更多的是奉獻和給予而不是索取。

……

作業:

1.續寫第四、五種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場面概括較為豐富多彩的人生。

2.思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