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秋節

中秋節兔爺的由來

中秋節兔爺的由來

篇一:兔爺

1 概要

兔爺是北京老傳統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這樣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硃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而它最早出現在明末,用來祭月的,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歲華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曰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2 相關介紹

兔爺形象來源於月中的玉兔卻又不同,有這麼一個傳說:

當時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來治病,可是因為一身白,誰都不讓進,她只好去廟裡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戶治病,為了趕時間,她換乘了好多中動物,獅子老虎什麼的,當最後人們看到她返回月宮,才恍然大悟,為了感謝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爺像來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麵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但由於“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風俗,小孩子經常在傍邊模仿母親祭祀的樣子,兔爺就慢慢交給小孩子祭祀了,再後來就演變成兒童玩具,併產生了好多能活動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採風志》就曾記載記載:“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線。下扯其線,則唇亂搗。”

在北京還有一種俗稱“叭噠嘴”的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

在清朝年間,上至北京東安市場的高階貨店,下至各大廟會集市及繁華地區街攤都會有擺賣的“兔爺兒”。那時的兔爺兒,多是用泥模子扣出來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頭頂上那對長耳朵和畫上的三瓣兒嘴巴露出兔子模樣外,“兔爺兒”的身體、臉形、姿態都是人的樣子。除源於清光緒年的一種金甲紅袍、端坐於蓮花塘上的正統型兔兒爺外,常見的兔爺兒大致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兩類。前者臉譜穿戴、身段神氣。後者更加人化,也更趨社會時尚,如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鈍、賣茶湯的……社會群相應有盡有。

現如今,兔爺兒已成了稀罕物。在廠甸、後海、以及少數商場的工藝店裡還能偶見。東嶽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中儲存了一些各種造型的兔爺兒玩具。雖然這種民間工藝品的人氣大不如前,不過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外國遊客對這種民間味道很感興趣。

篇二:北京兔爺教案

設計思路:

我們身處首都北京這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大都市,在京味文化越來越淡薄的中秋節,重拾京味文化的代表—“兔爺”這個課題,有著不一樣的意義。這個教學設計中主要透過對真實兔爺泥塑的觸控,對兔爺歷史的瞭解和京味文化體驗等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熟悉兔爺的民間故事和發展傳承,在瞭解感受老北京文化風情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熱愛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老北京兔爺的歷史和特點。

2.認識老北京兔爺的審美價值與歷史價值。 過程與方法:

教學過程中透過實物與圖片相結合方法的欣賞、講解,增加感性認識,引導學生進入濃郁的京味文化的氛圍中,瞭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資源。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走近老北京人的生活,體味京味文化。

2.透過多種實踐,讓學生感受民間美術的魅力,培養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熱愛。 教學重點:老北京兔爺的歷史和特點 教學難點:京味文化的特色 教學過程:

早期的兔兒爺

兔爺兒攤

現代的手工彩繪兔爺泥塑

篇三:老北京中秋習俗

中秋節也秋八月節,一度是從農曆的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在以前的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老北京人最重祭月,體現了“花常好,月常圓,人常聚”的美好願望。

提及北京的`中秋文化,首先要提的就是“兔爺兒”。老北京的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冑,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玩兔兒爺就是這樣一種既哄小孩高興又把它當神敬的習俗,這就是“寓尊天敬神於娛樂之中”。

老北京每戶家庭都要設壇拜月,供“月光碼兒”,即印有“太陰星君”及玉兔搗藥的紙像。供月,必在庭院,其供果必圓。西瓜切半,各雕蓮花瓣形,取“花好月圓”之意,擺於供案兩旁,間有時令鮮品,如蘋果、沙果、秋果(大海堂)、檳子、石榴、柚子品種不厭其餘,以示圓滿、豐收,惟獨各種梨因與“離”諧音而不上供。此外,花筒裡還要插上毛豆枝和紫紅的雞冠子花,毛豆是獻給玉兔的供品,雞冠花則是象徵著月宮裡的索練樹。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

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玩月有兩種,一種叫文玩,就是賞月,寫詩作畫猜燈謎;另一種叫武玩就是到湖邊,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裡有缸,盛滿水,看著覺得不過癮,撿起小石子往水裡一扔,波瀾四起。北京孩子還愛在衚衕裡追著月亮跑,那叫“追月”。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徵,供月少不了月餅,早年有以大月餅立在硬木座上當作神位用的,大月餅上刻有廣寒宮前玉兔搗藥的圖案。一般家庭則以發麵紅糖大餅,上以麻果蘸胭脂點出紅斑,謂之“團圓餅”,再配以“自來紅”的中秋月餅,例由女主人上香主祭。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於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製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連餃子,也是春節供後的食品。

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戶放帳帖,每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