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中考語文考點複習教學設計 古詩詞欣賞複習

中考語文考點複習教學設計 古詩詞欣賞複習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古詩詞更是文學藝術的魁寶。好的詩詞意境深遠,幽香怡人,閱讀古詩詞讓我們體會到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用以陶冶情操,提高審美的能力和文化修養。《語文課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也是近年來古代詩詞鑑賞題在各地中考試卷中以不同形式紛紛出現,並奉行不衰的原因。古詩詞賞析是個極其廣泛的話題,中考詩詞複習第二課應該依據各地中考古詩詞鑑賞試題型別確定為景物描繪、意境體驗、作者情感三個方面,以景物描繪作為重點,以意境體驗作為難點,採用以重點突破難點的方式進行。

中國詩學一向重視“情”和“景”的關係,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表達,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託物言志。並且初中階段所選89首課內外古詩詞絕大部分選取自然景物,藉以寄託作者的情思。因此,複習重點放在了“景物的描繪與概括”上,也嘗試透過景物的分析尋找一條行之有效的詩歌鑑賞之路,以“景物分析”為重點帶動難點——“意境體驗”的突破。在整節複習課的過程中依照的宗旨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強調共性。

以“如何欣賞一幅畫”帶動學生欣賞古詩詞。學生第一遍閱讀詩詞,很少去直接的感受詩中具體景物特徵和詩人的思想情感,卻可以直接感受到詩人用文字描繪的景物的冷暖色調。因此,複習中把冷暖兩色調作為大背景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這也是簡化詩歌鑑賞的第一步。

冷暖色調的界定取決於詩人所選取的.藉以抒發情懷的景物及其特徵 ,也是我們鑑賞古詩的重要環節。帶領學生由初步感知進入詩中更深一步。其中,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景物畫面是近年來中考試題中出題頻率較高的題型,其分值與20xx年熱點題型“給定語句自選角度欣賞”分值相當。複習中,列舉到王維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作範例,意在讓學生抓個體景物掌握形容詞在描繪畫面中的使用,列舉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意在讓學生在描繪畫面時注意季節詞,色彩詞及填加動態詞的適用,再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作鞏固訓練。

中考試題中除對景物描繪的考查外,還涉及到畫面特點的概括能力的考查,這一環節的訓練仍建立在冷暖色調前提下進行規律性的歸納,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群體景物組成的畫面特點。例如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特點概括: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就是格外醒目,因此稱之為“孤煙”,它寫出了景物的單調,而一個“直”又體現出它的勁拔和堅毅之美。“落日”給人以傷感,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蒼茫的感受。整個畫面給人雄偉之感,詩中景物畫面特點即可概括為“雄渾壯闊的大漠黃昏落日圖”。教師給學生分析後,尤其讓學生注意的是概括畫面特點的語句的構成特點,輔之以其他詩詞的訓練,爭取讓學生充分掌握這種結構的語句概括形式。

按照常規訓練,景物及其特徵分析結束後應為作者情感的分析,借於上一複習環節中群體景物特徵的概括與意境的體驗有密切的關係,而且學生在冷暖色調的分析中已有揣摩作者情感的潛在意識在感受著畫面,所以在設想中將“意境體驗”作為第三個複習環節。意境是詩歌賞析中最難以把握的 ,在以往中,往往將詩詞作以內容上的細緻劃分之後,再給學生傳授分析意境的方法,意境體驗上花費的時間多,學生對此理解卻如同霧裡看花。在本節複習中,此環節仍是難點,但不作為詳細部分,只需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即畫面概括的群體景物特徵即可作為意境去理解,等於給學生體驗意境的一個清晰的框架、概括的程式,加之以具體的詩詞作口頭練習即可。

在描繪畫面和概括畫面的重點訓練中,學生感受畫面已有潛在的情感意識,課堂第四個環節——“作者情感”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仍以冷暖色調為前提,以具體詩歌為例,歸納出冷暖色調下作者通常帶有的情感,如:愉悅、歡快、讚美、興奮、思念、惜別、悲涼、哀傷、惆悵等等。期間,劉禹錫的《揚州處逢席上見贈》、李白的《行路難》都屬於兩色調,學生體會其情感時也要從兩色調入手作為特例分析。這一環節的複習要強調中考試題中體會作者情感的簡答題的注意事項,如杜甫《望嶽》中作者的情感分析簡答為:“詩人看到泰山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美景的興奮激動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