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四月份養生飲食小常識

四月份養生飲食小常識

在當今知識爆炸的資訊時代,關於養生的資訊十分豐富卻過於繁雜,因而如何選擇正確的資訊、樹立科學的養生觀念、篩選合適的養生方式變得異常艱難。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月份養生飲食小常識,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降壓減脂 穀雨防春火祛溼熱

4月4日至4月19日為清明節氣,4月20日至5月4日為穀雨節氣。

清明時節,清氣上升,大地漸暖。此節氣中肝陽易亢,是高血壓病的易發期,此時的養生要以降壓減脂為主,不適合進補,防止上火。穀雨時節氣候以晴暖為主,“穀雨斷霜”,就是說,天氣將告別寒冷,進入暖季。

起居:早晚加衣

清明過後,我國北方地區升溫快,晝夜溫差大,多風乾燥。這種氣候直接影響人們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身體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就會乘虛而入,是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腦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所以要經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同時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注意個人衛生,增強身體抵抗力。

穀雨節氣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容易發生神經痛。要多補充水分,避免咖啡、汽水、香菸等刺激物,還要特別注意站、坐等姿勢的正確,防止過度疲勞誘發神經痛。

四月雖然天氣轉暖,但是早晚與中午的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隨時增減衣物,不要受涼。

運動:柔和適量

在運動上,要講究適當,選擇動作柔和的鍛鍊方式,如太極拳、瑜珈等;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導致血壓升高等。可以多到空氣清新之處,比如公園,廣場,樹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堅持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出汗量,運用物理方法排除體內的溼熱之氣,以與外界達到平衡。

延伸閱讀:鑑別溼氣過重的方法

1、身體感覺和精神狀態

身體溼氣重時很容易感到疲倦,甚至剛起床就有全身痠痛、胸悶疲勞、四肢沉重、懶得活動,連情緒也十分低落,頭腦都昏昏沉沉的只想睡覺。如果近幾天身 體並沒有明顯的病症只是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很有可能就是體內溼氣過重了。少氣懶言其實是肺氣虛的`表現,而脾和肺是有聯絡的,脾虛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出現肺氣 虛的狀況了,這時候就要注意除溼了。

2、眼腫、舌苔不正常

最近是不是經常眼皮腫眼袋重呢?然後再吐出舌頭看看,舌苔是不是正常呢?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滑不燥。如 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已經出現問題了。舌體胖大、或舌邊緣有明顯齒痕、刷牙時感覺噁心是比較常見的溼氣重的表現。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 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3、大小便不順暢

確認是否脾溼,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大便。正常大便是香蕉樣軟硬適度的金黃色條形。而如果顏色發青、外形軟爛、黏膩的大便就是脾溼的表現。便秘感 強,但是大便又粘又稀,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體內溼氣過重時,小便往往表現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 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帶量多,也是溼氣的顯現。

4、體態虛胖關節不適

你是不是飲食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卻明顯增加?其實溼氣重的人是可能在短期內體重明顯增加的,還會出現虛胖甚至下肢水腫、腿肚發沉的問題。關節僵硬,會讓你感到起床時渾身痠痛,有些初來廣東地區的朋友還會出現渾身關節酸脹的明顯感受。

5、胃口不佳胃脹噁心消化不良

溼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們吃到體內的各種食物和水液,把這些物質轉化為能夠被人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為細胞新陳代謝提供能量。脾胃虛弱的人容易在溼熱的環境下沒有胃口,總是感覺胃脹,吃一點就飽了,甚至消化不良、噁心反胃。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就說明你的身體正受著溼氣的煎熬,脾功能受到侵害,從而影響到消化、睡眠質量甚至精神狀態。

除溼的方法

1、常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2、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3、避開潮溼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溼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痠痛;2.潮溼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不 要蓋潮溼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4.房間內的溼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溼氣很重,還可以開啟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 保持空氣的對流。

4、妙用蔥薑蒜逼出溼氣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

注意:

1.宜甘減酸

《千金方》載,春季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氣健壯,人可延年益壽。而春天是肝旺之時,多食酸性食物會使肝火偏亢,損傷脾胃。應多吃一些性味甘平,且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製品、新鮮蔬菜、水果等,有利於發寒散邪,扶助陽氣。

2.順應氣候

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要保暖防寒,不使陽氣受遏。“春捂秋凍”就是順應氣候的養生保健經驗。因為春季氣候變化無常,忽冷忽熱,加上人們穿著冬衣捂了一冬,代謝功能較弱,不能迅速調節體溫。如果衣著單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更應注意防寒保暖,以預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病的發生。

3.堅持鍛鍊

四月正值春天,萬木吐翠,空氣清新,正是採納自然之氣養陽的好時機,而“動”為養陽最重要一環。如散步、慢跑、做操、打球等,或到近郊、風景區去春遊。不僅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而且還能使氣血通暢、鬱滯疏散,提高心肺功能,強體防病。

4.注意養肝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喜暢達疏洩而惡抑鬱。所以,養肝首要一條是調理情志。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鬱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情志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

5.預防上火

春天雖然氣候適宜,但風多雨少,人體內的水份容易通過出汗、呼吸而大量丟失。加上天氣變化反覆無常,不能保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平衡和穩定,導致生理機能失調,出現咽喉乾燥疼痛、嘴唇乾裂、大便乾燥等“上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