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經典勵志歷史故事

經典勵志歷史故事

在生活中,發生過哪些勵志的歷史故事?

經典勵志歷史小故事:退路

明代宰相嚴嵩弄權行奸,罕有對手。他當政二十多年,把嘉靖帝玩於股掌之中,群臣只能聽任他的擺佈。

有一年,宜春縣令劉巨塘進京拜見皇帝后,隨眾多官吏前往嚴府,為嚴嵩祝壽。嚴嵩十分傲慢,隨意招呼過眾人,命人把大門關上,禁止任何人出入。

時近中午,無人安排酒食。劉巨塘飢渴交加,只得在府中亂轉。

這時,嚴家的僕人嚴辛把劉巨塘領到自己的住處,用豐盛的酒食招待他,並說:“我家主人怠慢大人,小人若讓大人不責怪我家主人,小人就稍感安心。”

劉巨塘忙道:“我官小職微,無足輕重,承蒙你家主人接待,已感榮幸,哪敢責怪呢?”

嚴辛笑了笑:“大人真的沒有怨言?”

劉巨塘擔心嚴嵩有意讓嚴辛試探自己,馬上說:“我真心為你家主人祈福,哪有怨言可發?”

嚴辛說:“此地就你我二人,大人不必諱言。我雖為嚴家僕人,也知世故人情,故而和大人傾心交談。”

劉巨塘不明其意:“你有何意,直接講出來,我絕不外傳。”

嚴辛起身,拱手說:“與大人相識,是我的造化,還望大人日後關照我,不忘今日之情。”

劉巨塘不解地說:“你家主人如日中天,我只是小小縣令,能為你做什麼事兒呢?”

嚴辛為劉巨塘敬酒,道:“我家主人對上恭順,對下傲慢,以君子自居,卻行小人之事。我追隨他多年,深知他有敗露之時。有一天,他大禍臨頭,我等勢必受到牽連,現在不趁早尋個依靠,找個退路,為時晚矣。我見大人心地良善,當為託付之人,故而赤誠相告。”

幾年後,嚴嵩垮臺,嚴世蕃被殺,僕人嚴辛受牽連而下獄。此時,劉巨塘正好在袁州當政,主理嚴辛的案子。他感念舊情,將嚴辛發配邊疆,免其一死。

經典勵志歷史小故事:丹麥首相

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在2月份出訪秘魯。在出訪之前,他突然感覺自己的腿不舒服,走起路來很痛。

於是,在2月14日,他驅車前往離首相府較近的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看病。這是丹麥一家醫療裝置非常齊全的著名醫院。什麼人都可以在這裡看病。這裡也根本不存在VIP專屬區。

拉斯穆森將車停在了地下車庫後,就來到了醫院掛號處。看到這裡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他就站在隊伍後面排起了隊。為了消磨時間,拉斯穆森從包裡拿出一張當天的報紙看了起來。其間,他還從口袋裡拿出手機,低聲細語地接了幾個電話。

有人從他身邊經過,看到首相到醫院來看病,有的向他點點頭,有的向他問個好,還有的和他寒暄幾句。人們看到首相來看病,就像看到一個普通的熟人,或者是一個鄰居,人們對一切都顯得那麼習以為常。這種情景,對於他們來說,太平常了,平常得就像看到日出日落或是花開花謝。

終於排到了。拉斯穆森掛了號。找到了看病的醫生。

可是,找醫生看病的人很多。拉斯穆森又只好在外面走廊椅子上坐下等候。

過了好一會兒,終於輪到了拉斯穆森。

醫生照例詢問了他的病情,並查看了他腿上的病情。然後,醫生對他說道:“問題不大,一個星期後,我來給您做個小手術,很快就會好的。”

拉斯穆森聽了。臉上露出為難的神情,說道:“醫生,能不能給我提前做手術,一個星期後,我還有個重要的外事活動。”

醫生說:“這哪行啊?總有個先來後到呀。再說,誰沒有事呢?您有事,別人也有事,如果給您先做了手術,那不是不公平了嗎?”

拉斯穆森聽了,面露愧疚的'神色,連聲說道:“那是,那是!”

拉斯穆森一瘸一拐地離開了醫院。

為了不耽誤訪問行程,拉斯穆森忍受著腿痰,堅持出國訪問。

回國後,他找到了醫生。按照事先的約定,醫生為他動了手術。

首相看病,與普通病人一樣,需要排隊、掛號、預約,沒有任何特權可言。

經典勵志歷史小故事:曾國藩的微波

曾國藩年輕時是個憤青,“自負本領甚大,每見人家不是”。30歲時意識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學做聖人,他的方法就是寫日記,不過他的日記與一般人不同,很像今天的微博。

曾國藩日記的篇幅都不長,幾十字,一二百字,寫的內容多是生活的白描,從早晨起床開始,吃的什麼飯,和誰說的什麼話,甚至晚上做了什麼夢,都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回憶自己一天的言行,發現其中哪一點不符合聖人要求,就加以自責,做深刻反省。更關鍵的是,曾國藩寫日記不光自己看,還讓別人看。雖然那時沒有網際網路,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釋出到網上,與粉絲們互動,但曾國藩有他的辦法,他把日記抄錄數份,然後在朋友圈子裡傳閱,朋友們會在後邊加批註,談自己的感想,或批評,或鼓勵,就像現在粉絲們的跟帖一樣。

比如,有一次,好友倭仁在他的日記後批語道:我輩既如此學。便須努力向前,完養精神,將一切思維、閒應酬、閒言語掃除淨盡,專心一意,鑽進裡面,安身立命,務要另換一個人出來,方是功夫進步。願共勉之。曾國藩看到後的反應是,“為之悚然汗出”,然後感嘆說,不如此“安得此藥石之言”。還有一次,他在日記中抱怨駱秉章對他很冷淡,他的三弟曾國華評論說:“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難堪。”這讓他如醍醐灌頂,想起自己素來自負,對這位前輩加上級彙報工作或說話總是不容置疑,於是一下子警醒過來。

日記通常都是非常私密的東西,通常都會嚴加保密,不讓外人知曉,可曾國藩為什麼如此開放呢?

原來他在日記中雖然能夠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做到狠鬥私宇一閃念,但自己的缺點、錯誤或是陋習改正起來卻非常困難,總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記中立誓“夜不出門”,但還是經常“僕僕於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兩天,京城颳起大風,他仍然“無事出門”,回來深切自責“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殺人,別人遨他去看熱鬧,他“欣然樂從”。

內修效果不理想使曾國藩認識到,光靠自我反思、自我監督是不行的。於是他把日記公開,讓眾多的眼睛看著自己。並且透過親人朋友的“跟帖”、點評,點醒和提示自己,形成強大的外在監督力量。用他的話說就是:“勢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鹹。”完全靠自己監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壓力之下,才能做真正的改變。

曾國藩天資並不聰慧。但卻成為“內聖外王”式的人物,成為清朝的“中興之臣”。與他注重自我修養,使自己不斷完善是分不開的。而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寫這種類似“微博”的日記,並公之於親人朋友,成為他最重要的自修方式。

一個人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即使你自制力再強,也有被自己打敗的時候。所以真正強大的人,不是向外顯現力量,而是能放下身段。放低自己,不斷從外界汲取力量。這,正是曾國藩最聰明的地方。